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新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新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新者》是一本由(韩)金世暎著作,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者》读后感(一):边读边记

一直希望豆瓣有这样一个功能,满足我边读边记的欲望。其实碎片在阅读多本书以后,更容易拼合。下面是对我影响最深的4个故事,其实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很富有哲理。

第一个故事:一毫米

第一款iriver被设计成了3菱柱形,但是对工程师却是一大考验,他们有次请求“设计尺寸加大哪怕一毫米”,但营业组长拒绝了“硬塞也要塞进去”。一毫米可能意味着整个市场。

创造与他人的差异,才能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第二个故事:设计的不仅是表面

三星的李基泰是这样对待新设计的:先把设计的产品放在会议桌的正中间,然后依次问市场营销、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的主管,我们这么做是否有优势。然后决定产品的开发。

设计真的不是只在表面上下下功夫,好的设计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设计师要为未来做设计,不仅要深入了解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对于未来的市场环境更要有精准的预知能力。同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修复,都要考虑在内。

第三个:热情与梦想

很多设计来自于设计师的观察,在设计鞋的时候,他只要一看鞋就知道是男是女、此君的性格如何等等。但这仅仅来源于深刻观察吗?不尽然,书中多次提到了一个词梦想与热情,梦想是将设计的样品化作产品造福更多的人;热情是对于使用本产品的用户深深的爱和关怀。“一切从爱心出发”正是他的设计哲学。

第四个:自信

“设计这一行卖的就是自信”,自信来源于对市场前瞻性的预测、流行趋势、市场销路、消费者需求和新技术动向……然后正是有了这种深刻的洞察,才能更有自信将设计的产品推广出去。

--------------------

实在想对中国的版权保护和专利发几句牢骚,对设计的保护太落后了,我们一味抄袭着国外的设计,只能让人民失去美感,失去判断力,让价格成为唯一的因素。没有了设计,我们在这个设计时代会落后更多。

《创新者》读后感(二):一切从爱心出发

或许我们谁也不会在乎三星anycall和艾利和是谁设计的,你也不会在意那些项链一样的耳机线和化妆盒一样的mp3出自哪个人的奇思妙想,但你一定觉得它们年轻而且很炫,在柜台前,你的手已经按耐不住要去掏口袋数钱了。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又可以把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的推广出去,并最终被消费者买单和喜爱,这似乎是金暎世最大的才华。他也把设计师比作是流行歌手,如果没有观众的喝彩,你什么都不是。在谈到为什么做了设计师这一行,金饶有兴趣的讲了他16岁时候的偶然际遇,因为翻看了一本叫《工业设计》的杂志,在那里他发现了『美妙的事情』,从此立志成为一个设计师。

为了这个梦想,这个韩国人早年就闯荡美国,并且在那里他不是继续深造,而是一切重头开始,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大学学业,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仍留在国内。完成学业,金决定留在美国工作,辗转了几家设计公司之后,在1986年,这位设计师凭借自己的勤奋、热情、胆量和能力在硅谷创立了自己的专业设计公司INNO,这一公司名称正来自Innovation这个英文单词。提起这个名字,金本人的口气竟也颇为神秘,在他的回忆中,这个名字只是他在写字楼里无意中画出来的标志,不过多年以后,他真的创办了一家叫INNO的设计公司,这与其说是一种直觉和灵感使然,不如说是设计师充满自信和不渝追求而得到的结果,用这位设计师自己的话来讲,他真的画出了自己的想象。

当金看到硅谷那勃勃生机的时候,他心里想到的却是『其面积不过两个济州岛那么大,人口也只有230万人,与韩国仁川事的规模差不多。』在金看来,『硅谷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原因是文化和精神永远无法复制,梦想和热情永远无法模仿。在这本书里面,金也流露了这样即喜且忧的无奈——艾利和mp3在中国充斥着大量仿制品。

