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洪鱼》读后感精选

《洪鱼》读后感精选

《洪鱼》是一本由[韩]金周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洪鱼》读后感(一):雪国里的挣扎

当我都到本文是,刚开始被作者那精妙的描写手法所吸引,到后来我看到了雪国的美丽与雪国里的一对母子,但想不到的事在最后我找到了在那个狭窄的小村庄里看到了少年的懵懂和'妈妈'苏醒,也许三礼才是那雪国里的一粒最耀眼的雪花

《洪鱼》读后感(二):山寨版百年孤独

这是一本很恐怖的书。作者试图模仿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采用了大量莫名其妙的隐喻。但画虎不成反类猫,对读者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作家金周荣的文笔很差,但听说他已是韩国公认的故事大家。那么是译者的水平太差么?显然也不是。因为我所阅读的大部分韩国小说,在语言上都十分贫乏而幼稚。

很显然,对韩国小说的阅读很难带来快乐的体验。因为韩国的作家所关注的东西,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多少是真正令人感兴趣的。而且他们的表达似乎尤其缺少逻辑性,故事则没有张力。只能运用故弄玄虚来迷惑读者。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尤如听傻子说故事。

《洪鱼》读后感(三):洪鱼是个什么鱼

曾经在好几部韩国小说里看到过“洪鱼”,或煮或腌,反正多是主人公喜好的韩式下酒菜。从描述上看,这鱼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魟鱼 ”了。这种鱼的特性之一,就是繁殖期间会将母鱼咬得遍体鳞伤,让其见不得人;它的背鳍上还有毒刺,能致人于死地。于是,在金周荣的这部小说里,这个“恶棍”被受了伤的女主人公不动声色地制成了鱼干,成了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的象征;不仅如此,女人还另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泄愤手段:她成日价做洪鱼形状的风筝,供儿子放飞戏耍,任那洪鱼不着天不着地地饱受风的折磨。这惩罚够隐蔽也够浪漫,难怪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多情地以为,这自是母亲在寄托对离家出走的父亲的思念!当然,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狼烟、是信号弹,在向负心汉发难,让他瞧瞧鱼儿脱离了水是怎样一副狰狞落魄的面孔。

洪鱼,敏感乖张的母子,还有只出现在儿子幻想中的背信弃义的父亲,读者基本上可以知道故事的轮廓了。当然,里面还填充了许多离奇而有些诡异的人物与情节。与韩国一些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过于注重情节,过于直白的叙述,乃至几近做作的玩深沉,却无技巧或者说文字游戏可言,这部小说,主要是其情节的发展多少显得有些“飘渺”,不是那样直不棱登,可见作者本意是想呼风唤雨讲一个并不简单的故事。但就像写意并非是因为白描功力不够而做的转而求其次的选择,作者花重墨设计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情节,诸如横空出世的诡异少女,相貌酷似秃鹫的陌生男子,还有叫人莫名其妙的那个丢弃婴孩的少妇,多少有些牵强。自然,要是愿意,又肯联想,也可以把这些意象一一与小说所渲染的青春期躁动、女人对自由的渴望、女人母爱的天性相对应起来——文艺作品,当代尤甚,不就讲求个意象嘛!大白嗓子岂能唱美声?又或许这整个故事是从儿子的视角去叙述的关系,所以从头至尾,我们一起在玩猜猜猜,母亲背地里捣鼓的,自然都成了一次次的巧合与不可思议。

除去洪鱼这个多少还值得让人咂摸几下的玩意,整个故事多少有些风雨飘摇。然而结尾部分又有神来之笔,那是出走六年的父亲终于冰冷归来,半晌没有一句让人热乎的话,瞥了儿子一眼,居然脱口而出:“世永那斜眼还没好啊!”这一记毒刺,彻底让世界崩溃,次日一早,完成守候使命的母亲就消失在茫茫大雪中,雪地上只留下一串伪装的脚印——她是倒穿鞋子离开家的——这倒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设计:似是归巢的脚印,却是愈行愈远了。至此,感觉作者才成全了这个悲情故事,不枉“韩国最会讲故事的作家”这一美誉。

