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1000字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1000字

《傅雷谈翻译》是一本由傅敏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一):这样的译者消失了

我专门去找过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版本。对比别人的。傅雷写的很优美。

我是没有勇气的人。所以十年前大学毕业就一个决心,这一辈子都不以翻译为职业。以免玷污了别人的好东西。

而且现在的人,是没有时间等你翻译的。

翻译作品的退步,也不仅仅是翻译家的错。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二):我就是准老朽地热爱白话文

施康强谈后傅雷时代——“超越细节,就译本应该使用的语言而言,许钧先生和韩沪麟先生其实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傅雷的文学语言,是半个世纪以前被认可的高雅的书面语言(对话的翻译又作别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读者在语言上的欣赏趣味有所改变。我们这些老朽或准老朽喜欢的地道的中国化的译文,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嫌其烂熟,他们读外国小说时更乐意同时读到外国的句法和表达方式,认为这才是原汁原味。好比上西餐馆吃牛排,他们宁可要带血的。近年来的文学翻译,就其总体趋势而言,似乎走的是这条路子。”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三):名不符实

该书的前半部分的确是傅雷谈翻译,但后半部分就变成“谈傅雷的翻译”了,对于我而言,本书的价值也只有前面那寥寥几十页。真想不明白傅敏为什么要取个这样的书名来误导读者,有意思?几十页的书难道就不能出版吗?或者你就不能改个书名,叫什么“傅雷与翻译”之类的?

傅雷的治学态度值得每个从业者学习,他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当下混乱的翻译市场需要出现几个像傅雷这样的大家来整顾秩序,不然这个行业真会被毁掉。艺术与商业必须要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报酬也应该有所区别,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状况,翻译企业的自身定位也有问题,如果现在的翻译都只能按傅雷的翻译速度来处理文稿,那饿死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机率。傅雷一生的翻译著作也只有五百余万字,相比现在某些翻译公司招聘动辄从业五年加500万字的翻译经验的门槛,我只能冷笑。哪天,这个市场能恢复正常秩序,中国的翻译事业才有春天。

BTW:傅雷在书中提到 poet at work 应该翻译成 “寻章摘句的诗人”,我有不同意见,诗人难道不需要采风吗?采风的时候用寻章摘句来概括应该不合适吧。我的个人意见是“创作时的诗人”。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四):译海无涯苦作舟

这本书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将近200页的书里只有60页是傅雷所写的,而这60页中还有不少大段的留白;其余内容均为他人在谈傅雷的译作。

但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准备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而言。翻译工作的门槛很低,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搜索引擎和在线词典在给翻译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乱象。想要做一名好翻译,必须下得了苦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傅雷所从事的是文学翻译,相较于一般的时政、财经等类型的翻译工作,对译者的素养和翻译水平要求更高。然而,他在书中所倡导的理念和原则是通用的。一个译者,首先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适合译什么,不适合译什么。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视为原作者的代言人,仿佛原作者在用中文进行写作,兼顾语句的流畅和原文的精神。最后,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整体的素养,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训练自己观察、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傅雷特别强调翻译的神似,译文读起来应当是纯粹的中文,不仅要通顺流畅,朗朗上口,还应当尽力追求风格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不先把原文精读四五遍、化为我有不可。读到这里,回想之前自己所做的翻译尝试,不禁脸上发烧,虽然是抱着美好的初衷,但真正做起来,我也不过是傅雷笔下那些粗心大意、眼高手低之人。

书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即有关普通话(白话文)局限性的讨论以及化用文言文和方言的重要性。今天看来,还要补上一条,即网络用语和新词热词的化用。

翻译是原作的再创作,想要百分之百地还原是不可能的,译者总是在过与不及之间取舍。就像一条渐近线,不断地趋近,却永远无法到达;并且也正如渐近线的斜率所示,刚开始的努力是最容易看到成果的,而到达某一阶段后,花费很大的力气只能换回一点点的进步。

《傅雷谈翻译》读后感(五):文不对题

此书名为《傅雷谈翻译》,共187页。但傅雷真正写的部分是1-62页。后面统统是“附录”,是别人写的“傅雷译著研究”。不知大家买到这种书会有何感想?

我在当当买的,买时没注意目录,只是想,如今翻译研究好像是显学,但这方面的“名家”好像没译出什么鼎鼎大名的作品,倒是傅雷这种实干圣手反而不见什么理论文字,于是起了好奇心。

傅雷的62页确实精彩,值得五星。除了谈译艺的部分(见楼上所写),一些“八卦”也很有趣,颇有解构神话之效。比如谈传说中体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认真负责的出书慢——“他们审来审去,提不出什么意见,倒耽误了这么久。”(页39) 但最值得玩味的是这段——“人真是‘禁不起考验’,拆穿西洋镜,都是幼稚园里拖鼻涕的小妹妹。至于另有一等,专以冷门唬人而骨子里一无所有,目前也渐渐的显了原形(显了原形也不相干,译的书照样印出来!)。最显著的是罗念孙。关于他的卑鄙勾当,简直写下来也叫人害臊。卞之琳吃了他的亏呢。”(页33-34)我真的很好奇此罗念孙是谁?傅雷说到关键处马脚一缩,让人浮想联翩。

至于剩下的那些“研究”,除了金圣华的两篇文章堪称“研究”,其他的都是“感想”,其中罗新璋几篇算是有感而发,其余的不疼不痒。而柳鸣九一篇的主旨在于反驳那些贬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傅译只是这个主题的陪衬,此文写的就像它所要批驳的一样——怎么看怎么像大字报。

傅雷关于翻译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是少说多干。但这种经验却和那么多与这种经验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经验”一起摆在一本题为《傅雷谈翻译》的书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