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读后感精选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读后感精选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是一本由(德)鲁道尔夫·欧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21.50元,页数:2006-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一):为鲁道夫·奥伊肯担忧

人名翻译成什么样子就先别说了,“欧肯”也无所谓。

关键你得看看人家是谁,不仅仅自己是哲学家、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还带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天才之一:马克思·舍勒。

师徒之间尽管各走各的路,但是在风格上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纵观国内对此师徒二人的研究现状,不免会为本书的质量担忧,更为由此书而入门的学者担忧。。。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二):此书为有史以来翻译最滥的版本

真的应该祝贺姜志辉同志一下,此书的出版肯定能为一直处于叫骂声中的姜志辉同志分担不小的压力!!

商务印书馆的那个版本,我读了两页就不敢往下读了;这个版本,我读完两个字就不敢往下读了。这两个字就是:持续。

如果说duration在绵延和时延之间做出选择,其中各种说法之间还会有些有价值的争议。翻译成了持续,结果只能令我火冒三丈!!!

一周前我给该书出版社发了Email反映该书存在的严重错误,出版社网站承诺24小时内予以答复。十多天过去了,音信全无。。。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读后感(三):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创造进化论有感

这是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文集。鲁道尔夫欧肯(1908获奖)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精神底层的自然性人生是外在的,不能超越自然的物质领域。其目的乃在于维持肉体的生命。人所具有的比较高等的心理作用、聪明以及应变的才能,可以弥补人类所无的能力,如动物具有的:强壮、动作迅速、感觉敏锐等。但这种生命所含的动作绝不会指向内在目的,只朝向维持生命的功利目的。需求改变,所走的道路也随着改变。因此,与其说对事物的看法改变,倒不如说现实本身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纠纷并非只与解释有关,与人生本身也有关系。人是有信心的存有物,不受已知条件全面限制,能知觉并判断所处的状况,并用自己的力量从本质上改变这种状况。精神生活并不完全用在应付世界的作用上,也面对自己,在自己的领域里产生出一个新的内容,形成优于一切作为的存有。探求真理跟我们内在生命的扩大有关联,因为如果客体不存在于我们生命中,如果认知客体所付出的努力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存在,怎么会那样强烈地希望去认知客体呢?人由最开始的宗教生活体系(宗教的内在退化、基本经验的衰退以及人类生活情感的变化)转向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体系(自我开展中发现自己的意义:艺术与学问),面对自然主义的生活体系(外在方面促进人类生活)而开始研究社会文化与个人文化(拥护人类生活的独特面与任务;主张的运动是对社会文化的正确批评)。但是,时代的各种重要运动,彼此直接发生冲突,将人类生活导往相反的方向。世界历史表明,几个世纪来,个人与团体包含着可怕的重要对立,这种大浪涛相继涌来,而且常常互相交错;同时显示其上升与下降比其他任何事物更决定性的影响个时代的主要性格。现代人常毫无目标地徘徊于眼睛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之间,由此而产生出最激烈的冲突和最大的不安定。在这时代,虽然喋喋不休谈论人类生活的精美快乐,其实却感受到忧郁的重压,并且深深觉得生存的无意义。自然主义(借自然来了解精神)和理想主义(借精神来了解自然)相互冲突,反而朝向新的统合。生命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并将努力集中于实现自我。生活首先必须形成自我。不同的层面要互相激励、提升,整体的自我提升才能完成;内在的结合、生活本身的牢结、自立与根源性的锲入、由朦胧轮廓逐渐走向完整形体的进步才能达到。这种进步与涵盖性的基本行为是否有明确的性格、迥然不同的独特性有关。自我省察以臻建设之境,不能只停留在批判层次上,要寻求精神的自我提升和克服抗拒的勇气和力量。