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远离尘嚣》读后感摘抄

《远离尘嚣》读后感摘抄

《远离尘嚣》是一本由哈代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32开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4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离尘嚣》读后感(一):终于读完了这篇小说

因为看到了电影才想看这本书,结论是是我爱的一类书,美丽的乡村,独立的美丽主人公,深藏情感忠贞不渝的男主人公,精致,清新的爱情。在一个星期内忙着写毕业论文,投稿中国病理生理,改英文文章的间歇终于读完这篇小说。

《远离尘嚣》读后感(二):远离尘嚣

这算是哈代的乡村爱情故事吗?只不过有些太“悲惨”了些。 小说围饶着一个女人的情感经历为主,虽然故事的背景是在乡村,但显然金钱已经慢慢进入了这纯朴的田原,所以标题虽然是“远离尘嚣”,但尘嚣显然还是在那里。 芭斯谢芭原先只是个纯朴的姑娘,美丽天真异常有个性,她对盖伯瑞尔有好感,但显然还不想结婚,于是拒绝了他的求婚。不久盖伯瑞尔破产成为了雇工,而雇主则是意外接受遗产的芭斯谢芭,这时两人的地位已经不同,情感似乎远去了。而庄园主博尔伍德爱上了她并展开追求,但两人的情感若有若无,以后花花公子特洛伊又来到这里,并与芭斯谢芭结婚。 特洛伊似乎又不是一个我们认识中的花花公子,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很是奇妙,在没有到手之前很是喜欢,得手后便弃之一边。要是这样到还罢了,可是他又对过去的女人芳丽似乎又无比钟爱,在其死后,这便造成了芭斯谢芭的悲剧。最终特洛伊被枪杀,博尔伍德终生监禁。这两段情感真是波澜壮阔,噩梦不止。还好盖伯瑞尔一直在她的身边,最终两人结为伴侣。 表面来看算是一个女子情感成长的经历,从不知世事的天真女孩变成成熟的女子,又沦为弃妇和寡妇,人生真是多噩,但也在同时看到了真心,最后勇敢地希望与盖伯瑞尔结合。可是这种波折是无因吗?显然不是,金钱以及地位的变化贯穿其中。这里已经不是纯洁的净土了。

《远离尘嚣》读后感(三):远离尘嚣的爱情也许才纯净

很喜欢这部作品,田园诗歌般的画面中,不断上演着简单但却纠结的悲欢离合。

初见,盖博瑞尔就被这个如晚霞般美丽的女子特有的气质所吸引,但美丽的女子都是骄傲的,没有经历过爱情的芭丝谢芭更是如此,因为在她看来,未来还很遥远,未来总是美好的,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获得的东西是不值得也不会去珍惜的。盖博瑞尔在不恰当的时间说了不恰当的话,很不幸。但这是一见钟情啊,不可能等到对方都准备好再去动作,爱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怎么能怪盖博瑞尔呢?

然而最终,盖博瑞尔却抱得美人归。

哈代笔下的盖博瑞尔对芭丝谢芭的爱是持久的,是包容的,是不求回报的。这无疑是表达着他对爱的见解。而特洛伊对芭丝谢芭的‘爱’却没有这三点特征的任何一个,因为特洛伊不懂得什么是爱,芭丝谢芭只是被特洛伊迷人的外表所吸引,但这不是她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是世俗对人性的和爱情的扭曲。伯德伍德的’爱‘是持久的,谈得上包容,但并非是不求回报的,而是极度的渴望并幻想着芭丝谢芭对他爱的肯定。不完全满足以上三点特征,因而也是畸形的爱。

这样看来,现在这个社会,真正的完全满足上述条件的爱情还真是少得可怜。持久(爱情不是朝秦幕楚),包容(爱情不是完美主义),不求回报(爱情不是商业利益)。

文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那封情书引发的血案,不成熟的芭丝谢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寄出的那封情书却点燃了伯德伍德已经沉寂多年的心,狂热的追求得到的却总是芭丝谢芭那模棱两可的肯定,最终酿成了那场惨剧。而这个悲剧,也会使得芭丝谢芭在后半生不会心安理得。

我不知道,芭丝谢芭到底爱的是谁?或者说她谁都不爱,爱得仅仅是自己罢了?

