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偵探小説選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读后感摘抄

《日本偵探小説選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是一本由小栗虫太郎著作,小知堂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00元,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偵探小説選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读后感(一):到底收了几篇?

本書收錄八篇小栗蟲太郎早期的短篇作品:1〈完全犯罪〉、2〈聖阿雷基塞斯修道院〉、3〈後光殺人事件〉、4〈夢殿殺人事件〉、5〈潛航艇〉、6〈謀殺歐菲利亞〉、7〈失樂園殺人事件〉。

《日本偵探小説選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读后感(二):《梦殿杀人事件》诡计全解析(严重剧透,慎入)

这次的谜团是个密室杀人,命案现场是一间名为“梦殿”的佛庵,梦殿分三层,三楼很窄,只挂有一张孔雀神明画像;二楼有一具被扼死的尼姑尸体;一楼另有一具残疾人(没有下肢)尼姑的尸体,尸体全身有几处怪异的伤口,且被吸干了血。 下面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不太明白的地方只好自己脑内补完,如果和原文的实意有所出入,那只能怪自己愚钝…… 我认为本文的主要谜团有以下几个: 第一,命案现场门窗紧闭,窗户太小钻不出去,门从内部上锁,凶手是如何离开的? 第二,证人破门而入后,听到梦殿二楼传出笙声,但走上二楼却只有那具被扼死的尸体,吹笙人是如何消失的? 第三,在二楼通往三楼的楼梯上,有类似孔雀脚爪的足迹,是怎么形成的?难道是画像中的孔雀神明跑出来杀人了? 第四,一楼的那具尸体,血是怎么被吸干的? 下面分别是解答—— 一、凶手先将二楼尸体(就称乙吧)的四肢向上掰,然后将它们绑在一起,使整个身体形成陀螺状,由于肌肉僵硬等原因(具体我也解释不清楚),尸体会绕着绳子快速旋转,那为什么要让它转呢?先放一放,咱们先来说密室——凶手其实一直躲在密室里,直到证人破门后,他才趁乱离开——那他又是怎么趁乱离开的呢?在一楼的墙上,有一幅与人等高的千手观音佛像图。而证人打开房门时,由于门上的横条移动产生了视觉暂留,因为“惊盘现象(可以百度,总之是某种由于视觉暂留产生的错觉)”,对面佛像图里的手臂看上去仿佛在上下移动。而这时凶手就装扮成佛像的模样,大摇大摆地站在佛像前,然后等证人走到二楼的时候再离开屋子。也就是说“佛像会动”的错觉掩盖了凶手的活动,让其顺利逃出密室。那尸体乙的转动又是为了什么呢?转动的尸体其实起到了一个滤光镜的作用,从窗户照进来的光线通过旋转的尸体再照射到佛像上,一明一暗的光线正好配合佛像手臂的上下跳动,使其看起来更逼真生动。简单地说,就是让“佛像在动”的画面有一个最佳的光线效果,对凶手的掩藏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我囧……总之第一个密室大致就是这么回事。 二、让笙自动发声,这是整篇作品中最简单的物理诡计。将酒精倒入笙中,酒精经过阳光暴晒后体积膨胀并迅速挥发,酒精气流从笙的孔中穿过,就发出了吹笙的声音。也就是说,二楼当时根本就没有人。 三、死在一楼的那个(称甲),他的下肢是一段木头做的假肢,因为假肢镶嵌进骨骼的时候没有弄好,反正由于某种病理症状(这里我也说不清楚,感兴趣的看原文吧,反正很玄乎),甲走路的时候双腿的截断处着地,就形成了三角足迹,仿佛孔雀的脚印。就是说,所谓孔雀神明的脚印其实是甲走路时的足迹。 四、血被吸干是因为凶手将玉幡(一种狭窄的旗帜)的杠子插入被害者的血管,然后杠子另一端连在某种植物的茎上,这种植物的茎里含有许多棉絮状的纤维,能够吸收大量的液体,而杠子如同导管的作用将被害者体内的血液全部灌入到茎里。之后太阳光又将茎晒干,血液就看似消失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这篇作品中几个主要诡计的解释,总得来说小栗的作品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虽然很多东西都值得考究。

《日本偵探小説選IX─小栗虫太郎作品集》读后感(三):走火入魔的文字累积者——小栗虫太郎

对小栗虫太郎的阅读,在《夢殿殺人事件》中途打上了句号。我担心自己假使再强行万般煎熬地阅读下去,会落得个大脑坏死的结局,或者如作者在《後光殺人事件》中揭示的高明的杀人方法一样,“从精神上消灭一个人”。

我从心底里不屑将“作家”这个称呼送给小栗虫太郎,只愿称他为一个“文字累积者”。假如他尚活着时让心理医生对他做一番检查,多半会发现他有点儿偏执症状。他创作小说不是为了带给读者愉悦,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头脑是多么发达,知识是如何广博。

西方人所称的Mystery这一小说门类,在中文语境下的译法甚多,其中有人将其诠释为“悬疑小说”。在我眼里,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有悬疑,如果不是抱着譬如研究的一种使命而阅读的读者,多数人看小说的过程都是被吸引着看下去。广而论之,这种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动力就是“悬念”。

可惜,小栗虫太郎的小说几乎篇篇缺少的就是吸引我读下去的那股“悬念”,倒近乎一个公安的破案手记。往往开门见山地介绍某某案件如何发生,死者是谁,死在哪里。接着小栗虫太郎笔下的破案者法水麟太郎与警察到来,观察死亡现场的痕迹,逐步记录下他们的发现,盘问当事人的对话,揭示出犯案手法,最后风平浪静地写出凶手是谁。

真是淡出个鸟了!

