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摘抄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摘抄

《小说修辞学》是一本由韦恩·布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页数:4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一):从正当的反叛到残缺的教条

“小说应该戏剧化” 何为戏剧化,结合这本书所举例子,我认为戏剧化就是在一个广阔视角内选取最有表现力的一个点,让人物更生动形象,剧情更深刻有趣。 作者在故事中应保持中立态度,不能站某一方,来使小说的重心倾斜。作为作者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去使小说戏剧化而不是简单的个人说教 故事展现出来时,就已经自动开始延展了,当作者描写草地上的一朵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是一整片旺盛生长开满鲜花的草地,故事在自己讲述自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说作为讲故事的文学,本身就不该出现过多的议论性文字,一来是枯燥,二来是僵化。大幅度降低浸入感。 讲客观的故事远远比讲主观的道理更深入人心,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个体,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事比道理更易让人们接受。 总的来说,在这一章,我不仅学到了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收获了生活上面的办法。 故事应该有自己的发展,作者要做的就是将其戏剧化的点找出来加以笔墨。 讲故事永远比讲道理更有用,议论文中举例才有说服力正是这个道理。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二):现实主义幻觉的强度

“或许大多数对作者的声音的攻击,都是在要使作品显得“逼真”的名义下进行的。” ““对现实的精确复制,并不必然产生具有任何真正的真实性和持久文学价值的作品”” “并且,因为任何意义的创造或选择都是虚构生活,所以一切小说都需要一种进行矫饰的精致修辞。” “最像生活进程的过程,是那种通过一个可信的人的内心,而不是通过一个不属于人的神的内心来观察事件的过程。” 首先,这一章提到了两个概念,“强烈性”和“现实主义” 文中描述的强烈性是指幻觉的强烈性,这种幻觉是现实生活的延伸。 现实主义的百度释义为: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 这一章我决定综合来说。小说提供给人逼真的幻境,然而这种幻境与现实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抗拒完全的真实,对现实情形的精准复制会使其失去文学艺术性。我们应当展现的是来自人类情感处理过得真实。这种情感是来自人性的处理而并非全知的神性。观察生活并将其经过加工再展现,才是书写一部优秀小说的过程。他并非现实主义,而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幻觉,这种幻觉的强度使小说不同于戏剧及其他艺术形式。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三):作为直接现实的小说

我做了以下摘录 ①““小说家可以是他们的目击者或他们的参与者,但不得同时身兼二职。” ②“暗示任何秩序就一定会破坏读者在面对混乱的荒诞时感到的真正自由” ③“一旦我已经向一个全知的叙述者投降,我就不打算——除了是在现代规则的魔法控制下——把叙述者的评论与被评论的事件和人物相分离” ④“在任何情况下,我都绝不装出自己不在阅读小说。” ①小说家可以是第三视角的目击者,也可以是第二视角的参与者,但是不可以同时进行,因为这样会使小说视角紊乱。 ②这句话很明显是存在主义,关于荒诞的理论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提过,我开始没读懂,后来百度了,才大概有了一点理解。 荒诞是矛盾,无意义,混乱的象征。读者面对混乱时的自由即对小说内容立意的自我见解,秩序即作者的干涉。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我们被作者的思路所限定,我们就会完全将作者描述的人与事与其理论观念结合记忆。一千个哈姆雷特便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当代应试语文教育便是如此,这是可悲的。 ④我们在阅读小说,就必然要从中得知故事,立场,意思。阅读时我们和作者签订不知道一切事情的协议,直到最后一页,得出我们自己的判断。不管怎么说,我们所知道的,最终还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四):从不同的种类到普遍的性质

这章整体比较紧凑,我摘取了其中有概括性的两段 “概括了所有本质上是现代小说的七种普遍倾向是:“一、把小说非人格化;二、避免使用现有的形式;三、注意到艺术作品只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东西;四、认为艺术是游戏而不是其他东西;五、本质上是反讽的;六、严防虚假,因此追求严格的现实化;七、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没有超越后果的东西。” “优秀现代小说家们的共同目标,是“带领读者,使他完全沉浸在一种‘状态’之中,既不意识到他正在阅读,也不意识到作者的身份,这样最后他会说——并且也相信:‘我去过[那里],我确已去过了’” 本章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写,现代小说的普遍倾向,小说家的共同目标以及如何判定小说的类别。 倾向就是上面的七条,其中非人格化着墨较多。非人格化,主张平衡角色的人性和神行。非人格化就意味着作品角色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并非单一的善或恶。小说应有其自己的发展,由故事来讲述自己,而不是由作者来简单给予。 小说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浸入感,我们并非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进行或旁观一件事情的发展,这是一个作者插手就会破灭的过程。读者读完,产生我曾经参与过这件事情的进展。比如杜拉斯在湄公河上与那个中国人相遇时,我们就是船上的一个乘客。 判定小说类别,不能简单地给予范畴,应该以“适合这一定义或应该适合这一定义”来判断。

《小说修辞学》读后感(五):从不同的种类到普遍的性质

这章整体比较紧凑,我摘取了其中有概括性的两段 “概括了所有本质上是现代小说的七种普遍倾向是:“一、把小说非人格化;二、避免使用现有的形式;三、注意到艺术作品只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东西;四、认为艺术是游戏而不是其他东西;五、本质上是反讽的;六、严防虚假,因此追求严格的现实化;七、把艺术看成是一种没有超越后果的东西。” “优秀现代小说家们的共同目标,是“带领读者,使他完全沉浸在一种‘状态’之中,既不意识到他正在阅读,也不意识到作者的身份,这样最后他会说——并且也相信:‘我去过[那里],我确已去过了’” 本章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写,现代小说的普遍倾向,小说家的共同目标以及如何判定小说的类别。 倾向就是上面的七条,其中非人格化着墨较多。非人格化,主张平衡角色的人性和神行。非人格化就意味着作品角色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并非单一的善或恶。小说应有其自己的发展,由故事来讲述自己,而不是由作者来简单给予。 小说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浸入感,我们并非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进行或旁观一件事情的发展,这是一个作者插手就会破灭的过程。读者读完,产生我曾经参与过这件事情的进展。比如杜拉斯在湄公河上与那个中国人相遇时,我们就是船上的一个乘客。 判定小说类别,不能简单地给予范畴,应该以“适合这一定义或应该适合这一定义”来判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