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芬奇笔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达·芬奇笔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达·芬奇笔记》是一本由(意)达·芬奇 / (英)艾玛·阿·里斯特 编著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一):真正的艺术家和修行者一样,心量都很大。

学习像达芬奇这种500年出一个的巨匠,仅仅从技法方面下功夫,通过临摹他的作品,学习他的笔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达芬奇不仅是个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圣贤式的艺术家。从笔记中可以看得出,他也是一个善良,有德行的大修行者。他吃素放生,怀大慈悲。乐于助人,广种福德。心胸开阔,思维活跃。乐于且善于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总之,艺术家的心量有多大,他的成就也就会有多大。学习知识不像全身按摩,很舒服的体验。而是像就像操练军队,要在磨练心性上下足功夫。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二):叹服

拿到达芬奇笔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觉得挺郁闷的,因为整本书,粗狂一看,翻到那一页,基本上都有图形,有点像我们读书时,打的草稿。而细看,才发现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很特别、有趣、很有价值的草稿。全书主要有1.为壁画等大型油画创作的铅笔、炭笔草稿。2.探索人体透视学、解剖学的素描。3.各种涉及自然科学的公式、算式,还有图形设计等等。比如他很早就设计了潜艇,还有热气球和望远镜。4.在解剖尸体的基础上,自我总结出的人体结构、血脉、内脏等医学知识。5.航海术,涉及罗盘改进,暖流寒流等航海知识。6.卡尔维诺在《美国文学讲稿》里提及达尔文描写海鲸的文学作品,可见他的笔记本里一定有小说的草稿。...............看完之后,一句话,对达芬奇才能的叹服.........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三):九牛一毛

高中时候很迷达芬奇,高中时候主修画画,高中时候当了彻底的名副其实的差生,每天都是正点出门,却蹬着自行车到三联或者是新华书店,泡一个上午,回家吃饭睡午觉,下午继续。除非有专业课的下午,会回到学校画画。

这是十年前我买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穷学生要从买画具的钱里面挤出来买书。当时给每章都像字典一样用彩色标签标注了,包了灰色的书皮。像西方人看《圣经》一样翻来覆去的翻阅。现在却不记得些许了,或者内容已化成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或许仅是他笔记的九牛一毛。文艺复兴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个充满了热情的意大利,不少艺术家的笔记都是各国语言交织着写成的,还有除他们自己以外谁也解不开的奇怪语句,是他们的秘密和砝码,带着傲然群雄的骄傲。

算是随便翻翻的小品书,假如每个人都非常勤奋孜孜不倦的翻阅各种书籍,进行各种思考,估计每个人都会有不少的摘录本和笔记本。

看过n多传记以后总觉得看天才的人生,不如学习他们的优点——勤奋,热情,充满好奇心,孜孜不倦。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四):一个孤独的思想巨人

一直就很崇拜达·芬奇,他在美术上的造诣是世人皆知的,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却不足为奇,我最初对他的敬仰来自于一次电视上介绍达·芬奇科技博物馆,博物馆里罗列着各式各样木制的模型,这些都是根据他笔记本上记载的图像和文字所造,与许多现代科技发明极为相似,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像直升机的模型。

有幸能够阅读这本书,让我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人物。书上零碎的笔记,让我惊喜:对于真理的探索方法、对于宇宙的探索与研究、对于物理学知识的了解、对于机械学知识的解释、对于鸟类的观察以及飞行机的构思、对于绘画这门艺术的探讨、对于生活中个感受和感想。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他屹立在我的身前,眺望着远方。他是一个生活的热爱者,对于生活中的细节观察至微,所以笔记本上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被记录下来,才会有对鸟类这种灵巧动物飞行的描述,才会有《蒙娜丽莎》才会有《最后的晚餐》。倘若他活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会是怎样?也许会跟着这个巨人向前迈一大步。

最后一章,虽说能够从考究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达·芬奇的一身,但却让我有点失望,原来思想巨人也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凡人,他是孤独的,孑然一身,他也会为功名卑躬屈膝,也会因穷困和不被理解而苦恼悲伤。

合上书本,还有一点遗憾,虽说是《达·芬奇》笔记,人们知道在他笔记里有大量素描资料用来解释他的观点,但是本书的图像资料十分简陋,不能够让人直观读懂某些细节。有机会一定要找出英文原版再读一遍。

《达·芬奇笔记》读后感(五):思维的小火星

在我看来,文艺复兴是个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各个学科之间的鸿沟还没有现在这般巨大,只要是知识分子,都可广泛钻研,实证理论尚属一片空白,就等着当时的诸位来填满。且周围有一个如此热情钻研科学的潮流啊。

而对于达芬奇的较深刻的理解是从《达芬奇密码》开始的(原谅我这个肤浅的女人),为此对他膜拜万已。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向来认为物理与艺术是紧密联系的,而达芬奇和他的笔记无疑有助于扩充我论据。

读了十几页,我的首感是:这本书太可爱了。

那个时候尚未如现在这般科学发达,许多东西仍是未有科学研究,于是那个时候的人对水、元素等的思考在我看来显得非常有趣可爱。比如:地球分成火、空气、水、土四层;在争论山顶有贝壳的出现是否是上帝的创造等等。

本来拿起书的时候怀着敬仰之情非常严肃。但是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开始边笑边看了。

好吧,请再次原谅我这个肤浅的女人。

继续看剩下的,然后再来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