《洪鱼》读后感(四):从固执、虚幻到觉醒

说实话,在读《洪鱼》之前,笔者对韩国文学的认知是个空白。推而广之,对韩国文化的了解,仅限于零零星星看过的几部韩国电视剧,坦白地讲,印象不是太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感。然而,最近阅读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韩国小说家金周荣的长篇小说《洪鱼》,这种看法有所改变。

小说通篇以十三岁少年世永的第一人称口吻写成。世永的爸爸生性风流,跟镇上酒家春日屋的老板娘私奔出走,春日屋的老板扬言要报仇,吓得爸爸不敢回家。留下病弱的妈妈与“我”相依为命,靠妈妈做针线活维持生计。但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打破了家里的平静。雪后的凌晨,妈妈在厨房里发现了一个大约十六七岁、衣衫褴褛的女孩,起先想撵她走,但这个丫头的倔强让妈妈束手无策,妈妈同情她无家可归,最后留下了她,并给她起名为三礼。

妈妈除了操持家务,没日没夜地干针线活,几乎没有流露过因丈夫出走而给她精神上造成的痛苦。她甚至断绝了与街坊四邻的来往。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世永爬到房顶上去调换被大雪压坏的瓦片时,邻家的男人站在围墙边上,关切地望着屋顶上的“我”,但妈妈默默地盯着世永干活,用这种方式不给邻家男人留下一点插进母子空隙的机会。

作家以这种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社会草根阶层的妇女在遭遇了磨难之后,所体现出来的顽强、坚韧与封闭。可以说,作家金周荣在妈妈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情感和心血。金周荣1939年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童年时期亲历过日本侵略、“八一五”光复和朝鲜战争,饱尝生活的艰辛。他曾被认为缺乏文学天赋不适合创作,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写出了《客主》、《禾尺》、《野丁》等多部长篇小说,享誉韩国文坛,荣获包括大韩民国文化艺术奖等在内的多项文化大奖。金周荣善于描写社会最底层的草民的喜怒哀乐,以传神地描绘民俗人情见长。在《洪鱼》中,他的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显然,妈妈小心翼翼地为遭到重创的家筑起了一道厚厚的防护铠甲。但奇怪的事情还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三礼不辞而别,让对三礼产生了朦朦胧胧爱恋的“我”倍感失落和惆怅;接着是长得像安第斯山秃鹰的汉子找上门来,声称自己是三礼的丈夫,让妈妈交出三礼,被妈妈巧妙地打发走了;然后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媳妇抱着个婴儿出现在世永的家,她恳求住一夜,却在夜里抛下孩子失踪了。妈妈凭直觉就判断出这是丈夫的骨血,给他起名昊永,还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抚养这个孩子的重担。这三个情节充满了神秘意味,一环扣一环,将妈妈一次次推向矛盾的旋涡中,多侧面地表现她个性的光彩,充分展示了“有韩国当代最伟大的故事大家之誉”的金周荣的故事结构能力;同时让人感叹,本已不幸的妈妈,上苍似乎毫无怜惜之意,一次次地将生活的难题甩到她的面前,考验她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智慧。

即便如此,妈妈也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说过半句埋怨爸爸的话。她对丈夫的爱是那样的坚定不移,甚至到了固执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盲目的、不顾一切的爱之中又折射出封建礼教的阴影。因为,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之后不久,当时的韩国还处于落后贫穷的状态,封建传统非常深厚,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与男人的关系中没有话语权。妈妈显然无法摆脱这种封建传统的束缚。她又是一个极爱面子的女人,不愿别人对丈夫的出走说三道四,所以她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这个残破的家庭的尊严。