我们一定好奇那些创造力的来源,更加热切盼望分享到具备创造力的不二法门,尽管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探求已经显出自己的懒惰,并且最后徒劳一场。可金暎世还是讲出了他的设计哲学——『在生活中发现珍宝』,咋听起来这话依然比较玄吧,别急还有下文呢——『去看所有人看得到的东西,去想所有人想不到的东西』,哦,好像有点明白了,这话很像『于细微处见精神』,或者那句『一滴露水反映了太阳的光辉』,但是这位设计师没有就此打住,他继续告诉你『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心里就一定要有爱』,这话一出你可能直接就晕了,而他进一步的阐释却真的很叫人受用:

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心爱的人倾注所有心血。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心爱的人开心;就算与对方出现意见分歧也会想方设法去理解心爱的人,总会想尽办法得到心爱的人的注意,当然更主要的是要得到她的『爱』。只要心里一直充满『爱』,那么随时都有可能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事周围的人开心,与此同时这些奇思妙想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附加价值。绝妙的创意以及完美的设计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你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像探寻珍宝一样去发现它、珍视它。

我真的眼前一亮,这一段话似乎具备了魔幻般的力量,把开始那种迂腐的说教味道一扫而光。我们都在大谈『以用户为中心』,而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没有如此体贴入微和耐人寻味过吧。金在谈的就是所谓以『人术』为中心的『设计』,这真的值得我们去体会和践行,从眼前的设计工作开始,真心诚意的对待消费者,一切从爱心出发吧!

《创新者》读后感(三):画出你自己的想象

(一)INNO

1980年,金瑛世在美国芝加哥近郊的一家设计公司里工作,那时,他不过是一个受雇于人的小设计师。

有一天,他坐在办公室里,像往常一样任凭自己的想象发挥,在速写本上,鬼使神差地写下了一个词语:INNO。这个词好像一根钢针一样,锋芒毕露,深深地刺中了金瑛世心中那一块儿最为敏感的部分。

"INNOVITIONATION"(创新)这个词一直是他的最爱,而“INNO”正是他从中剥离出来得,从来还没有人用过的词。从那个时候,金瑛世便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创建一家叫做“INNO”的、属于自己的公司。

那个由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组合在一起的公司标志,一直在他的口袋里放了整整六年。

直到有一天,金瑛世不但开创了一家叫"INNO"的公司,而且开创了“Design by INNO”的设计时代。

多年的理想,终于梦想成真。

(二)重生

金瑛世在韩国长大。韩国是一个跟中国传统文化很接近的国度。

整个学校的教育,留给他的印象是:与其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跟朋友们一起四处游逛。

年轻的心总在九霄云外之上。

在这样自由的心境下,他和“设计”之缘相遇了。16岁那年,金瑛世在朋友家里看到了一本名叫《工业设计》的杂志。

杂志在他手中一页页翻过,他的手和眼睛已经完全锁定在书上,欲罢不能。

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妙的事情:可以将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日常用品,通过自己的想象以及图画创造出来。

这是杂志透露给他的信息,或者是老天给他的启示。

许多年后,金瑛世说,16岁那年,是自己的重生。在那一年,有一种叫做 “志向”的东西已经镶嵌在他的心中,让他能为之一生追求和奋斗。

如果没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激情,任何事业都没有成功的保障。

金瑛世决定了,他要报考美术学院。毫无例外,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工业设计。用他父亲的话来说:

我不知道什么工业设计不设计的。你以为学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养活自己吗?

大人的经验或许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他们的经历或许与未来的创造无关。学校的教育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从第一名开始往下排,第几名应该报考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好像是既定的事情了 。老师也会推波助澜。

金瑛世的头脑里除了设计,什么都不想。虽然这对于父母来说,看起来是一种伤害。但他最终还是整天在父母耳边叨念:设计是他这辈子最喜欢做的事情,什么东西也没办法替代;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才能获得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死缠烂打的攻势下,他父母终于同意他去上美院了。

(三)追逐梦想

大学毕业后,金瑛世到了美国留学。因为他认为设计界的竞争就是国家间的竞争。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要想学到更加先进的设计技巧,就应该到设计行业领先的美国去学习。

在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他还是决定继续留在美国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他知道,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在社会中实践,就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金瑛世决心留在美国,找一份有关设计的工作以积累实践的经验。他拿着自己的作品,一直不停地找了不下几十家公司,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他。

