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读后感精选

心读后感精选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3元,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软弱的现实

有点后悔没看林少华的翻译版本了,对于他的翻译水准还是很信得过的。不过董学昌先生翻得也不错啦。夏目漱石的作品里有着日本著作中特有的细腻和真实感,大概是太真实了吧,所以无法喜欢上书中的人物,懦弱的,自私的,卑微的,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心》读后感(二):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读懂这本书

我很喜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于是翻开了《心》这本书。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读懂,但这是一本好书。情感、阅历、年纪、知识……等因素决定了能从书里看见什么,理解到什么。而我还缺太多的东西了。

以下是不懂得几点:

一、我暂时还没办法明白“我”对老师的感情和执着。

二、我暂时还没办法明白K的感情和思想。

三、我暂时还没办法明白先生的感情和思想。

后来,我努力的想了想K为什么会自杀。“虽然早就应该死,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原因是在“先生”和“夫人、小姐’”身上吗?先生对k来说是很重要的吧!在K人生最黑暗的阶段(有事他说,只有他一个人是在背负着世上的不幸而伫立着。),先生表达了他的善意,而K好像也有所改变(起初似乎很难融洽,但,慢慢地便融成了一体)。可是有一天K喜欢上了小姐,这与他的“道义”是相悖的,他感到痛苦。有一天他知道了先生向小姐求婚了,而先生什么也没有说。他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被好友和心爱的女人背叛了——被人心被背叛了。背叛和被背叛或许只是一个契机?K说过这样一句话“决心——不下决心是不行了。”这个“决心”代表什么?

先生的死,对我来说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我却又说不出理由,奇怪的感受。

通篇小说读下来,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K和先生都把死亡当成了一种使命。哎,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读懂这本书。

《心》读后感(三):那颗心

早就知道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这次才第一次读他的书,或许有点晚,不过早先的自己也许会无法读懂吧。其实现在不能说已经读懂了。

不算长的一本书,读的时候有时觉得写的有点啰嗦,有点像日记,又感觉文字是直白普通的。用这种笔法来描写一段隐情也的确很有感染力。

做一些摘录,写下几笔,只是因为不想让这段阅读记忆发霉。

“自由来了便可以说的。但是那自由又永远失去了。”

隐藏了大半生的秘密,是“先生”心里永远的阴影。不断思前想后,还是未能亲口将这段经历告诉“我”。

“这封信落在你手里的时候,大概我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早就死了吧。”

“先生”用一封长长的信最终回应了我的疑问,这封遗书占了作品的一半篇幅。

“现在,我要自己破开自己的心脏,用鲜血来洗你的面庞。倘若在我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能在你心中寄寓新的生命,那我就满足了。”

先生没有将经历带进坟墓,而是将其交给了年轻的我,作为给后辈的人生指导。

“一向厌恶别人的我,也终于厌恶自己,只好无所事事了。”

那是循着善意而来的恶意,剥下了虚伪自私的面具,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内疚感。

“后来我开始疑惑了。K不正是同我一样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结果,才突然选择死的吗?”

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只在于某些个人,而是又更广阔的时代因素吧。

“我情愿在死后让他以为是暴病气绝,哪怕认为我疯了,也是心满意足的。”

这是“先生”对尘世的挂念。为了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而选择一死了之,其实也是有点不负责任的。只是“先生”知道自己是无法完成真正的救赎的。

读罢本书,我只感到“先生”这个形象是一个极正直的人,人生路上不断在解剖自己的心。于是那个有为的自己就这样随着好友的死和自己的恶意一起埋葬了。或许是看到人性的弱点,又感觉自己被时代的发展所否定,所以才走上这条路的吧。

如今,又有谁会把自己关在一个这样的牢笼里苦苦思索,更何况一关就关这么久?斗胆下一个结论,今天这个时代本质上是个功利的时代。如今的我们我们忙着赚钱,又忙着娱乐,把所有的空闲都填满了,难得读一点书,也是为了消遣解闷,为了轻松愉快。而“先生”这个人物,永远地成为了真实世界以外的一个小小的文学形象,在图书馆某个小角落的灰尘遮盖的旧书里苦思、彷徨。

另:感觉翻译地很不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