人生常受义务思想左右,变得非常严肃,同时获得无可畴匹的伟大性,一切空虚与无常遂退到我们背后。这种生活不仅使我们超越自然过程,也使我们确确实实地远超过寒怆、平庸、表面的动机。尽可能接近神性的努力,常常把宗教拟人化,并且附予实有性。这样的宗教容易遭遇到非难。反之,宗教奠基于精神生活,并从精神生活中成长,优越性与亲近性就完全不对立,宗教所不可或缺的‘超越我们’和‘存在我们之中’这两种东西也同样获得承认。亨利柏格森(1927获奖)的创造进化论:最先出现的生命形态极其单纯,但其中一定含有惊人的推力,足以把生命提升到高等生命形态。有机物最初尽可能扩大,超过某一点,就不会膨胀,反而会分裂。生命以分工方式把易于分裂的要素互相结合起来。这样,几乎失去连续性的复杂有机体又能维系其功能,仿佛连续性的生命体一直在成长一样。所谓生命就是从出生以前即绵延不断的延续。使生物成长、发达、老化的推动力就是促使生物经过胚胎生活各阶段的力量。生命哲学以比激进目的论更模糊的形式,提示有机世界是一和谐整体,但是此一和谐并不像以往所说那么完整。和谐中可以渗进许多不和谐。因为每一种属、甚至每一个体,在生命的所有冲动下,都会保住一种跃动,并把跃动力用在自己的固有利益上。这就是所谓适应。和谐非以事实而存在。根源性的跃动是共同的跃动,越溯及根源,各种不同的倾向越会互相弥补。机械论展示出此一机器(例如眼睛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单一)在外在环境下逐渐构成的情形。外在环境的影响有时直接向组织发挥作用,有时选取适者。器官若不能发挥功能,就没有任何用处,但也不会展现出淘汰的线索。变异也不能在器官所有部分同时发生,以致器官不能继续发挥功能。遗传不仅传于衍质,也传衍会引起形质变化的跃动,而此跃动即是生命力。反复可以作为类比的基础,在物理秩序中是本质的,在生命秩序中却是偶然的。生命只能以生命所寄的生物为媒介而进展。几千万的类似生物在时空中一再反复,这些生物所创出的新体才慢慢成长、成熟。所有的有机物存在,从最低等到最高等,从生命的原初起源到我们的时代,都会经由一切场所与时间,鲜活地感觉到惟一的冲力,冲力本身不可分割,也与物质运动相反。能量不灭定律不能表现出某物定量的客观常存,反而表现了一切变化发生时,为相反方向之变化所制衡的现象。不确定性本是太阳系中丰繁多样的变化原因,却会逐渐后退;相对的安定性则显化为要素振动的无限交替与反复。在进化中,偶然性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根源倾向分裂成各种互补的倾向,再创出各种进化系统。但根源倾向的分裂,跟随时随地所遭遇的各种障碍都有关系,但这是偶然的。即使停止或退化也是偶然的;适应也是相当偶然的。必然的只有两种:1)缓缓积蓄能量;2)使这能量伸缩自如地流进各种变化的不确定方向。这方向的末端则有自由行为。人的脑和动物的脑两者的差异看来只是容量与复杂性的差异,但从功能判断,其中必有别的差异。两者的差异比表面检讨所获得的成果要根本得多。在动物中,发明只是以平时动作为主题的变奏曲。动物被闭锁在种属习性中,不过可借富有个性的创意扩展习性的范围。在人类,也只有在人类,意识才是自己获得了自由。生命的历史在过去是意识意欲提升物质的奋斗史,也是物质复落在意识之上,几乎完全压碎意识的历史。本能和知性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案。本能与知性在内部结构上产生了许多基本变异。知性趋向意识,本能则趋向无意识。物质与知性互相适应是极其自然地形成的,因为同一运动的同一转换同时创造了精神的知性面与事物的物质面。将物质裁成片段的无机物体,是感觉与知性所为。若把物质看成不可分的整体,则物质必是一个潮流,而非一个物象。知觉给我们的物质认知和科学给我们的物质认知,虽然极近似,但绝非相对的。我们的知觉是以昭示行动为目的,并据此目的以分割物质。分割经常过于明显,经常被迫从属实践要求,因而必须经常加以修正。科学则希望采取数学形式,以致过分强调物质的空间性。科学必须以电影手法处理事物,科学的任务是明确区分事物之流的韵律,但不必嵌入事物之流中。科学家从某一角度观看事物,孤立某一变量,运用某一惯用的测定单位,以便创出法则。法则是科学的产物。物理学只计算构成时间的时间和动体T在轨道上各位置之间的同时性。整体每一瞬间都会披上新形态,并传达部分新形态给事件。物理学却使事件脱离整体。物理学在抽象状态中考察事件,仿佛事件是在活生生的整体之外,亦即在以空间展开的时间之中。普遍的自然秩序已在各地同时控制生命与物质,用同一语词指示无生命物质世界的法则与生命领域的类。表象作用若经由预含结论的前提,而在必然的决定关系中摆动,便已向跟精神性相反的物质性方向发展。(几何学的知性演绎到逻辑层面)无论物质或精神,实体均向我们展现出连续不断的转化。实体不是逐渐形成,就是逐渐崩溃,但决非已经形成的。纯粹精神乃是离开一切动态,面对对象,只与对象发生关联。预见是指把过去知觉者投影于未来,或者依不同的顺序重新收集已知觉的要素,以待将来表现。植物性麻痹状态、本能与知性是动植物共有的生命冲动中同时产生的三大要素。这是一种活动逐渐扩大而分裂的三个方向。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不能直接固定碳和氮。而在所有动物中,身体的其他部位(系统)都会心甘情愿地维护其神经系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