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宵节传统文化作文800

元宵节传统文化作文800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元宵节传统文化作文800,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今天是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在街心广场有燃礼花庆元宵活动。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披肩,带着星宝贝们来到天空。原来,它们也是来看礼花的。

广场上,人头蹿动,到处都是三三俩俩的人群,我好不容易挤到一个看礼花的有利地势。这时,天空中出现红、黄、蓝三颗信号弹,我高兴极了,因为放礼花马上要开始,一个紫色的大礼花直冲云霄。紧接着,许多色彩缤纷的礼花飞上天空。瑰丽无比,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有的像串串雨丝;还有的像盏盏小灯笼被点燃。

看!一个大瀑布从天而降,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缤纷的礼花把天空装点得奇幻而美妙。突然,又一个大礼花“咚“的一声,飞上了天空,这个礼花可和别的不太一样,里面出现了几个红灯笼,徐徐飘落天幕,可真是太神奇了。最后,小礼花也开始燃放起来,色彩各异,分不清是星星还是礼花。

几颗信号弹的升空,宣布了本次活动的结束,而我还盼着天空发愣,似乎还回味着那绚烂多彩的烟花。

第二篇

中华传统文化可真不少:有舞龙耍狮、过年、中国结、对联……今天,我给大家讲元宵节。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节,古代称为上元,元宵节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汉朝时,朝廷在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从黄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够破例不戒严,准许老百姓观看。张灯庆祝开始于唐朝,这是佛教徒从西方传来的习俗。本来只是十五这一夜,以后增加十四、十六两夜。陈列的灯彩也越来越华巧,花样也越来越繁多。皇家办得更是豪华。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多架起一座高20丈得“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悬挂5万盏灯。唐朝诗人苏味道曾作诗《正月十五夜》,描写当时灯烛通明的热闹场面: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宋代起人们把谜语写出来挂在灯上,猜中得奖。

元宵节的应食也叫“元宵”,或称“汤圆”。各地汤圆风味不同,但作为团员的象征却是一致的。正如台湾民谚所说:“吃了汤圆好团圆。”让我们期待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早日来到!

第三篇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元宵节,我们可以吃元宵,元宵的样子和汤圆差不多。元宵的馅有:红糖、玫瑰、蜂蜜等等,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我做元宵的经历吧!

元宵有空心元宵和实心元宵。我妈妈把南瓜切开,蒸熟搅匀,跟糯米粉和一和,就成了面团。我做的是南瓜空心元宵,因为元宵有粘性,所以妈妈和我一起揉,搓成长条,我说:“真累啊!真想一口吃下去!”说完,我擦了擦汗,准备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把面团搓成小球,大小必须统一,因为是南瓜做成的元宵,所以是黄色的。我搓,我搓,我搓搓搓……原来,元宵是多么难做呀!我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妈妈把元宵放进锅里,不到一会儿,元宵就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元宵吃了下去,哇!真好吃!不过就是烫了点,我开心地说:“用自己辛苦换来的粮食真好吃!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吃元宵,不过,必须要等到凉了再吃哦!

第四篇

元宵节,真热闹,吃汤圆,猜灯谜。大街小巷人如潮,家家户户乐陶陶。农历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那天我们会吃汤圆、猜灯谜、看花灯……我最喜欢元宵节了。

元宵节还没到,大街上就挂满了又大又红的灯笼,把整条街照得灯火通明。到了元宵节那一天的晚上,妈妈在门口大喊:“宝贝快提着你的灯笼去猜灯谜!”我兴奋跑了出来。

大街上真是人山人海,有的人提着灯笼正散着步;有的则欣赏着美丽的花灯,还有的人正看着灯笼下的字条……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跑到猜灯谜区,只见那里立着一块板子,上面写到猜对灯谜可以得到奖品哦!“哇!太棒了!”我赶紧跑向一个灯笼。认真地读起字条。只见上面写着一群羊跑到草地上——打一水果。我想来想去,想了半天也没想到,急得直跺脚,这时,妈妈灵机一动,说:“我知道了,是草莓!”小姐姐忽然走过来,笑眯眯地拿着一个娃娃,说:“恭喜您答对了,这是您的奖品!”我这才恍然大悟,有点伤心地说“妈妈,我为什么就不会答呢?”妈妈笑笑说“知道吗?妈妈上大学时都不会猜呢,你还小,是正常的!”