读孙玉珍的中译本,我时常有一种被她打败的感觉。似通不通的语句,怪异难解的名词,难以理解的犯案手法描述……但也怪不得译者,小栗虫太郎的自身也有责任。在不可能犯罪小说里,“犯罪为何不可能”是很关键的要素,一定要向读者清晰地表明为何这项犯罪不可能,并让读者理解。只有这样,当谜题揭开时,读者才会感到惊异,感到佩服读者。

当读者连理解都成问题时,哪里谈得上小说的好坏。

从某种程度上,魔术师刘谦的心得颇值得推理小说创作者学习。魔术带给观众的惊奇感并不在于魔术有多大,而是在于有多么不可能,在于如何和观众交流,如何将表演完美地呈现。

小栗虫太郎并非没有好的点子,譬如《梦殿杀人事件》里受害者血液少掉很多这一谜团与其解答,虽然我认为不够实际,但如果好好构思故事,营造好气氛,用这个谜团就可以写出一本不难看的作品。可惜他想在一篇东西里塞入太多的东西,同时又遇到了一位不怎么样的日文翻译,最终的结果是我一生里再也不想翻看他的东西。

————

对中译本的小小指摘

注释的缺乏,不知何谓的名词数目众多,诸如《梦殿杀人事件》里的陀羅尼、天平建築、“字纹”……大多系日文直接移入中文,也许译者懂得其意,可莫非普通读者在阅读之前尚需考得日语的一级证书?

《梦殿杀人事件》里出现“T3状”“玄字状”伤口的描述,本人看了原文后不禁哑然失笑。

请见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57326793/

在印刷计划已经很发达的现今,为何就不能在译本中原样复制下来呢?

中译本中的怪异文句更是比比皆是。譬如《梦殿》中,描述凶手将尼姑净善的手脚身体进行捆绑之后(文字太多,就不一一打出来了),“将两条绳索在身体的中央绑成死结,净善就成为了一只可以轻易转动的猴子”。

有谁可以理解最后一句话?

原文:この事件でも犯人は奇怪な圧殺をする前に、浄善の手足に紐を結び付けて置いたのだよ。それを詳しく云うと、まず両膝と両肘を立てて、腕は上膊部の下方、肢は大腿部の膝蓋骨から少し上の所を、俗に云うお化け結びで緊縛して置いたのだ。それから、その緊縛を右膝と左腕、右腕は左膝と結び付けて、その二本の紐を中央で絡めグイと引緊めたので、浄善は頗る廻転に便宜な、まるで括猿みたいな恰好になってしまった。

假如知道“括猿”是日本的一种手脚被捆绑了的猴子玩具,加以注释,译文就不会如此怪异难解了。

从《聖アレキセイ寺院の惨劇》的译文呢,很容易就找出几处不妥当之处。

小说开头的“极东”,直接取自日文,按照中文的习惯,该称之为“远东”地区;之后多次出现“白俄罗斯人”,可小栗虫太郎所说的“白俄”(白露人)是指俄国革命之后逃出祖国、或者加入白军的那些俄国人。

【重要的是,译者不是在理解小说后再翻译,而是照着日文亦步亦趋,譬如原文是“極東白系の没落が始まり”时,译文是“极东白系的势力也随之逐渐没落”,当原文是“白系露人”,译文就是“白系俄罗斯人”,等到原文成为“白露人”,译文就是“白俄罗斯人”……】

文中提到在日本的白俄女子吉娜达是“卡梅尔教派”的,“就是那个赤脚的尼姑团……”

其实由“カルメル教会派”,很容易就得知它就是Order of Our Lady of Mt. Carmel,称为”加爾默羅會”,俗稱聖衣會,天主教隱修會之一。12世紀中葉,由義大利人貝托爾德(Bertold)創建於巴勒斯坦的加爾默羅山(又譯「迦密山」)。會規嚴格,包括守齋、苦行、緘默不語、與世隔絕。

“尼姑团”在错误的语境下显得荒唐,“修女会”不是很好么?

回顾起来,让我对这本书的翻译失去信心的就是这句译文:

”往小石川清水谷的坡路往下走,左手边是苍郁茂盛的大型樫树和榛树,盖在高台上就是劫乐寺,四周围绕着樱花和建仁寺一丈余长的围墙。“

小石川清水谷の坂を下ると、左手に樫や榛(はしばみ)の大樹が欝蒼と繁茂している――その高台が劫楽寺だ。周囲は桜堤と丈余の建仁寺垣に囲まれていて

要知道,“建仁寺垣”就是指一种竹子墙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