《远离尘嚣》读后感(四):彼岸可否远离尘嚣?

缘于偶然才看这本书,起初不是怀着慕名的心情,只是带着点好奇囫囵吞枣地看过了梗概。一切只能说是如梦似幻,只因为《彼岸》中王梓盈饰演的女主角安雨轩提及此书,自己便爱屋及乌、不着调地跟风,只想一探究竟。记得自己匆匆看过之后似乎感慨万千,但却难以言语,只好把想法埋在心底。这次重温经典,只是感觉有必要挖掘自己内心中的潜藏,发泄下积压的感情,也好写一篇感想。

作者娓娓道来,非常简练地描绘了发生在芭丝谢芭•伊芙丁身上的故事,当然这样说有失偏颇,似乎默认了其他人物的陪衬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作者着墨相当公平,没有厚此薄彼。作者文笔也相当干净,没有过多赘述,也不像时下有些作家那样过分渲染,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

说了这麽多索然无味的话,还是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老实说,我是把它当做一部爱情教科书来看待的,虽然是19世纪,虽然是发生在农庄,但有些东西还是很有生命的。芭丝谢芭•伊芙丁,一位人见人爱的少女,她有骄人的面容,自然也不可避免有些虚荣,(似乎这两者是形影不离的,大概这是美丽的人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无可厚非吧),她渴望的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甜言蜜语对她来说应该是男人出于本能对她自然而然的反应,而她也乐此不疲,或许是当时的闭塞抑或大家都感觉她高不可攀,盖伯瑞尔 • 奥克竟是第一个向她求婚的人,她自然为此高兴,但还是拒绝了他。。。。。。。后来她的虚荣又一次吞没了理智,为了吸引伯德伍德的注意,她导演了一出小把戏,把情人卡寄给了伯德伍德,没想到弄巧成拙,伯德伍德的平静沉默自此打破,埋藏已久的疯狂狂热犹如般火山爆发,原有的理智早已无影无踪,这位以前不食人间烟火的农场主竟莫名其妙的爱上了芭丝谢芭•伊芙丁,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出于愧疚的芭丝谢芭•伊芙丁虽然再三解释,表明不爱他,但似乎于事无补,伯德伍德仍诚心诚意的软磨硬泡,向她求婚,此刻的她后悔不已,决定“用和他结婚来惩罚自己”。(ps:这也给了我们启示,有时候或许死缠烂打真的有效果,但千万不要把尊严老踩在脚底)就当这时,波澜陡起,这位英俊的托伊中士出现了,他的甜言蜜语以及惊险刺激的剑术表演无往不胜,芭丝谢芭•伊芙丁爱上了他,一切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不料想原来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些许真实的海市蜃楼,抑或犹如媲美那灿烂星空的烟花,注定昙花一下,转瞬即逝。当然,芭丝谢芭•伊芙丁一无所知,她不知道托伊中士臭名昭著,她被托伊中士这麽完美的表现所折服,尽管盖伯瑞尔苦口婆心告诉他托伊靠不住,但处于狂热恋爱中的女人智力似乎真的小于0,她迷失了自己,急于得到托伊的她仓促的结婚了。一条真理又被一个男人验证了,男人在婚前都是那么殷勤,仿佛你就是他的全部;然而婚后你才明白那不过是花招。。。。。。托伊的狐狸尾巴渐渐露出来了,他的恶习慢慢显现,争吵开始出现,此时的女人往往选择隐忍,但殊不知,更大的悲痛还在后面。随着托伊婚外情的证实以及托伊愤怒下的真情告白,她第一次看明白了托伊。。。。。。。最终,经历风风雨雨的芭丝谢芭•伊芙丁和盖伯瑞尔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这份感情并非如今日作家笔下的郎才女貌,花好月圆,它似乎是一种水到渠成、波澜不惊的自然而然,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

