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精选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精选

《知识的不确定性》是一本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一):一点随感

中国人不追求终极解释的“世俗”理性是不是在这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恰恰具有了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摸着石头过河,似乎还不错。

有人把东方文化定义为high-context culture,即知识和沟通更依赖于实际场景,而不是什么话都要求说那么明白,不追求语言上的明确性。这样的文化或许更适应一个复杂和不确定的现实。

但是,西方文化追求语言上终极的、确定性的、清晰的判断,推动了“科学”的产生,也使他们受益不浅。

两种文化,谁能笑到最后呢?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二):在不确定性的基石上重建社会科学

一、本书的目标是要重建社会科学。重建意味着明晰并且再定位。沃勒斯坦的做法,是把思考的高度拎到极限:甚至不是社会学,而直接就是认识论。所以他开门见山地说:目前,科学正在遭受攻击。从科学入手,是因为科学是最具主导性、最有信服力的知识生产部门。可以见到的现象是,科学的客观性饱受攻击,甚至被完全摒弃。但是作者却追问:为什么大家信科学?是社会的教育机制与无私理念所保证的,而这两个基石所以会松动,是因为研究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日益被意识到(例如海森堡原理)。然而,作者不是由此导向对科学的否定,而是主张认识论上的调整,也就是对科学研究的再界定,按他的话说,就是“主张科学、反对唯科学主义”:这个主张包括两点,承认外在世界的存在,并且认为世界可以在探索中被部分地认识。因此,我们虽然不能完整认识世界,但是可以收获历史性的知识,并且帮助我们解释现实、改进生存。科学的调整,或者说认识论的调整,马上抛来下一个问题:在这种认识论下,学科是什么样的?

二、当前的学科分设,有一个根本的分立,就是科学与哲学的分立,也就是事实和价值的分立。事实上个,学科化造成三大分裂:过去与现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市场社会三分。但是在科学和人文的阵营,都有了不同的声音:复杂学和文化学,两方事实上针对的都是这一认识论问题。两方都立足于打破绝对的普遍性、打破决定论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正是旧认识论的预设额。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因此,现实一定是历史性的,但也一定有其体系所在。

三、基于这种认识论,社会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要重建它?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是在历史体系中运作的,历史体系就是支撑其我们整个社会现实的整体、现实、真理都只是在特定历史体系中才是有效的。而历史体系本身是历史性的,经历生成、发展和两歧状态。因此,当历史体系处于两歧状态(也就是当下),知识结构当然遭遇危机。这也是为什么要重建社会科学的原因。

四、布洛岱尔的“长时段”为重建社会科学提供了启示:他批评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有时间、无时段。什么是他说的时段?时段是被创造的,是用以组织社会现实的时间视角。在时段之中,结构才会存在。所以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经济构成一个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体系。

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历史体系不是理论,不是被结构好的一系列关系和范畴,而是一个视角,一个元理论。整个社会科学,应该围绕历史体系重建,并且依次来认识自身。

六、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科学、或者就是所谓的历史社会科学,有什么变化?第一,终结了历史学的理论与经验分立问题,消除了既有科学观所带来的一般与特殊、事实与价值的分立,我们可以认识世界,但是认识的前提本身是价值性的。历史的书写是在历史体系框架内进行性的,历史学家应该意识到此,在这种基础上去追求真相,放弃唯一真相、拥抱对话真相。

《知识的不确定性》读后感(三):知识的不确定性引起社会的不确定

作为一个提倡‘世界体系理论’的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本书中提出了较为前沿的观点。社会科学是一个充满了社会斗争的领域,但不是社会斗争的唯一领域。我们相信专家群体,给予尊重和信赖主要基于两点:接受过值得信赖的院校的良好教育;理性而无私。如果经过严格审查确保了的良好教育和理性无私这一准则遭到破坏,凭什么相信专家的话呢。人们在对发展中的社会体系进行调整时所作出选择与人们在分化成两种或多种将来的社会体系时所作的选择完全不同,只有清楚地把握所面对的和所研究的问题才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学科是社会建构,其源头存在于历史体系的发展中,在历史体系中产生、成形;而其存在(通常被认为是永恒的)实际上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学科是学术范畴,有明确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任何一个历史的构建都建立在一个假设(千百年来人性的一致),但历史的合成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其作者的个性,也取决于其宗教社会或民族社会环境(必读书目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赏析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宣称的各种普遍真理实际上体现了特定的意识形态。没有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永恒的社会现实。社会科学在认知方式上分裂为研究一般规律的认知方式和研究特殊规律的认知方式,不总随时可见,长期存在,却变化缓慢,但它们并不永恒。例如,撰写历史和研究科学被认为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活动。复杂学认为现象和诠释都是复杂的;进程仅仅是暂时的线性发展,当出现两岐状态、混沌状态是它们的发展历史也就终结了,然后再组成新体系。没有关于被合理的、经过实验论证过的因变量的陈述,就不可能有分析。只有当模式的可信性和数据的有效性都相当成熟的时候,才能进行有效的量化。因素越复杂,受制约的变量就会越来越多。如何具体实用像变化、危机和两岐状态这些术语。如果定义太含糊,可以忽略这些术语的效用。由于变化是永恒的,路途上的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两岐状态。所以必须区分主要变化与次要变化、衰退期与体系危机、选择与两岐状态。把世界看作是由历史社会体系所构成,本质上是独立发展、自成一体的实体,而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命体。历史社会体系有其形成期,依据它的规律发展,最终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两岐状态、震荡混沌状态的出现,最后形成一种新秩序,这新秩序的形成意味着旧有的历史社会体系的消亡。历史社会科学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数据、多样的方法以及同其余知识领域间的广泛联系。历史社会科学的学者们要克服哲学和科学(所谓两种文化)之间相对近期的却又根深蒂固的分离,并能踏上为所有知识建构单一认识论的道路。学者们必须把对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统一关系置于研究工作的中心位置,将所有区域、群体、阶层均纳入同一种批判性分析范畴;而不是对现代与前现代、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加以区分。除非历史社会科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研究学科,否则以上所述永难实现。如果只是唯权力之命是从,那对当权者最有益处;如果完全对抗,可能就没有用。所以从当权者角度,想要与撰写历史的知识分子之间保持的关系可能是种错综复杂的、媒介式的和微妙关系(例如,行政人员受预算的驱动要大于对学术的关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