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来50年大趋势的读后感大全

未来50年大趋势的读后感大全

《未来50年大趋势》是一本由理查德·沃特森著作,27.00元出版的2008-6图书,本书定价:23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50年大趋势》读后感(一):似是而非

不能看的很利索,可能确实是翻译的问题。作者写不清楚,翻译弄不明白,我们读者也跟着糊涂。

不过确实不能再埋怨汽车造成温室气体排放了,空调也排,电动车也排,做饭也排,能源的来源一致,都是煤炭,石油,天然气。

未来有一部分就在这里。这本书的精华就在小序:欲知今生因,前生受着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着是。如果我们不喜欢未来,没什么的,那是我们自己做的结果。

我们要关心未来,因为我们都将在那里度过余生。

《未来50年大趋势》读后感(二):给予启示,但不一定要深读

书还没有看完,所以不能说太多,就是放在枕边,每天晚上闲手翻一下,目的性不是很强,但还是给我了很多启示,比如未来信息化内容的获取、零售业的改变……

首先:老外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不管想法怎么样!至少敢想、连想都不要想,这个就比较可怕了!

作者是著名的未来学家?比较奇怪的称号!至少我们国家没有。作者能写出这样的书,可想而知他对生活是多么的入微仔细了,从身边的生活,人们的习惯方式等,来预算未来50年的大趋势,准确与否,不做评判,但要看给了什么启示,是否有得到什么,

一本13元的书!让你有一点点的所得,并且能对未来50年的事情YY一番,至少我觉得值了!

呵呵!

《未来50年大趋势》读后感(三):澳大利亚人眼中的趋势

这是2008年出版的,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理查德沃特森的书籍。

本书通过已出现的新事物的回顾,设想如何继续发展,从而形成未来。

未来50年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来说将是技术与人的关系史。而且,由于技术趋势呈指数趋势快速变化,而同时人的变化是较慢的算术级数趋势,因此这种关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意味着随着技术越来越多地嵌入到生活当中,我们将越来越想逃离技术。因此,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和直接体验会有更大的需求。

未来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国家冲突或无国籍组织之间的冲突。最有可能引起战争的是石油,其次是水和食品。选民们对投票缺乏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债务,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会投票赞成那些看上去持乐观态度或主张民族主义或两者兼有的人物。

在技术上,我们与机器的关系将会决定21世纪是什么样子,也是说允许机器所知道以及所做事情的范围将为下一个千年确定方向。

传统媒体一直在为速度所困扰,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资金有关。新闻建立在探寻真相而不是重复新闻稿的基础之上,如果前者做得不够,后者便不会大量涌现。银行职员的前途将由各种产品、服务和过程创新来决定,但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情况,尤其是全球经济的健康水平。经济总体繁荣将刺激并产生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如果其他行业都提供金融服务,银行只能重新将自己打造成理财公司(即帮助客户保存财产和增长财富的独立专业顾问)。

作者不认为对当前交通需求的线性推断可以告诉许多在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事情,事情可能以行业专家和分析师们预见不到的方式发展(例如石油转氢动力,拼车,共享产权,电动自行车)。转基因农作物确实将在未来改变农业。除了生来就有疾病的作物和耐旱作物外,未来可能看到没有问题特性的食品以及添加了与健康有关的食品(有助于增强老年人记忆力的蔬菜)。食品公司怎都不会说明某些食物或成分配方具有成瘾作用。

技术和人口老龄化是推动21世纪零售业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 。在医疗服务上,未来诊断健康可能看眼睛,听声音等创新的可能。

作者在书前头就强调本书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拓宽思路,开阔视野,避免盲目接受所谓的必然性。毕竟未来不是我们能完全意料的,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当前的决定和行动的塑造出来的。

未来三大趋势是技术、人口状况和可持续性。一个不确定性是风险的变化性质,尤其是新技术的社会影响。

《未来50年大趋势》读后感(四):X时代的资本主义式未来观

首先我要批判这本书的翻译,在西文里将THAT翻译成这个是很无耻的行为,也造成了对本书的部分阅读障碍,甚至会觉得逻辑混乱。本书惯承了欧美图书的一贯作风有无数假设和假设事例,营造真实的未来世界感。

引用本书中的一段话

“事实上,只要看看过去10年,20年或者50年里发生的事情,然后将他们加倍,为技术创新和全球化留出余地,便可以预见到未来10年,20年甚至50年(媒体)将会出现的变化”。于是本书中引援了大量咨询公司数据以及推比目前社会的发展方向,然后总结出“依然会按照这个趋势这样下去”。

相对而言,本书是相当保守的,你并未看见过多的遐想的成分,基于网络、技术、社会、全球化(地区化)等发展的很多趋向,是非专家也能够预测的,只是他以更学术化的数据进行论述,然后指出。

