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朝花夕拾经典读后感有感

朝花夕拾经典读后感有感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感谢老师

如果没有我的老师,我可能真的不会是现在的我...

我的老师,初中的班主任,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不会读这么多的书,很奇怪吧,人家都是在小学就开始读书了,而我竟然是在初中才开始...

小学的老师啊...呵呵,我真的是恨死了...对老师的坏印象,全由小学时而起!

朝花夕拾,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以前看书都是东看西看,每一本是自己的,除了这本...也庆幸有个好母亲...

感谢老师,否则,我怎么会有现在的心境?!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朝华

依然是因为短评写不下。

以前真没想到会有一天把《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读一遍,而且发现非常喜欢这个集子中所有的散文。只谈几篇。

《阿长和〈山海经〉》没读过。阿长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去帮工之后连自己的名字都失去了,直接沿用了上一个高大的女工“阿长”之名。她睡相不好占去太多床位,不小心踩死迅哥儿的隐鼠,过年的时候很烦地确保迅哥儿记得对她讲吉利话……但是她也是温暖的,完全不同《山海经》是什么,却强记着模棱两可的名字,给迅哥儿买来了有画儿的版本,虽然粗糙,但这或许是他美学的起点。愿她安息。而我喜欢迅哥儿孩子气的爱与憎,都很率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已经不记得念书时如何赏析了。百草园这部分的童年真快乐啊,而三味书屋这部分,看别的评论似乎以前中小学念书时读到讲说抨击封建私塾教育,我觉得除了提到私塾先生不高兴被问到不知道的问题,有点微嘲以外,其余的其实很可爱,比如偷跑去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里折花抓虫,又被抓回来乱念书,先生自己念书念得入神。我觉得没有那么多深切的抨击,更多是中年人拾取朝华的怀念吧。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周树人这位中国年轻人很看重,帮他检查并改正三门课的讲义,还会关心中国鬼神文化是否影响年轻人学解剖的影响。先生那时候的口应心不应“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也是真年轻,真性情,这样大咧咧写出来,让人会心一笑。看了藤野先生在鲁迅去世后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他对鲁迅有印象,但是学生那么多,倒是没有特别确切的时间、特别的会面印象等,鲁迅感念的那些细节在他看来只是“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真是一位真实而可敬的老师啊。他的遗憾也那么真,“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人生,需要遇见一些这样的人,使得我们可以“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范爱农》时代带给人的命运吧,范爱农的死,还有死后族人想来争他女儿的一笔还没凑起来的教育基金的保管权的事,且不细论,只说认识朋友,有时第一印象未必靠谱,比如《范爱农》这一篇中,鲁迅和他初识时相互看不顺眼,隔了很多年做了朋友,谈起来,发现都是误会:鲁迅去接他们时想他们带什么女人的绣花鞋,结果是师母的;鲁迅曾对他们在火车上谦让座位而喧哗而不满暗自摇头,而其实他们这一群人中出了好几个烈士;而范爱农则以为鲁迅的摇头是看不起他们。所以,最终做成朋友,真的不容易啊。当我看到那句范爱农那句“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几乎要掉出眼泪来,这是朋友之间的真信任啊!这也使我想起《孤独者》中,“我”也是很想帮衬魏连殳,孤独者大概就是先生生活所见的那部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合成与升华的形象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不是野草,愿为朝花

从这个集子可以看到鲁迅孩子气与执拗的一面,看出日后性情的来源。人朝花夕拾的时候,大抵已走向暮年,但能如此回望童年,说明他朝气与生力始终未变,哪怕是在离奇与纷扰的环境,芜杂与无聊的心中寻出的那么一点闲静,也还不忘帮年幼的自己踩着旧时代地板吐槽一把。

鲁迅是爱鼠仇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小时候最爱的隐鼠被猫吃掉了,这伤心孩子从此看到猫就要扑上去追打。尽管后来证实这不过是一桩冤案,他在文中也总结过自己构陷讨厌猫的理由(如玩弄猎物、与虎同族却充满媚态——PS:据研究,猫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声音和脸态都酷似人类婴儿),但终究没能和猫的情感好起来。人若失其所爱,那情感之深真怕要胜过理智了吧。

长妈妈是隐鼠死掉的罪魁祸首,小鲁迅一度因此非常讨厌她。她的切切察察、对规俗礼节郑重其事地灌输,也让幼时他常常觉得十分窘迫。但终究让鲁迅对她改观、甚至佩服的是,她讲出了让自己惊讶的故事,尤其是给自己带来了一直渴望的绘图版《山海经》。对那时的他来说,这简直是伟大的神力:原来在此世之外还有一个如此奇瑰的世界。

强烈吸引小鲁迅的是名为「怪哉」的虫子,是百草园里不曾出现的美女蛇。然而无论是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还是热闹的迎神赛会五猖会,和自己似乎都有一层隔阂。人间、鬼物,正人君子,贞妇女鬼,活无常、死有分,互相演扮,何其相似,又难以说清—— 梅姑守节死后成神怎么竟去偷人家丈夫了?近乎人情的无常是不是生人走阴当的冥差?人间不平,公正的审判会在阴间举行吗?小鲁迅不懂,大鲁迅也不懂,最终只得弗论了。

在诸多人鬼不分的文化里,鲁迅最怕最恨是所谓「二十四孝」。诈跌求欢、把肉麻当有趣已是臭气难闻,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则简直惊悚现场。可是从小到大,诸位大儒们还是津津乐道着。大鲁迅很严谨,还很是经过了一番考证——但我估计这帮儒生是看不到的。

而鲁迅小时候最后悔的就是尽了他们所传的孝,无可奈何地任凭中医糟蹋,最终又让父亲在不安宁中过世:

小鲁迅求学,学矿学,却爱看闲书,看《天演论》;但矿业被撤,不是他的错,为成为大鲁迅,出去留学是唯一的路。那时他还记得自己对父亲内疚的声音,领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因此便去学了医学,厌恶东京留学生的吃喝玩乐,就去仙台见了藤野先生,成了解剖学的学生。藤野先生只是依着性子认真,关心这位异国学生,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鲁迅被激励出了走下去的希望与勇气:

东瀛三年,鲁迅还有一个不打不相识的死党:范爱农。回国后一起喝酒,一起骂军政府,但他最终因为世故不得,起诸多冲突,变得穷困潦倒了。最后撒下妻女,在江上疑似自杀。「旧朋云散尽,余等亦轻尘」现实不饱,理想不饱、只得消散……走着走着的朋友,最终成为了一个孤独者——这也是在《仿徨》中那位《孤独者》的原型,只是更孤独,甚至没有妻子儿女,并怀疑起了孩子的希望。理想现实皆无归处,只得死在不相称的衣冠里……可谁,何尝不是孤独者呢…

若人生如落华,那该多好。

有一天,曾经的美丽,都会被拾起来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