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生门读后感摘抄

罗生门读后感摘抄

《罗生门》是一本由芥川龙之介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一):不得不读的书

说是不得不读的书,是因为必须读却不见得是喜欢读的书。

在读书这方面,我有很强的压迫心理。一本书如果实在经典,或者我认为对自己有所帮助,于是那书就对我产生了诱惑。这种诱惑其实是相当俗气和功利的。仅仅因为那书的名气,或者用途,便捧在了手上,有一眼没一眼的扫着,却完全没有让它穿破心灵的外墙,进入心灵的深处。只为了找到可用的地方,或者告诉别人说:啊,那书经典啊,我读过。。。可笑的读书的方式。

所以我习惯把自己读的书分为两大类:不得不读的书,和心甘情愿读的书。这两者之间有时因为心情的不同,年龄的增长,也会发生转化。

罗生门对于现在这个年纪和阅历的我来说,就是不得不读的书。也许以后可以转化为心甘情愿读的书吧。我这样想。。。

《罗生门》读后感(二):毛利先生--《罗生门》(二)

写老师采用回忆,这是惯用手法,《毛利先生》也不例外。

这是1918年的作品,但是行文不觉古旧,或许是翻译的缘故吧,甚至发现当下的许多回忆学生时代,回忆老师同学的网文都和《毛利先生》神似。

对毛利先生长相的描写很夸张,说老师的头像鸵鸟蛋,衣着古怪,或许是孩子独特的视角的缘故。人长大了,就不会再用如此好奇的眼光去打量一个人了,不会无端想像,不会因预设的形象而产生喜怒哀乐了。

毛利先生是个可怜的穷教书匠,要靠教书来养家户口,而且性格懦弱,行为古板,但是他热爱教书,热爱教英文,从学校里出来之后,甚至每天跑到咖啡馆里,要一杯咖啡,免费教侍者英文,而且乐此不疲。

文章结尾安排的多年之后咖啡馆重逢毛利先生的情节,显得有些牵强。最后甚至出现了小学生作文中才会出现的句子“啊,毛利先生。我仿佛现在才明白---才理解先生那高尚的人格。如果有天生的教育家,那先生就是。”

呵呵,1918年的文章呢。

《罗生门》读后感(三):几年前读过的好书

不久之前从外地回家,在柜子里发现了这本书,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是2006年6.27购买的。算是已经很久了吧,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高二的时候!

还记得当时是期末考试准备的最后一个星期,大家都抽时间复习备考,而我却抽时间看这本短篇小说集,重头到尾,看的津津有味。 其实我并非一个有耐心的人,起码在高中时没有太大耐心的人,我竟然慢慢的抽了三天的课余时间把它看完了。最后我期末考试由于没有认真准备考的一般般,其实我没有遗憾,不后悔把时间花在看这本书上面的。

我很喜欢芥川龙之介的写作风格,和他在自我嘲讽中表达的对当时社会的不些许不满和批判,拷问人性。

《罗生门》《鼻子》《傻瓜一生》《河童》等都是我时隔多年仍记忆尤新的文章。真的很深刻,具体的内容我也不多说,看过的人都知道。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

《罗生门》读后感(四):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1.他从行驶中的小汽船窗口眺望向岛的樱树。在他眼里,盛开的樱花恍若一片败絮般令人忧郁。可是他在那些樱树中——江户时代以来的向岛的樱树中发现了他自己。(《傻瓜的一生·东京》

注:在注视樱树的目光中,窥见了自己的一生。

2.在充满海藻气味的风中,一只蝴蝶翩跹飞舞。一眨眼的功夫,他感到这只蝴蝶的翅膀碰了一下他那干燥的嘴唇。可是沾在他嘴唇上的翅粉却在几年后还闪着光。(《傻瓜的一生·蝴蝶》)

注:美永远是瞬间的,而接触美的瞬间,却是永恒的。

3.“杀吧,杀吧……”他不知不觉间嘴里反复嘟囔着。杀谁呢?——这他是清楚的。他想起一个极卑鄙的留平头的男子。

黄色麦地的那面,不知何时露出了一座天主教堂的圆屋顶……《傻瓜的一生·杀人》

注:自我救赎。我想看到教堂,便会有教堂。

4.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傻瓜的一生·众神的笑声》

注:从这个角度讲,连神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然而这样讲,也许众神听见了,只会大笑。

……

因为《傻瓜的一生》这篇散文诗般的自传体式的小说,芥川龙之介已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家之列。

2012年8月27日

《罗生门》读后感(五):过时且错误的翻译方法

在我看来这本书大部分章节实属一般,多是些童话寓言般的小作,寓意也无非是些大道理,或但凡有些生活经历的人都经历过的 生活中的小感触。

比如《橘子》里写到作者在坐火车途中 看到给弟弟们抛橘子,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的小姑娘,而感叹生活的残酷 真实,也感叹自己的生活平凡乏味,但是还有着其他认真生活的人存在,自己也得更加努力认真的面对生活了。

这样的生活片段感触实在无法激起我内心的波澜,犹如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的敏感,也许更适合初中生看吧。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 作者的翻译,居然用完全中国的语言习惯,还带着些许文言文的表达去翻译国外(日本)的文学作品。

诸如《圣克里斯多夫传》里 的:

"不疑余之无学,则幸甚";

"您给咱家松绑的大恩大德,咱家生生世世绝不敢忘"(这里的咱家不是说我们家,而是说主人公一人对自己的自称);

"预知后来…………且看下回分解";

还有对涉及日本官位之类的也用什么"侯爷","府上"之类等等等等类似的表述风格,不知道的人完全不会以为在看一本国外日本文学作品。

翻译国外文学最忌讳的就是把国外的专有名词代词和语言表达习惯完全转换成自己国家的名词和语言习惯,这样的翻译方法若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倒也情有可原,可这是2006年出版的书,实属不该。一星 不能再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