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锦集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锦集

《那一抹嫣红》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25.00元出版的2007-5图书,本书定价:24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一):文是凄凉,你如夏日。

悼志摩写的情真意切,钟绿刻画得美若天仙,一个窘让我们又重回人间,生不逢时的吉公虽有天赋依然凋谢,太多的不公文珍随革命私奔,自私的父母一再刺激早早懂事的绣绣,笑容里透着太多的孤独。

文是凄凉,你如夏日。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二):蛛丝和梅花

尘封在书架上很久的书, 某个下午偶然闲翻, 一本好书就像一场美丽的邂逅, 于是我在这个细雨的午后与它悄然相遇.

最爱这篇《蛛丝和梅花》,一只斜好,幽香不知甚处的梅,在她笔下竟呈现出另一种意趣.

“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如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一枝两枝,老枝细枝,横着,虬着,描着影子,喷着细香;看残照当窗,花影摇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点迷惘;浪漫,极端的浪漫,飞花满地为谁扫?你问,情绪风似的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头看看,花依旧嫣然不语。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把同情统统诗意地交给了花心”

看花更需庭院,如果说自谢道韫的一句“柳絮因风起”雪花从此不再孤寂凄清,那么林徽因便是梅花的知音了,她怀着对超现实真美的追求点破了惜花伤花之心.

也许真的有种信仰就是完全诗意的信仰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三):那一抹嫣红

林徽因。书名选自她的一首小诗。林是个开朗的美女加才女,受得了当时众儒男的追捧。她终有她的魅力,似乎她又是完美的。可还可以从一些别人的记载中读到关于她的风流韵事。

这本合集中的散文部已读过,小说和诗歌是初览。没想到她的短篇小说很不错,超过散文,诗倒最为下。加上她在建筑,舞美,绘画方面的造诣,真是个全能的女子。

九十九度中、窘、吉公,三篇推荐阅读。她喜欢用第一人称,这也是我所喜欢的。但不免让人觉得书中的“我”就是本我。

窘,写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男人对一个妙龄女子的微妙情愫,因是朋友的女儿,又觉得不该。窘这样的状态就一直持续着,所谓的剪不断理还乱。他终于擦了一把汗走了。

没有下文。可是读来那些情态又让人心痒。没有什么赤裸裸的热切,含蓄古典的像古代仕女图。

爱情,可以没有。但是对爱情的憧憬,不可以没有。

九十九度中,按如今时髦的说法,算是主流文章了。写了一些市井人物的生活。用这么短的篇幅能刻画的这么井井有条,果然是功底深厚。

这一大群人,身世贫富修养又不同,齐齐的放在这一格子里,我们俯视下去,他们竟没人能走错了路子。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千古如此。

不知怎的,最后却觉得书名选的有些艳俗,封面设计亦是。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四):时世造英雄

其实读了她的作品,诗歌,散文等,属于典型大家闺秀的清新淡雅之风格,女人味挺浓的,一丝丝感情的波动,一草一木的兴衰,她洋洋洒洒的能写出一篇文章。

林徽因的出名也许并非是她的文学,而是她那多彩的个人生活罢了,好友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届名人,徐志摩,吴文藻,费正清是她的好哥们,父亲是北伐领袖,梁启超是她岳父,梁思成是她丈夫,自己又留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并随同父亲周游欧洲。她的阅历,非那个年代的寻常女子所及,看看《橘子红了》里面的闺秀,那么大年纪了,活动半径也许还没有林徽因一天走的远。在看看她留下的照片。都是一堆男的,加她一个女的。亲爱的吴文藻先生都没见把她那更加著名的老婆拉出来活动,可惜了谢冰心先生啊,有这么一个老公。

因此,她得到的应该可以说是万千宠爱了。她在文字功底上的造诣远不应该在那个时代留下太多的印记,而她在建筑上的成果则是被丈夫的光环所笼罩,他丈夫是个牛人,她只是个合格的助手而已。不过北大建筑系还是应该感谢她的。没有她在丈夫背后的支持,也许梅贻琦校长是不会想着在自己的大学弄个建筑系的。

时世造英雄,那个时代的女性无疑是属于弱势群体,没话语权没文化没意见表达没机会出个远门,但林徽因却是大名鼎鼎,芳华绝代,到了最终,人家都尊称她为先生,这个称呼目前只有两个女人能称的上,她一个,冰心一个。他们两个的成就应该是无法比较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林徽因占了那么点同学朋友家世的便宜,而谢婉莹则是靠着自己的才学。。。

据说鲁迅骂过林徽因,说她和她的团伙把印度诗人泰戈尔捧的太神仙了。不靠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导致我们的教科书上从来没见过林徽因的大名呢。。

林的文学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深刻,不过她那出众的中国女子的外表,和从照片都能看出的秀丽端庄还是让我不禁的凝视。

《那一抹嫣红》读后感(五):《那一抹嫣红》润染了我的心房

浅浅的,《那一抹嫣红》悸动了我心里一处隐秘的、柔软的角落。林徽因,胡适眼中的“中国一代才女”带着诗情画意和愁情寂寞从书中款款走来。

她是徐志摩在世时爱了一辈子的女人,而她却嫁给了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她是爱徐志摩的,只是她对婚姻的选择更趋于理性,所以在她听到了徐志摩的死讯后,留给了世人一篇悲恸的祭文。

《那一抹嫣红》的开篇正是林徽因纪念徐志摩的那一篇饱含深情,用笔细腻的《悼志摩》。“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励志和情感的边沿,我们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

只是那么一比划,心中的伤痛便流淌得如此彻底,我的心都让她给攒住了。大概这就是她最凄迷、魅力的气质,令中国的众文人为她所倾倒。

之后呢,星星点点的文字里,林徽因端着大家闺秀特有的淡淡的雅致、细细的情怀将一颗纤巧的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彻彻底底……

《那一抹嫣红》是林徽因的作品合著,里面不止有《悼志摩》这样的情到深处,还有《窘》、《九十九度中》、《钟绿》这样传世的小说杰作。唯一可惜的,是最楚楚动人的一篇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未被收录其中。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文字好生的感性,就似其人,对于爱恨情仇充满了一腔的热血;可这热血却不似锋芒般尖刻、也不似浪涛般磅礴,倒像极了她那标志的五官,精巧而又坚定的存在于纸面之上。

曾经读到一博友撰下的几笔文字,抒发自己对林徽因的喜爱。称她的文字是胜过张爱玲文笔的。

关于这一点,我不敢认同,也不敢否定。到底她和张爱玲是不一样的,虽然她俩都出生在显赫的家庭中,但两个人所经历的人生路途是不一样的。她们骨子的性格自然也大相径庭了。

我喜欢林徽因,因为她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的那般跋扈,却同样有着大家闺秀的骄傲。她就那么静静的在那儿,用平静的目光审视着阅览她文字的每一个人,自信爱文字的人会拜倒在她脚下。

很显然,她做到了。用她特有的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