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精选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精选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5,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海明威这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为人就是一个传奇,做为一个艺术家,主动参加一战和二战,还去过内战的西班牙,另外也去过非洲打猎。而在文学道路上也是先享盛名,而后又陷入低谷,可是又凭借着《老人与海》一举重振大名,获得诺贝尔奖金,而最后的自杀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做出来的。其文学之声誉多建立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之上,但短篇小说也是颇为丰富。此书便是其主要短篇小说选。 由于其性格非常大男子主义,喜好打猎冒险,酗酒闹事,所以大量作品中触及的暴力和死亡。可是他又不是颓废的,正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历经各种困苦却不放弃,到是符合作者的性格。在这点上颇有些杰克·伦敦的感觉。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幻觉中的幻觉——海明威的女性视角

如果生命是一种幻觉,那爱情就是幻觉中的幻觉。

海明威的短篇处女作《在密执安北部》,写的不是硬汉、暴力、死亡,而是写了女人的爱情的破灭。多年后重读这个短篇,感到惊奇的不仅是他的取材,而是他的女性视角。女性的心理,女性的感觉,他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在海明威短篇集里,撇开他后来拿手的男性题材,有这么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短篇:

《在密执安北部》——爱情破灭起来比你想象的要快。莉芝对吉姆的幻想,她渴望的柔情蜜意,被吉姆直截了当的粗暴占有所打破。之后,他迅速睡着了。她哭着,又冷又悲,一切都象是完了。

《雨里的猫》——你能得到的远非你想要的,哪怕是一只瑟缩在雨里的猫。能够自己决定的可能唯有头发的长短。

《白象似的群山》——男女关系中受伤害的永远是女人。对男人来说,那只是一个简便的手术而已。但是对女人来说,有什么东西被毁了,坠入深渊的恐惧,避无可避。

不知道为什么,柔弱远比坚硬更容易打动人。海明威笔下都是逆来顺受的女人,除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勃莱特。女人除了被人伤害,就是伤害别人,好象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不知道这是否与海明威的个人体验有关,还是他的有意为之。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心是孤独的猎手

夏日。暴雨间歇。

心是孤独的猎手,气味是遗忘的证据。漫天大雨翻滚的水波的味道,手洗体恤散发出香皂的味道,同一时间绕在周围,想起海明威,他的小说里永远会记着描述食物的滋味,我吃着生蚝,滋味带着浓烈的海洋气息,还有隐隐约约的金属味,我就着蚝壳吮吸凉凉的汁液,随着爽口的酒冲下咽喉,空虚的感觉稍纵即逝。我开始觉得快乐。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来和热闹无关,安定永远超乎其上,有着微弱而格外坚定的光芒。图书馆五楼的过刊阅览室,尘封的外文旧杂志,多是俄文和日文,散发时间和时代的记忆,是旧的终结也是新的开始。看理想国的时候一个人过来搭讪,谈论周易和宿命,其实是迂回的要联系方式,用很聪明的方式,理工科学校男生的必修课吧。二饭去A4那条上坡的路旁,绿色的野草疯狂生长,吐出一团一团白色泡沫,图书馆正门前方池里的锦鲤看一茬又一茬的青春散场。毕业的季节到了,很难想象把学士帽抛向天空时师兄的心情,崭新的未来,还是无法忘记的过去。22点的生活区操场有人一圈一圈地跑步,有人喝醉被架着踉跄走过,有人在庆祝生日,有人在甜蜜拥吻,有人蹲在护网下沉默抽烟。有人从风的另一边传来隐约的歌声,更多的人掩映在微弱的星空下成为夜色的一部分。都是真实的繁盛的生活碎片。

心是孤独的猎手,会被有缺陷的人或事物吸引,会被不经意就忽略的发现着迷,哪怕会因之有所损伤,也不愿意去接近太完美的东西,完美本身值得怀疑,让人心生距离,悄悄地被吸引悄悄地着迷悄悄地有所损伤,悄悄地猎取神秘而不为人知。从质地和强度上保持隐忍的好奇,放纵自己奇怪又偏执的小习惯,于开始之前结束之后,获得有迹可循的欢乐和宽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他肯定会自杀

假如不是已经知道海明威最终以一把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会暗自揣测,以这种方式来写作的作者,最后肯定会自杀。

我读过的,以最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并且极好地掌握“留白”技巧的外国作家中,海明威、雷蒙德·卡佛、理查德·耶茨这三个人具有相似之处,当然耶茨的风格可能与海明威差的更远,但与卡佛相比较的时候,可以读出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感。

所不同的,也正是这三个人之间的差异。

海明威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压倒孤独感、压倒破灭感的焦虑,不是绝望,而是焦虑。这种焦虑的来源是无名的,像忽然被扎紧口的一段软管,越积累越紧张;又像皮肉下突然长出的一颗大疖,如果没有冲破的可能,只能慢慢在暗地里腐烂,同皮肉一起腐烂——而表皮上,却看不出有什么大的不妥。而这种感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死亡的气息。

从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他是一个内心柔弱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心灵极度敏感,就海明威来说,还得加上一条:表面的极度自尊。所以,当一件事给人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痛时,一般人可以借助哭泣或者其他手段发泄出来——但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或者以海明威的性格,他却承受不了这样的不忍。于是,故事最后只能停留在一个并不美妙的戛然而止处——我惊悚地看到这些伤痛多年后全面爆发的场景:将两颗子弹塞入猎枪,张开嘴巴,把枪头塞进去,扣动扳机…

《印第安人营地》中,尼克目睹了一场死亡(这场死亡也颇有可说之处:丈夫受不了妻子生孩子时痛苦的呐喊,最后用剃刀割断了自己的喉咙。这得多么善良软弱的一颗心,才能这样承受不了?我以为这个自杀的男人更像真实的海明威),在同父亲回去的路上,父亲说“这次我真不该带你来”,而尼克,一个刚刚目睹了一场血腥的手术和一场压抑的死亡的孩子,用极冷静的语言问父亲,“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自杀的男人是不是很多吗,爸爸?”。看到这里,已经让人心寒了,这个男孩太平静了。最后的结局“清晨,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艄,他父亲划着船,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死。”他那么有把握吗?

《艾略特夫妇》里,一直弥漫着上面所说的“无名的焦虑”。看看这种焦虑的定义:“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这种感觉,稍微偏一点就会变成一种嘲讽,但海明威的小说中,肯定不是嘲讽。雷蒙德·卡佛和理查德·耶茨的小说中,也是如此,写尽小人物的悲欢,但独独没有嘲讽。嘲讽是带有优越感的创作,但这些作家,绝对没有带着优越感写作,而是相反——比如悲悯。甚至连悲悯都称不上,悲悯还带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味道,他们似乎仅仅把这些写出来,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气力,再也没有更多精力去附着价值观了。这些,对小说,已经够了,没有比这样更真实的了。

《白象似的群山》,结尾又同《印第安人营地》一样,收紧、收缩起来,成为一个脓包。“他撩开帘子走了出来。她正坐在桌子旁边,对他投来一个微笑。‘你觉得好些了吗?’他问。‘我觉得好极了,’她说。‘我又没有什么毛病罗。我觉得好极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