然而,妈妈毕竟是个女人和妻子,她没有流露过怨恨,但不可能没有对在远方的丈夫的牵挂和思念。于是,她把这份牵挂和思念融入到了洪鱼干和铧鱼风筝的制作之中。洪鱼又称铧鱼,是一种酷似犁铧长有白斑的扁体鱼。妈妈从来不用洪鱼做菜,却一年四季将洪鱼干挂在厨房的门柱上,它已然成为出走的爸爸的象征;每年糊制新的铧鱼风筝的时候,妈妈的表情又是那样的专注和真诚,“我”从中读出了妈妈是在给流浪在外的爸爸传递一种爱的信息,尽管这种爱是单向的、虚幻的。最让世永震撼的,是他到春日屋寻找三礼无果回到家后,发现妈妈竟然在给昊永喂奶。妈妈赤裸裸的丰满的乳房让14岁的儿子一瞬间差点失控,世永就这样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完成了性的启蒙;但对妈妈来说,则是应付哭闹不休的昊永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妈妈给昊永喂奶时不由自主表现出的母性的沉醉与迷惘,让世永震惊而又嫉妒。

为了爸爸,妈妈到底舍下了面子,领着“我”去向春日屋的老板求情,恳求他高抬贵手,让自己的丈夫回来与亲人团聚。当在外漂泊六年的丈夫终于回家,为此精心梳妆打扮、做了许多好菜迎接这一刻的妈妈却失去了先前的激动和喜悦。因为爸爸进门见到阔别六年的儿子,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世永那斜眼还没好啊?”妈妈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苦苦等待了六年的丈夫说出的竟是这样厚颜无耻的话,六年的坚守、思念、期待在这一瞬间轰然倒塌,于是,伤透了心的妈妈在丈夫归来的第二天清晨悄悄离家出走了。

小说以这样一种充满戏剧性的、急转直下的方式戛然而止。这说明,为丈夫和家庭苦守了半辈子的妈妈终于觉醒了,她也许是去寻找自由不羁的三礼,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许是去了未知的远方。小说在用细腻而不乏激情的叙述、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讲完了这个有些伤感、有些哀愁的故事后,给我们留下了妈妈出走之后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一最大的悬念。

《洪鱼》读后感(五):飞往理想之乡的翅膀

读《洪鱼》有感

——飞往理想之乡的翅膀

我向来对韩国的文学没有多少关注,总是以为韩国的文学没有多少经典值得一读。但,或许真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之所以讨厌或不喜欢某个事物,那只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无知或自得。当你真正去接触它时,你才会发现你所没有意料到的美,你的心灵同样为之而引起深深的共鸣;所以你惊叹,感慨自己之前的偏狭。

《洪鱼》,这部韩国的当代作品,对于从来没有读过韩国的小说的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于作者金周荣也是一无所知。

在一个天气并不怎么好的下午,我终于断断续续中读完了整本书。小说一开始就把我带进了一个雪的世界,而且是异国他乡之雪,漫天飘舞,吞盖万物。随着小说的展开,情节也越趋明朗,父亲为什么会离家出走,母亲为什么要一直苦苦守候,“三礼”的来龙去脉,邻家男子为何而与母亲结缘,乃至大公鸡为何无故消失。但悬念却越积越大,以至于我在“莫名其妙”中翻完了小说的最后一页,眼眼睁睁地看着久别重逢的三口之家重陷离散,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所有的所有,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书中的母亲了,当然三礼和主人公世永的人生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人生,既是独特又是普通的,因为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如我们一样,既非权贵精英,也非奇人异士;但他们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坎坷的人生境遇,因为他们曲折的奋斗历程。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说了什么,那便是,“为心中的理想而坚持而奋斗”。

