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摘抄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摘抄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著 / [法] 斯泰凡·厄埃 / [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一):小说就是小说,绘本就是绘本。

其实根本多少名著读不懂,或者难读至极。往往是过去的文法句式,读起来就是外国文言文。莎士比亚式的华丽辞藻与铺排,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太遥远。譬如诸多名著,读了第一句就足以把人憋死,或者丧失继续阅读的勇气。

绘本就轻松了许多,文字只是点缀的说明,看起来毫不费力。 比起原文的晦涩,更为平易。

绘本里那种精致的笔触,老相片似的泛黄暖色,间杂着自然流淌的生动文字;不失原意而另得风流,还原出文字之中的本来意境。 能将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变成难得的休闲读品,也算妙绝。

绘本是用来放松的,却有很多人却是拿着文学名著的标尺去衡量文字功底和考据。为什么许多人一定要先给这书打上名著的标签,再来评论这个绘本? 读了《时光》的,却拿着《年华》来说事。仿佛怕自己落了低级趣味,非要声明:因为这是名著的绘本,所以来读。字里行间说的都是《年华》,而不是《时光》。很有些不够坦诚。实在是很无奈。

其实,目的不需要多么崇高,借口也不用找得太辉煌。一杯茶,一间静室,消磨一个下午,只是用这本书产生一些共鸣的回忆,回复一点少年心性,未尝不可。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二):喜欢丁丁的人也会喜欢

忘了在哪儿看的介绍中说这是跟丁丁同一个人画的,拿来一看画风的确是挺象的,可好象怎么看也不太一样,而且彼画家的年纪该很不小的了吧,真有些担心那么漫长的本书他老人家对付的过来么。

再有不得不说的是,看到题目便想到是普鲁斯特的大作了,只是和原来常见的〈追忆似水流年〉题目有了出处,想来是因的作成了图画版并有所删节所以为了与文字版的原著区分开吧。

但看看译者的序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简单说,译者认为他的理解现在的书名更接近法国人看到的书名的理解。我好生的对比了这两个书名,从意思的理解来说实在分不出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差别,到是现在的书名更觉朴素而原来的唯美些或说华丽些;可看看书的文字就该知道作者的文字可以说是极尽修饰的,他没有想把他写成一本朴素的书。(当然这还是要感谢译者的优美文笔)

最重要的是,〈追忆似水流年〉已经在很广泛的范围里被人知悉,在没有误译的前提下现在又要改名总是有混淆视听之嫌。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同样的新鲜事物在使用汉字的圈子里,台湾有一种译法,香港也有自己的,到了大陆又有了一个,想想要一个个记住这些才能跟自己同祖同语的人交流,真为现在的孩子们捏把汗。跑题了。

想说的是,文字工作者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但想想印成铅字的书会对很多人产生的影响,还是多考虑些吧。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三):跟随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

此书为法国绘画家根据普鲁斯特原著所作绘本,选画原著第一、二卷部分内容。《书城》杂志复刊后曾将部分插图作为封面使用。此书绘笔极佳,神情逼肖,活色生香,如在目前。周克希的译文亦为上品,无论人物对话及抒情文字均恰到好处,让人爱不释手。

此书尚未画完,原著七部,周克希先生刚翻译出版完第一部,多见好评。而年迈多病,此巨帙任务繁重,未知可完成否?书友多默默敬祝,希望可以像田德望先生翻译《神曲》一般,玉成其事,为翻译文学增添精彩华章。

普鲁斯特有很长一段时间,睡得挺早,回忆的闸门打开,让他将记忆与印象溶在一起,不仅活画出当时沙龙聚会的细节场景,也活画出一批小市民的形象。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既是他童年的滋味,也包含了他对家乡景物的全部印象。第一部在期万家那边,便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表现成人的世界,他那忧郁敏感的内心,对母亲、外婆的依恋,以及对书籍的痴迷都让人印象深刻。

细微的观察常常让他发现生活表面下隐藏着的秘密,在静物的深沉生命中探寻美的真谛。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反映了他年少恋爱的生活断片,充满了幻想与憧憬,也有无法实现美好梦想的淡淡忧伤。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为着仅有的回忆,无比怀恋着往昔时光的点点滴滴,通过时光的透镜,过去的一切是美好的,连忧伤也值得怀念。

普鲁期特用《追寻逝去的时光》记录了人生的长河,在回忆的海洋中撷取人生中闪光的片段,他的炯炯目光不仅照亮了灰暗的独居岁月,也照亮了多年以后阅读此书的无数读者的心灵。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四):普鲁斯特的漫画与流行

有勇气把《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卷帙浩繁的古典名著一字不拉读完的读者恐怕不多,这本长达七卷二百万字左右的小说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看不下来的,更不用提细致通读后充分领略其委婉细腻的情感与精妙的构思。

另一方面,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个极度敏感同时富有天才的读者,和他这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却以另外的途径为广大的读者所熟知。许多人对普鲁斯特和《追忆似水年华》并不陌生,多少可以侃侃他的哮喘病,从35岁开始在一个房间里的幽闭生活,书中那段著名的一块令他回忆起“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 **然而至,其中的原由让人无法参透”的马德莱娜甜饼,以及对已经流逝的过往的追忆,弥漫着的忧伤、单纯而细微的情调。

