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1000字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1000字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威尔冈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一):中国引进小说的一个特色:中年危机

市面上那么多法国小说、美国小说……whatever哪国小说,随便拿起一本,哦也!又是中年男子危机小说。滔滔不绝地说他的童年性受挫,中年猎艳,内心痛苦,家庭抚慰囧。

好吧,我承认中年危机的痛苦同样是痛苦,没有哪一种痛苦应该被轻视被低估。

但这个引进图书的比例是否太高了?

是不是那些看到这些原文版十分唏嘘的老先生们感同身受而竭力推出呢?我不得不这样揣摩了。囧。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二):纷纭而沉重地生活

“我裹着斗篷,

骑着马,

从阴沉沉的乡村走过,

风在哀鸣,

没有阳光照耀我。”

这是置于书前的引文(其实我真不知道这叫啥)。

读完全书,再看这几句话,似乎这就是这本书的写照。

似乎,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写照。

当然,这是一本近于自传体的小说,作者佛朗索瓦·威尔冈在这本小说中,讲述一个叫弗朗索瓦的作者写作《在我母亲家的三天》,其中重重嵌套,形成多个佛朗索瓦的故事。

“故事?”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故事。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多个佛朗索瓦的意识流动,是现代人纷纭而沉重地生活,是我们现代人的呻吟吧。

“风在哀鸣,没有阳光照耀我。”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三):一部符合“当代标准”的法国小说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几个作家、作品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了:《追忆死水年华》、杜拉斯、《变》…… 同样的漫不经心,同样的慢条斯理,同样的…… 絮絮叨叨的“私密自白”随着意识的流动四处散落……20世纪以来的法国文学,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都在被继承着……(当然也不能忘记英国的伍尔夫)

作者时常显露出的法国式的幽默令人难以自制地嘴角上扬……

就如封底的评论文字所言:嵌套结构已非评论重点……这部小说的结构是成功的,而且很自然,没有“为形式而形式”的生硬感……

结尾时,小说的情绪突然转了个弯,移情但并不煽情,弯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是一部“轻”的小说,以“轻”消解了生命中所有的沉重不堪。

卫道士们可能会这样评价主人公:游戏人生、不负责任……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四):无题

前天下午把《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看完,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本小册子。说实话,这本书完全不是我理解的那种小说类型。这并不是说它四层嵌套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并非很罕见。《三天》描写的其实只是种"状态",使这种"状态"连贯起来的是"《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本书的写作",而不是传统的"情节"。事实上,作者有意抛弃了"情节",或者说"故事",让幽默诙谐的文字引导读者行走在迷宫般的"状态"中。我相信,这本小说其实完全是本"自传",只不过这个所谓的"自传"描写的并非作者本身,而是他这些年来的"真实状态"。

如果跳出对文本的单纯解读,用一种感叹的方式来阐述这本书,那么我或者说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出那些"自我"。比如,亲情在忙碌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缺失;在红尘中已经忘却的那种该有的平静;工作与追求忽然变得很模糊和让人疲惫,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书中的任务貌似无节制地放纵自己,其实是种逃避,可惜相比较而言,现实更有压迫力,会使你最终逃无可逃,唯有猛然回首时才会发现,亲情的港湾才会让你拥有发现"真诚"的力量。

本来以为自己对这本书只会简单说一两句,谁知会有这么多废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书中所述与我的现在有某种暗合。

《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读后感(五):被拖延的愿景

有点明白《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本小说的意思了。

那天读的时候没有搞明白,到底弗朗索瓦·威尔冈是想说什么。今天安排自己的计划,发现大大小小计划要做的事中,有很多都是一直以来自己打算要做而且是条件具备马上可以做但是终归没有开始去做的。究竟要拖延到什么时候呢,可以想见,这些事情当中的一些,可能会迫于某些原因在将来仓促开始又仓促结束,而另一些,或许会一直仅仅保留在计划表上,永没有机会践行。这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希望着,期待着,就象那个作者一直计划要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去母亲家住上3天,而完成自己那部名为“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新作,但现实中,他忙于每天有趣无趣的琐事,被一切或来自外界或来自自身的事务捆绑牵制,不得离开,或者说不愿前行。我们有限的岁月里,有多少时光其实不都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度过的吗?这是生命中应然和实然的矛盾,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至于是什么造就了这种不得实现,好象不重要,或许即使仔细分析,也未必能寻到答案,只能不负责任地怪罪于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只能这个样子。

小说的结局是那个母亲不慎摔倒,在医院抢救,这终于成全了作者,使他被迫放开手中的所有俗务,成功去到母亲身旁,住上3天。

所以,让我们在认识到“我们的人生是一拖再拖的人生”这个现实的同时,也乐观地相信上帝会给出安排,我们美好的计划终归有实施的一天。愿景——这个来自台湾国语中的词,我的理解就是愿望中的场景——常常被拖延,但好歹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被看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