我想重点谈的是母亲这个人物给我带来的感触。母亲的印像,起初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冷,有点自闭,尽管她很贤惠,也很坚强,独自一人,维系着家里的生计,事必躬亲,恪守妇道,严于教子。然而我真的很欣赏她对于丈夫的守候,不计时间,不顾代价,虽然丈夫在六年前把自己和儿子抛弃,随着情妇浪荡天涯。但是当她看到那个被遗弃在自己家中小孩脖子上挂着的明太鱼干时,她读出了丈夫留下的关怀的痕;她甚至因此而怀念起了当初丈夫为了宅房驱邪而做的一举一动。在丈夫出走的六年里,她每年,无论多忙,都终始如一地做着风筝,为的只是给流浪在外的丈夫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对爱的忠贞与信任。热心于做风筝的母亲从不自己去放,因为她想等待丈夫自己回来,她的心里珍藏着丈夫千呼万唤的思念和难以磨灭的期待。虽然在平日里她对此只字未提,但最深沉最厚重的情感又如何是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呢?更何况她身边连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足不出户的她只能在小小的木屋里独自承载无尽的思念之苦。

她心中有一份完整的爱情,虽然人已离去,情却依旧。当初她和丈夫的相爱遭到哥哥的反对,但她却在大冬天里,急急忙忙地清扫掉院子里的雪,和丈夫举行了婚礼。我想,她一定是如此执著于那些信挚旦旦的爱情诺言,一定是太爱丈夫了,所以才会在丈夫的苦苦哀求下,不顾一切,和他结婚生子,她一定为此幸福过,憧憬过,满以为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回报,爱情的呵护可以抚平亲情的伤痕,但事实证明她是错了的,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当丈夫背叛了她和他们当初的爱情时,她一定悲痛欲绝,更是背负了难以名状的侮辱和委屈,但这些并没有打倒她,并没有让她对爱情的理想和信念灰飞烟灭。爱情之火依然如星星之火一般被她小心翼翼的保存着,既不张扬也不悲观,她期待着重逢的到来,她在竭力为丈夫的回来做种种努力,没日没夜,不辞劳苦,拼了命努力做针线活,把工钱一次次地积攒起来,为的是有一有丈夫的消息就可以有足够的路费去找他;在寒风刺骨的深夜里,她步伐坚定在走在雪路上,去找春日屋里和老板小心周旋,请求他网开一面,不要再找丈夫的麻烦;她非但没有把无故被弃在家的小孩当作是丈夫的再次背叛,更从中看到了丈夫有可能回来的征兆:她一定在期待着在某个守候的日子里,奇迹会发生,丈夫会回心转意,重返家庭,一起把那久久未灭的星星之火重新燃烧成为燎原之火,在天寒地冻的冰雪中,给这个家庭带些无限的温暖。虽然在漫长的守候里,她也会有怨恨,也难免有伤痛,凝固在心,难以释怀,但是她相信只要一个重逢的拥抱,就可以把所有冰封的怨恨与伤痛一一融尽。

在得知飘然而去的“三礼”去春日屋里做小姐之后,当初为了避人耳目而谎称“三礼”是自己的亲戚的巧办法,成了今日有可能败坏家门的大祸害,母亲为此深感忧虑,无奈之余,只好作出了最大的牺牲。为了避免旁人见了这种事而说三道四,败坏家名,她和儿子找到“三礼”后,把自己长久以来辛辛苦苦积攒的钱都一股脑地给了“三礼”,以便打发她离的远远的,不要再做这种有损家门的事。然而这一举动在解决了家门不幸的同时,也带给了母亲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因为她亲手把自己的辛勤编织的飞向梦想的翅膀给生生折断了,亲手击碎了自己所有的期待与可能,她再也没有经济能力去出远门找寻自己日思夜思的丈夫。“可我现在毫不吝惜地把那些钱一股脑儿给了三礼,那样,我的梦想就会再来烦扰我,我的心也没有理同再追着浮云飘来飘去了不是吗?”当说出这话时,她的心大概已经快碎了,所以她才流出了少有的眼泪,读至此处,真是让人感慨万千,顿生悲壮之情。她凄惨地自语到:“其实,要不是你小子拽着我的脚脖子……我也真想跟着三礼离开呀。人陷在泥塘里,那心就会像云彩般飘动不是?所我的心啊,在这国家的天地里,没有一处没去过……”她因为种种缘由,或是人言可畏,或是财力难支,始终只能自囿于小小的木屋里,但她的心里或许已经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跋山涉水,行行重行行,走过了不知多少的路途,一心只想寻回自己的丈夫。而如今,她再也没有钱来将她的梦想付诸实践,因为飞翔的翅膀已被折断,通往远方的道路已消失。她只能把心底的梦想放下,在原处默默继续守候丈夫的归来。