妈妈的话让我破涕为笑,我又试了一次。这次,我集中精神,终于我猜到了我得到了一个大大的娃娃,一边的人都羡慕极了,妈妈看着我,开心地笑了。

这时,爸爸打电话叫我们回去,我这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一阵清香忽然飘进了我的鼻子里,把我引进了厨房。是汤圆!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爸爸边摸着我的头,边讲起元宵节的故事。我听着故事,心里比汤圆还甜。

我开心极了,因为我与家人过了一个如此快乐的元宵节。

第五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一段历史资料,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在这一天,人们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

过年之后不久便是元宵节。受疫情影响,这次的元宵节虽然没有往日的隆重。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它的重要。虽然说现在都是吃速冻元宵。但是姥姥还是包着元宵,我也会来帮助姥姥做元宵。首先姥姥将她特制的面团做好,然后把皮儿擀出来,将各种各样的馅(黑芝麻、花生等)放进去,团个球,就做好了。姥姥做的认真,我玩得起劲,就像捏橡皮泥一样。将所有的面包尽后将锅里添上水,然后再把元宵放进锅里煮,不过一会儿就能闻到黑芝麻或者花生的香气,比买的速冻元宵好吃多了。其实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才是元宵节真正的意义。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是啊,团团圆圆才是最重要的。

第六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400字 传统之旅——胡庆余堂

为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寒假里,我和同学们相约参观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走进古色古香的胡庆余堂,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药香味,映入眼帘的一块古朴的长匾,上面写着“戒欺”两个大字,这是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亲手书写的,他认为药物事关人命的,药物一定要货真价实。这个理念,是我们传统 “诚信”文化的最好体现,正是“言必行,行必果”的最好体现。

在参观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过程中,导游阿姨生动而详细介绍了中医中药的起源、发展,介绍了中药的种类、制作,也同时介绍了许多在中医中药发展中如扁鹊、孙思邈等这样的重要历史名人。我们同行的小朋友们认真听讲,专心记录,通过介绍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据导游阿姨介绍,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从而确立了胡庆余堂这“江南药王”的美名。

在参观之余,由于恰逢农历新年前,我们还在河坊街中感受了如吹糖人、捏面人等许多民俗活动。这次参观让我们受益匪浅,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七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的变迁,积攒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化,都是精髓。《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更多的是让我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学精深,引经据典,不就是为了顺着这道光芒,感受史人的故事与深怀。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敬畏。历史的沿继,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像敬畏大自然一样对待传统文化,文化也是自然的产物,古代许许多多人们的思想结晶,短小精悍的诗句,传达了多少情,多少义。中华文化承载的东西,往往要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那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同的人,面对的相同的文化,产生的是不一样的情感,文化是多么的神奇啊!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呵护。历史的东西,是不可再生产的,他的珍贵,是值得我们呵护的。文化告诉我们一个朝代的崛起与萧条,这后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传统文化承载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呵护并学习的。文化是不可摸、不可触,却有灵魂的东西,而这美丽的灵魂,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用心感受,来升华自身。文化的神奇、灵动,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体会其中的精华,体会史人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体会到那其中的真谛。修身养性,提升自我道德素质,品读感受文化,是我们成长中的一步。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需要的是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我们应承担起这个责任,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见证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历史的产物,古人的优秀品德,都会通过我们步入新的时代。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情感,留给后人意会。

正确的面对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敬畏、呵护与传承,才可以使神奇的文化沿以至用,继续造福人类,因此我们得担起这个责任。

第八篇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1300字 传统文化我继承——春节

提到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念头肯定是: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吧。没错,的确是这样,春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不可缺少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而我今天要写的则是开化的春节。

在开化的春节里,与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因为开化依山傍水,因此他的一些习俗跟大自然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例如从年夜饭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早在年夜饭几个月前,走进开化的乡下,就可以看到家家户户的家前都挂了很多鸡肉、牛肉、鱼肉,尽管只是看着,但也可以让人食欲大开,垂涎三尺了。还有些大户人家门口会挂上自己的做的腊肠,我非常地喜爱腊肠,每次春节都迫不及待地想吃到,其他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都呆呆地站在门口,望着挂在棍子上的腊肠,却也只能望着,不能吃,让人心痒痒却无动于衷。

开化人爱吃辣味,食物中辣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辣椒酱也成为了开化人独特的一门手艺。我的奶奶自然也不例外,以前每逢过年前的一两个月,估摸着在腊月初几,奶奶肯定就要将自家种的辣椒拿出来,准备好水、生姜和大蒜,将辣椒放在水中泡着,生姜和大蒜切碎,也放进水里,一起准备齐全后,把这些东西都倒进坛子里,密封起来,泡几个月后就可以食用了。每次奶奶制作的时候,老家的厨房里满是辛辣味,呛得我连咳嗽。我虽说是名义上的开化人,但骨子却一点也不像开化人,我不爱吃辣,几乎是一点也碰不得,每次不小心吃到辣椒,便会“两眼冒金星”,上呕下泻,要喝好几杯水才能缓过来,家里人连连笑话我不像开化人。