就像高考时的政治题,本书的每个章节也被几个大趋势所牵引:

比如说两级化,无论是对生活的态度(接受生活或者不)以及贫富差距对社会造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钱和有闲的矛盾;

比如说环境保护,作者坚信温度会升高,然后导致社会的变化;

比如到处都存在的媒体和根据记录而有针对性的宣传,在每个领域都会有所出现;

个性化;

没有隐私和高效的联网及信息收集;

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矛盾等等;

基本每个章节都有提及这些内容,根据这些“框架”再进行补肉,举例。

当然本书完全是一本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观(诚然作家是个美国人,也主要在美国发行),许多目前在发达国家看似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服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能是望尘莫及,除非中国这些国家跳跃式发展或许它可以被看成发展中国家小未来趋势(发达国家已发生而国内还未发生,例如XIAONEI网在国内的成功)和大未来趋势。

另一方面所有服务的背景都基于一个基础——信息的完全所有化,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专有的信息库,你所做的好事坏事都将被记录,这前提就是国家以单独的数据库掌握了每一个人的内容并不断更新,这对于那些以匿名为乐及非稳定人口流动性极大的国家而言,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篇章也有被提及,本书似乎将中国视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对于中国读者,一方面可以对中国未来趋势有所提及,比如中国将来会成为一个廉价技术工作者的集中地,另一方面其中提到的一些实验性服务或许也可以被中国的创业者所应用(例如保险健康积分之类的事)。

于是我认为,就总结的现在而言,是很有重点性的,但是就未来而言,举例大过趋势,似乎成了看点的噱头,像是本科幻小说。但其对我们一些引导性的信息仍可被视为“促进的”。

另外,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畅销书,哈哈。

《未来50年大趋势》读后感(五):对于未来的想象,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还是第一次看这类的书(未来学),这对我来说很新鲜。序言的第一句就吸引了我“我已经看到了未来,它和现在非常相像,只是离我们更远———伍迪·艾伦”

我很少相信预测,因为看到很多预测都不怎么准(比如末日预言),就像作者所说的:那些认为未来可以预测的人要么在撒谎,要么是犯傻。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因为它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能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熟悉的实物,并以更清晰的思路解读我们不熟悉的事物。

这本书应该是写于这个世纪之初,未来五十年大趋势,应该就是2050年。我在想,五十年的时间,这个世界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生活方式应该会改变很大吧,因为我明显地感觉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跟我们父辈那一代相差太远。同样的我们跟“零零后”在生活娱乐上又有些不同。所以,真的很难想象未来五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唯一能够确信的就是,一定会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作者提到最引人注目的三大趋势和一个不确定性。三大趋势是技术、人口状况和可持续性。一个不确定性指的是风险的变化性质,尤其是新技术的社会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依赖科学技术的社会中。举个例子,智能手机。在我印象当中我们所用的智能手机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有的,但是现在的有的智能手机的配置已经完全超越了电脑(虽然严格来说它就是一部微型电脑),技术一代一代地更新,速度之快让人惊叹。很难想象未来会不会出现像电视里所描述的那样,计算机将比人类跟聪明。但如果机器将比其制造者更聪明,那么谁能够控制他们呢?这是个问题。还有个问题是,我们人类的意识能不能植入机器当中,如果这个成为可能,那么,我们人类将实现“永生”,人类将分裂为两种:自然人和改良人。

就像伍迪·艾伦所说的那样,未来和现在非常相像,只是离我们更远。从欧洲和日本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来看,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的人口状况。这个状况就是,人口老龄化,而且老人不仅更多,而且很有可能活得更加长久(考虑到医药技术的发展)。那么到时可能会延长退休年龄,而且由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独居,那么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造成房屋供给压力。但是也说不定,因为可能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高楼可能越来越高(因为土地有限,而且非常稀缺)。当然,老人的数量和比重的上升,势必会带动保健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资源的可持续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未来人们应该会更加关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如作者所说的,‘从长期来看,可持续性是实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目标的开端。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会去寻找低成本投入的替代方法,并通过材料的最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在未来将是极为重要并且受到严格管制的问题。节能环保将是将来产品一个很大的特点,因为在日益严重的管制标准下凡是不这样想的组织不仅逃避现实,而且将因此被淘汰出局。虽然危机重重,但是,这不一定会导致人类的灾难,因为危机总是激发出许多发明创造,所以石油的终结将会刺激人类发挥想象力,采取各种措施,但具体是哪些措施和想象,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因素是技术。人类存在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和技术、创新和发现的历史。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历史的车轮是向前滚动的。未来可能发生什么是我们将要默默等待的,而且只有到了那一刻我们才能完全理解所发生的一切,而我们将以一系列的恐惧和焦虑为代价交换。

对于未来的想象,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