因为他是一个东方人,而且一点实践经验都没有,当然很难得到信任。

“现代设计”的想法发源于西方。设计深深根植于深深的文化的土壤中,这种偏见和认识不是一早一夕可以改变的。

金瑛世不断给自己打气,他对自己说:这只不过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必要如此垂头丧气。

绝对不可以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

终于有一天,有一家大型设计咨询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个职位。

想到一开始就有这么好的机会,金瑛世真是有说不出的高兴。但事实却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公司已经大到需要很多程式化的工作要做,公司需要他做的只是一些固定的模式,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设计师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每个人都只顾画自己的画。

公司就像一部高速运转中的机器,金瑛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螺丝而已。

不到一年的时间,金瑛世便离开了这个扼杀他创造力的地方。这次工作经历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大的公司未必是适合自己的公司。他怀揣着自己的作品,开始刻意去寻找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希望能有机会一展才能。

类似的选择,还有一次。

1979年,金瑛世已经成为了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面临这样的选择:是选择留在大学里一心教学,还是转回去专心做设计师。在当时,都不是可以简单做出决定的事情。

继续留校,今后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都会得到切实的保障。但教学方面的成就,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金瑛世决定放弃名牌大学的教授头衔,去再次捕捉生活带来的重大转机。就像过去选择报考美术学院一样,他想方设法说服了自己的家人,能尊重自己的选择。

在距离上一次搬家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金瑛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驾驶着一辆小型的本田车,赶往新的目的地---加利福尼亚。

旧金山犹如一个屹立于天地间的巨人,那种恢弘的气势让人难忘。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Anytime again you can find here....”

平时种爱的老歌,听起来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金瑛世感觉自己已到达自己心中的麦加。他的心中生出了些许悲壮和豪情,伴随着一种壮志凌云的感觉。

(四)画出你自己的想象

1992年,金瑛世创办了“INNO”(一诺)设计工作室。

2005年,在CES大会上,比尔盖茨手持一款红色的MP3播放器,将其作为数字化生活的代表产品介绍给大家。那一款产品正是由金瑛世设计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金瑛世拥有一个“设计界的教主”的美誉。作为世界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作为一个设计作品曾获得业内最高奖项的美国的IDEA金奖的韩国人。他的设计通过与三星Anycall以及iRiver的合作让整个世界都认识到了韩国设计的实力和价值。

在《创新者》这样一半是自传,一半是设计的书中。金瑛世总是说这样的一句话:

画出你自己的想象。

他好像是在说设计,也好像是在说自己的成长之路。你怎么可能把一切的成功都归于奇迹?

他说,一个爱好设计的人,首先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敢于去创造,或去感知那些心中的想象。

他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细心留意生活中的一切细节。他的心总是温暖的,他看到的,总是事物美好的一面。

他总是不会向身边的不便妥协,总是从自身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中有一种关怀的温情。爱心是创意的源泉。

当你身处用户的立场,当你和用户一样,感同身受,一切的细节都可以看到。你可以想象出美好事物的样子,然后,把它做出来。

成名多年后,金瑛世认识到,设计的经历跟人生的经历有很多相通之处,他认为自己的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关于专业的,技能的。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你无法把一个想法转变为现实。那么,只能想象,就只能成为一个空想家。

第二个阶段是关于商业的。工业设计师的职责不完全是创造新奇的东西。他的工作的价值,不仅是提供美观,还有实用,还有价廉物美的价值。

第三个阶段是关于人本身的,或许是设计的最高境界。把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的关爱,融入到设计中,让人感受不到设计之美,那种消于无形的说不出的认同的感觉。那不是用一种技巧在设计,而是用心在创造,有一种来自于外在物质的力量在引导人,超越自我。

《创新者》是一本既谈论设计,也谈论设计大师如何成长为设计大师的书籍。书籍的装潢精美,一如书中的内容。书,读起来轻松无比。你根本看不到任何专业方面的词汇,用于讨论设计。大师的设计理念已经完全融化在成长的经历中。即使你不是一位设计工作者,也可以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是如何获取灵感的,一个设计师经历过什么样的成长。一个人,面对梦想和现实,该如何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读完后,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在经历了娓娓道来的叙述后,在合上书后,一种内心的震撼接踵而至。

首发:喷嚏网 www.dapenti.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