在开化乡下每天的忙碌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肉晒了几个月,就有了些肉干的姿态,阳光的烘烤让肉变得更加美味,更有嚼劲,同时也能得保存更久。在年夜饭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同时也开始做最后的准备了,将在腊月就准备好配菜,调料一起摆在盘子里,将肉取下,切好摆放整齐,活鱼提前买好,养在水中,豆腐之类的和辣椒放在一起,看到这恐怖的红色,我不禁倒吸一口气。我们家做饭的是一口大锅,直约五尺,大如风扇,可说其可收纳天地之美味,毫不夸张,大锅下有一个老灶台,用来点火,我以前会给爷爷打个下手,帮爷爷扇扇火,吹吹烟,长大后,这些自然成为一些儿时的记忆,不禁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份美好的记忆,在我心里永远保存着,这稠稠的乡愁,在我的脑海中永远编织着。

时间飞逝,几天过得很快,转眼到了除夕夜的那天,这天清晨,家家起了个大早,各自开始忙活,将活鱼破腹,和生姜摆放在一起,配上辣椒和葱,遮住了鱼的腥味,尽管没有烧熟,可依然能感到阵阵香味;准备好萝卜、青菜、玉米、枸杞,放进锅里熬,几个钟头过后,便是一碗营养与观赏价值并存的香浓萝卜汤,在异乡的亲人们尝到一口这汤,或许想起家乡,想起回到家乡来过年吧。大部分菜肴在几天前就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只是做一个补充,当全部好后,已经快晚上了,家家的烟囱上升起了缕缕炊烟,香味弥漫在空气之中,各位亲人互相来登门拜访,到那家尝一口菜,到那家喝一口汤,其乐融融的一番景象。当天彻底黑了,菜都已近准备齐当,家家都坐下来,一起举杯同欢,小辈向长辈送祝福,长辈向小辈送红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个人的心上都是甜蜜的。互相祝福后,开始动筷子了,虽然从来教导过,但这仿佛已成为中国的传统,小辈都让着长辈,让长辈先动筷,长辈一边乐呵着,一边往小辈的碗里夹肉,在这时,轰隆轰隆的声音在天空中响起,黑夜中开出了一片片,五彩缤纷,夺人眼球的“鲜花”,就在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中,新的一年,到来了!

夜深了,每家每户在收拾着,小孩们穿着新衣服,带着甜甜的笑容,美美的进入梦乡。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大人,都带着笑意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第九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600字 寻访传统文化

今天早上八点钟,我们圣火小队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塘栖古镇,准备寻访我们身边优秀的传统文化。

刚下车,我们就被古镇的古韵味给深深地吸引了。抬头望去,想不到这地方还真有戏台!哇,这戏台搭得还真有模有样呢!我仔细一看,上面有演员化妆、排练的地方,戏台的后面,还有一个宽敞的后台呢!大家想看戏,却被家长的话给雷倒了,“戏下午一点才开始呢!”

“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个发亮的眼睛又暗淡了。“不过,这儿可有古街了!现在快过年了,小镇里的传统文化可以堪称第一了!吃的、玩的全有哦!”“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快去吧!”一个同学的话又将无精打采的我们给电倒了。

大家朝古街跑去,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有做年糕的、粽子的、糖葫芦给能甩出尖尖的、纤细的糖风呢!吃一口,甜津津的,化在嘴里的味儿散不开呢!最有趣的还是看师傅做年糕,他先把年糕放在一个大娄子里,用一个超重的锤子使劲地打,一面打好,又打另一面,打累了就换一个人,过了好一会儿,年糕打好了,于是,师傅们便把年糕放在石板上,用手弄出个香肠形,然后,他开始使用绝招-----用绳切年糕!他先动作熟练的把细如丝的绳子放在年糕下面,然后再从上把绳子交叉一拽,哈,说也绝,年糕就被切下来啦!

大家围在旁边,久久不肯离去,手实在痒痒了,就拿起一块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有些厉害的师傅会把年糕做成金元宝的样子,在边缘粘上金灿灿的糖儿,刚做好,就被一群贪吃鬼给一窝蜂似的抢走了。

吃好看好,享受了这么多古镇乡民的优厚待遇,自然也得为他们做些事了。于是,大家开始写福字和春联送给乡民们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很快就回家了!原来我们身边一直都充满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啊!

第十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400字 祖国传统文化——拉洋片

拉洋片又叫拉大片,是清末时期传入北京的,它由“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组成的,今天我就看了拉洋片。

拉洋片十分神奇,演员只需要用手电筒照一下,戏台上就会出现十分有趣的团,有的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我仔细一看,原来是赵州桥的情景,有的画着三打白骨精的情节,还有的画着考状元的情节,那个身穿火袍,头顶帽子的就是状元。

拉大片不但神奇,而且有趣。听说从前有一个叫大金牙的演员,他的演技特别好,成为了天桥八大怪之一呢!他分成“形象怪”和“声音怪”两种。“形象怪”是因为无论眼神、口型、图案都非常滑稽,而“声音怪“是因为演员的唱腔为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北京后与北京语音结合而成,所以声音怪。

随着祖国事业的发展,拉洋片也走进了书香迷人的学校,走进了芬芳迷人的公园。小学生们也可以在若干张纸上画上了许多手绘“漫画”。

拉洋片可真是祖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