绿林网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是一本由(美)提勃尔.西托夫斯基(Tibor de Scitovsky)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0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读后感(一):人的满足之心理学——原来对生活的很多感受和众人的差异都有生理上的原因

利用关于人的舒适和满足的心理学成果审视经济学对需求的认识,特别研究了美国社会的种种特征。翻译得虽然有些滞涩——英文式中文,阅读下去也能够很快习惯这种风格。

关于人的唤起(arousal)水平与无聊、兴奋和不适的关系,不同类型的人能接受的刺激强度,酒精和香烟的不同作用,它们在不同国家的消费状况与国民性的关联等等,都让我很受启发。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读后感(二):幸福是一个动态平衡~

这个世界有很多很难琢磨的事情,比如说世界上某些金钥匙出生的,吸毒犯罪自杀,比如说还有某些贫民区的居然捡破烂也能很快乐。

比如说为什么我要嫌弃家乡那种安逸舒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跑到这个空气重度污染,每日地铁换公交公交换地铁的城市。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人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去穷游背包风寒露宿。

等等等等。。。。

然后这本书,忽然间找到了答案。

其实它只说了一件事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庸之道。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极端的安逸安逸让人厌烦,极端的刺激让人恐惧。

那么快乐呢?有本好似完全不相干的书叫做《快乐之道》说:游戏让人快乐的原因是,给人一个安全的刺激。快乐就是你脱离安逸面对刺激的时候,幸福就是你脱离危险的刺激回归到安逸的时候。

真是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

在增增减减中,人生晃荡晃荡的就这么幸福的过去了。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读后感(三):折腾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以前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时,喜欢简化问题,将人描述为“理性人”,纯粹斤斤计较的自私机器。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将人扩充为“基本理性人”,这里面的人也会受周围环境和自身习惯的影响,不那么只计较眼前利益,可以协作。 但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人这样做的动力来源在哪里?

本书作者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借助心理学家的进展,重新梳理了作为消费者的个人的两个动力来源: 舒适和快乐。 就像钟摆一样,当它在最高点,就是过于紧张的,痛苦和有压力; 当它在最低点,就是舒适的,完全消除了紧张感;快乐在从痛苦到舒适的过程中被释放了出来;但它停下来的时间一长,就变得无聊了,这时又想逃离这个稳定点,再动起来,逃离又带来了快乐。

所以,舒适=平衡点, 快乐=运动。 幸福=舒适+快乐=不断折腾。

不过,作者就到此为止了,转了论述了他最想说的话:美国人和欧洲邻居比较,习惯于追求舒适,而不是追求快乐。到了最后,就几乎是在对清教主义宣战,并向贵族式生活致敬了。

客观地说,这里面有其可取的地方,他帮助我们认识到,主流化带来的快乐是不长久的,比如日趋庸俗的流行音乐。 能拯救我们快乐源泉的,是更精致更分散的非主流化生活(注意,这种非主流,不是指反对主流,而是提升主流)。 所以,我们都需要学习消费技巧,而不只是纯粹的工作技巧。这点我完全认同。

但可惜作者只关注个人的自利动机,而比较少关注自然人本身也是社会人的双重身份,所以更多的还是经济学家角度,而不是社会学家角度。特别是他说的“文化”,更多是指品位和消费技巧, 而不是人群的相互影响。 作为东方人,很大的幸福感还是从作为群体的一员中得到了,是从自然主义中品味到的,并不是仅仅从折腾中来。 所以他的模型还是比较粗糙,仍需要雕砌。

不过,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人身上,重新研究消费,这方面的贡献是无人能匹敌的。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读后感(四):这本书让你从心理学到经济学更懂快乐

快乐的来源是什么?

《不快乐的经济》从心理学、经济学甚至是信息论视角探寻快乐的形成机制。

所谓快乐,就是人处于最佳唤起水平,唤起就是激发的状态。

当人处于高唤起水平,就需要通过满足需求,来降低唤起水平,比如饿了吃困了睡,就是降低唤起水平,使其达到舒适的状态。

但是达到舒适状态后,由于需求满足的边际效用递减,唤起水平太低出现无聊,又需要刺激(比如文体活动)来提高唤起水平。

因此,满足需求和提供刺激是获得快乐的两大途径。

现代社会,我们的基本需求已经被满足,甚至被过度满足(比如吃),所以我要从满足需求上获得快乐越来越难,但是现代人因为不懂得如何寻求刺激,所以在满足需求上不断加大投入,结果耗费金钱也常常损害身体。

这本书让你从心理学到经济学更懂快乐

那么为什么大家不懂寻求刺激呢?

因为寻求刺激需要消费技巧(个人觉得用品味技巧更好),比如听欣赏艺术、阅读,都需要有一定的累计,也就是说需要学习,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需学习品味技巧。

在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一方面,我们认为生产技能(赚钱技能)的效果大于品味技能(比如古典乐欣赏),所以我们选择短视,另一方面,工业社会的非常细致的专业分工领域,使我们只会专业技能,丧失探索更多可能的机会和技能基础,而且为了效率把很多普遍技能进行了外包(比如做饭),到时,我们现代人很容易陷入无聊和空虚。

所以我现代人的寻求快乐的途径,不应该在已经穷途末路的需求满足上去找(比如食物和性),而是应该寻找刺激,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品味技能,比如欣赏艺术,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解读得出艺术品里面的冗余信息,而且积累越多,就能解读越多的信息,所谓看门道的快乐远远大于看热闹的快乐。

在刺激中,参与又比欣赏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比如踢足球比观看比赛更刺激,自己写作也比阅读更能提升快乐。

书中还有很多只是点,再分享几个

突破社会阶层的途径

提升社会阶层的三条途径:1,提高声望,比如从事声望高的职业,教授或公益慈善等。2,提高自己对于他人或社会的有用程度,比如成为别人找关系的对象。3,提高收入和炫耀性消费,比如有钱还要让别人知道你有钱。

恋爱和上瘾的原理

这本书分析恋爱和吸毒的成瘾机制是一样的,心里上瘾大于生理上瘾,都是,刚开始甜蜜和忧伤状态的切换,使人频繁唤起成为习惯,然后甜蜜变成常态直到无聊乏味,忧伤变成隐态,分手使得甜蜜戒断,忧伤成为显态,高强度且持久,这种现象被称为“戒断状态”,要改变习惯是困难的,所以一般人即使受伤害,也戒不掉毒,也戒不掉爱。

收入和幸福的关系

本书还研究收入与幸福关系,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入和幸福度就不再呈正相关了,也就是说,人们日常需求基本满足后,通过金钱寻找需求满足的快乐越来越难了,必须专享寻求刺激,文体活动,但是大部分文体活动,无论贫富都可以参加,但是需要学习,比如体育活动,下棋,乐器,绘画,阅读,艺术电影欣赏,严肃音乐等等,所以生活到小康之后,我们寻求快乐的方向可以转向了,不然最后,挣很多的钱,付出很大的成本,获得的边际快乐却少得可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