我们了解的途径包括电影、电视、流行歌曲和各种各样的书评,还有此后的的小说或通俗读物,《追忆似水年华》以各种方式被浅度层次解读。新进的漫画改编本《追寻逝的时光》又多了新的“亲近普鲁斯特的一种理想方式”,由周克希翻译、法国漫画家斯泰凡·厄埃改编并且绘图。名著其他形式被了解与解读并不影响《追寻逝的时光》本身的伟大,我想。

阅读原著是困难的,连翻译家也深感译此书之难,数年前曾下宏愿翻译完七卷本的周克希,如今只能在漫画本《追寻逝去的时光》找回些许弥补,在译序中他写到:岁月老去,却病无计……因此,翻译小说的图文本,在我多少有些赎补的意味。

在1936年卞之琳的选译本、1989年译林出版社14人合译本、徐和瑾和周克希分别翻译了的部分译本后,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漫画本由斯泰凡·厄埃历时多年所绘,同时由他与斯丹尼斯拉·布雷泽所改编,值得一提的人还有另一位绘图着色的维罗妮可·多雷,就我个人而言,十分喜爱这本漫画的着色,光晕的效果、内敛而淡然的紫色与蓝色、姜黄色的对话框基调。

不少人对《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个译名并不感冒,以为缺滋少味,事实上,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会发现周克希的译名更有某种耐人咀嚼的意味,同样的,漫画本中的对话与旁白语言都余味深长。我在书店里随手翻起时恰好翻到第131页,正是七月号《书城》的封面,惊人的巧合。画面中,淡紫色的天与灰紫色的海正好印衬远眺的主人公诉之不尽的心事:她们到底是要去美洲,还是要回巴黎,我一无所知,而这就足以让我爱上她们了。

斯泰凡·厄埃的笔触的确有点《丁丁历险记》的画风,这位在广告界担任艺术指导15年的艺术家,从2001年开始专注将《追寻逝去的时光》改编成漫画的艰巨工作,除此之外,我们并不知道的太多。这的确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因为要想从一部厚重的书中挑选最精华的部分,同时保留小说的滋味,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反复挑选、衡量与痛苦舍弃并再创造的过程,尤其如果他本人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更是如此。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小说的前两卷,改编的精良、漫画的精良,即使是《追寻逝去的时光》的研究者也不会不愉快吧。

《追忆似水年华》似乎是最容易被流行所热爱的作家之一,《追》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伤,于是它得以在最初浅的层面上被理解和解读了。这和其他一些听起来就颇晦涩而乏味的名著是最大的不同之处。感伤、墒情正好是流行作品的特质之一,经典作品是人类思维高度与艺术高度的统一,其中美妙之处并非简单几句话就可说清,但人人都盼望了解,于是经典被反复挖掘与借用。

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中有一个情节:暗恋者把心底的女孩画在借书卡的背面,于是这个有关于青春、记忆和初恋的秘密被埋藏在这本书后面,而这本书,正是《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惯用的时间表述“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些生活悠闲而又心思缜密的女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一种动人之处。”在王家卫的电影、村上春树的小说等流行作品中多有体现,《东邪西毒》中此类让人搞不清今昔是何年的对话比比皆是。1999年,拉乌尔·鲁兹导演的同名电影问世,多位漂亮的电影明星们参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追忆似水年华》。

林夕同样热衷于将名著化为歌词,他为王菲写下的百年孤独、麦田守望者大都如此。蔡骏的《玛格丽特的秘密》的故事底子正是来自《红与黑》,村上春树找到了给卡夫卡致敬的方式,写下了《海边的卡夫卡》,虽然小说看似与写《变形记》的那个卡夫卡并无关系。达·芬奇一不小心也客串了一把好莱坞明星,卡夫卡、普鲁斯特、霍金变得流行,就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频繁地使用到房地产广告中。

乔伊斯曾说自己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之外什么也不做的人,但这种读者几百万人中只出一个——也许这个比例还要小得多。书市上几乎每年都会有某个出版社打着名著的旗号把《红与黑》、《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小说重新再版一次,就如每年暑假必重播的《西游记》一样,主要面向学生读者群,可究竟有多少人仔细在看?王小波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影视发达的现代,如果没有现代小说,托尔斯泰并不能让我保持阅读的习惯。”

同理,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漫画、电影和通俗小说家,一大部分读者并不能知道普鲁斯特。

重新说回漫画《追寻逝去的时光》,由于漫画家斯泰凡·厄埃创作的态度,每隔两年才出版一册,所以至今这套漫画巨著仅出版三册,内容仅涵盖了小说的前两卷《贡布雷》和《在少女花影下》。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中文版将这三册合并为上卷。至于下卷何时出版,人文社表示,这需要读者耐心等待,因为可能得等到七八年后法文版全部出齐后才能引进中文版。

即使是亲民的流行版,如果以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制作,这样的漫画还是值得一看,起码我个人十分喜爱,从细腻的画笔中,似已经隐约闻到来自贡布雷的清新花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