有时我们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为心中理想而奋斗,日夜劳累,殚心竭虑,看着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而感到欣慰不已,继续流着汗水,拼着身体去飞向自己的梦想,但是人事不可量,老天爷有时很爱给故意捉弄我们,在我们即将到达理想之乡时,用狂风吹折了我们的双翅,让我们在满怀希望之时彻底绝望,把我们重新打入痛苦的深渊,让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辛酸的回忆,让所有的憧憬都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幻想。

故事如果就此结束,那只会让读者失望。所以作者“仁慈”地为母亲按排了另外的出路,后来,由她的哥哥出面,终地摆平了那个攻于利害得失的春日屋老板,为丈夫的回来提供了可能。而母亲也在绝望中重新看到了希望,人也变得有精神起来,母亲为了迎接父亲,重新裱糊里屋的墙纸,又把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的围墙修好了,而母亲自己也一改平日穿素服的习惯,换上了有些色彩的衣服。然而在这一切的准备工作中,作者在行文背后似乎不小心泄漏了一点异样的情怀,那是一种淡淡的感伤,在本来应该是欢天喜地的迎接活动里,或许大家都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去面对久别的重逢,有一种久别人更生,重逢情更怯的意味,因为时过境迁,什么都有可能改变,围墙会坍塌,情感也会变质,尽管她还是一如继往地爱着她的丈夫,但是丈夫呢?他还是当年的苦苦哀求要和自己结婚他吗?在汽车站里,淡淡的暮色笼罩天地,在严肃而沉默的等待中,她是否可以预料到那个即将到来的丈夫是否一如当初一样,可爱可亲?抑或人情事故的浸染,早已在两个人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当见到丈夫下车了,母亲用颤抖的手轻轻推着儿子去给丈夫行礼时,她已无法抑制住心中的紧张与激动,是欢喜中夹杂着焦虑,是欣慰中交织着隐忧。尽管她还心存希望,回到家里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和丈夫像新娘和新郎对拜似的深深鞠躬,然后又是忙里忙外,急忙下厨,精心准备好一桌的饭菜,但在听到丈夫“世永那斜眼还没治好啊”的问话后,她的心却真的被“打倒了”,她好像晃然大悟,“突然明白了珍藏在心底六年之久的对丈夫的幻想不过是个虚像”而已,“她终于明白了在悲伤中精心培育的爱情的果实,说到底不过是摸不着的虚像”而已。一句很不起眼的话语却可能对听者造成致命的伤害,一句不知廉耻的无情问话把所有的本性都暴露无遗,还讲什么爱情,还讲什么尊重,就连最基本的亲情也只是无意义的称号!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随着母亲的毅然决然的出走而结束了,然而这却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的开始,母亲还会去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吗?她还会去找到新的梦想,并为之奋斗吗?虽然之前的努力,随着思念中的丈夫形象的轰然倒塌而全部付诸东流,但是一切都还有它的意义,因为她已经从中成长,从中变得更加坚强,迷途知返,一切都可能重新来过,只要心存希望,还有勇气去不懈地努力,去用心地坚持,可以“仙女飞离樵夫,飞回她的乐园”。

我不禁想起了书中曾这样写到“我们也许,是在朝着那遥远雪宫的飞去,也许是在向着爸爸住的地方飞去”;经过这样坎坷曲折的苦难,现在她已经不用再向着丈夫的方向飞去了,这于她而言不也是一种解脱吗,上帝为我们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她现在可以一个人自由自在地飞翔了,不用在为了一个虚幻的人而苦苦守候了,她可以编织一双只属于她自己的翅膀,飞往自己心中所真正向往的国度,快乐的理想之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