整篇小说都是以村庄为背景,没有喧嚣的机器交通,没有灯红酒绿。。。。。。一切似乎都在静谧中发生,不加雕琢,丝毫不矫揉造作,似乎脱离了尘俗但却是最真实的尘俗!大概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远离尘嚣,远离躁动,归于平静,归于自然。

《远离尘嚣》读后感(五):哈代先生

很少有作家像哈代先生那样不知疲倦地描写自己的故乡,英格兰的多塞克郡。广阔的原野,成群的牛羊,高山、深谷、森林、溪水.......仿佛古老的威塞克斯地区是英格兰的地理样本。乡村生活中,季节就像是自然调色板上的不同色彩,时间就是画笔。所有的房屋,无数的道路,蓬勃或枯萎的植物,活着或死去的动物.......都被涂抹得五颜六色。然而,如同在任何地方那样,时空在此处的相遇似乎也没什么特别。

特别的是哈代先生。他将小说中的大部分场景都设定在威塞克斯地区,空间因此被限定。我相信这绝非哈代的计策,他不过自然为之。从形式上看,和那些空间场景不断穿梭变换, 时间由作家大脑决定的现代小说相比,哈代的小说可谓是中规中矩。然而,相对稳定的空间不仅带来永恒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持续浇灌,一种奇异的历史感也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空间的稳定衬托出人物关系的不稳定,反而使小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于是呢,我们心甘情愿的上当受骗了。

人物总该出场了吧。挤奶工、羊倌、马夫、木匠、泥水匠、剪羊毛的人、小贩、士兵、管家、农场主、牧师........仿佛卡斯特桥地区的所有人物,无论职业,不分年龄性别,都在哈代先生的小说中活着呢。你觉得他们就是作家的邻居、亲戚、恋人和朋友,不然的话,怎会如此熟悉呢。爱情和事业,生存与死亡,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得意和失落,可命运却从来也不容商量,只管一刻不停地催你前行。

不过性格即命运,哈代好像深知这一点。有的小说家在作品中用情节和事件搭桥,人物的转变有赖于此。哈代不是这样,他的人物一出场就是高贵的挤奶工,或者忠诚的羊倌和执拗的农场主.......人物的身份或许会改变,有一天,他们不再是挤奶工、羊倌和农场主了,可还是会无可救药地高贵、忠诚、执拗下去。在哈代眼中,埋藏在人灵魂深处的性格因子会被某些特定事件萃取出来。然而,改变也好,坚持也罢,却仍不失为自身性格的一部分。与其说性格因事件而改变,不如说事件佐证了性格。是生活教育了他,还是他认知了生活?我无从判断,只看到作家躲在文字背后偷笑。

“特洛伊是个充满活力的人,但他的活力多是生长性的,缺乏运动性;而且他总是偶尔遇到什么事物就把他的活力用于什么事物,从来不根据事先选定的目标或方向行事。因此,虽然他的言语有时候能达到天花乱坠的地步,因为这出之于自然;他的行为却平庸之极,因为他对于有意识的努力一开始就不能加以引导。他有灵敏的理解力和相当坚强的意志,但由于不能使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力还没有得到意志的指导就纠缠在琐屑事物上了,而意志也由于忽视理解力终于白白地把自己消磨殆尽。”《远离尘嚣》中对特洛伊性格的这段描写早已超出个人范畴,具有无可置疑的普遍性了。所谓立志的重要,生命力有穷,哈代先生早就谆谆善诱。这是“威塞克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伟大作家年轻时的作品都好看的要死,反正我是深信不疑。才华和生命力恰好相得益彰的年纪,写出的作品不会太多,但却很难超越。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天啊,听到这样的称赞(姑且称作称赞吧),估计先生会背过气去。作家的职责是把作品写好,批判现实,还是留给政客们去玩吧。差点儿忘了,托马斯.哈代先生还是诗人呢,于是我更爱他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