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上海的细节读后感精选

上海的细节读后感精选

《上海的细节》是一本由俞静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的细节》读后感(一):一个土生土长上海人眼中的故乡之城

著名经济学有托马斯·索维尔认为,河流的走向和密度差异,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

中国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抵的意思是相同的。

“上海,卧在长江、钱塘江和太湖流域之中,江南水乡给了上海秀美、挺拔的生命力,同时江湖奔流到大海,又孕育了上海从水乡城市跃升为海洋城市的发展历程。”

------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俞静,写了这本《上海的细节》,在书中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故乡。

可能因为自己是搞建筑的,书扉这样介绍作者:

俞静,是一位城市主义者,他是一位叠合了建筑、经济、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不同学科背景的都市阅读人。

读完这本书,可以总结的是,作者对城市经济、规划、城市历史的理解与未来的思考。

他的视角更多的是百年、新兴的建筑给上海城市的赋能,静静流淌的河流仿佛城市的血液夜夜供给着城市的营养,激发城市的活力。

书的开篇就写到了上海的形成。

元末明初夏元吉实施了开辟“大黄埔”的水利方案,治理水患,拓宽了黄埔江的新航道,为上海日后成为世界级航运贸易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大上海的经济腾飞做好了地理上的充足准备。

如同成都与重庆,在很多外地人心目中他们都叫“四川”一样。在外地人眼里,上海可谓之“大”,有黄浦江的地方就都是上海,哈哈,这也许正是黄浦江、吴淞江、钱塘江水域相连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冲击力吧。

这本书里涵盖的内容挺丰富,信息量挺大的。

从上海开埠,因水利势,十里洋场,城市腔调以及国际大城市的规划设计,看得出来作者对故乡这座城的热爱。

从宏观到细节,不一而足。

我就挑选一两处绝大多数读者讨喜的内容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城市之心”静安寺,在作者看来,虽然不是什么城市地标,但绝对是上海人心目中的精神力量所在。

所谓“大隐隐于市”,静安寺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如同一位安详的老者静静看着这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金戈铁马,任天下风起云涌,我是岿然禅坐。

800百年的静安寺,如同一个古老的祠堂,给上海人一个依靠。重建N次之后,愈加金碧辉煌,前寺后塔,印度梵幢破天而立,极尽华美。

上海“东方巴黎”的美誉由来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原法租界里淮海路,整体建筑风格为法式风情以及文艺调性。

这里一度被称为上海的“香榭丽舍大道”,法国人居住时建造了法式居室、餐厅、路牌,甚至连马路两旁多年遮天蔽日的铃木行道树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法国梧桐”。

为了这一地的碎金溢彩,自2014年起,上海人民就有了“落叶不扫”的理念,活生生在繁华钢铁城市里筑里“心中柔软的小路”。浪漫都浸入了骨。

纸短意长写不尽,一个人对故乡的爱很容易被别人所引发,此时此刻我有这样的心情。

就此驻笔,刷书去吧。

《上海的细节》读后感(二):你好,中国的金融中心

我对上海是有感情的,很深的那种。 都说爱一个人才喜欢一座城。我爱上海,也正是因为这座城市有我至亲至爱的朋友。还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最为难忘的四年大学时光

当年要在深圳买房,想买大点的钱不够,打电话给上海的发小,他二话不说三天内陆续给我账户把钱汇到。 大学时我们宿舍共有六人,其中三人都留在了上海工作生活。每次去上海我们四人都要聚会,共叙旧情,但在某年的一天,一人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我们,离开了这个她爱的世界……

这个城市有太多令我难以割舍的东西,所以翻开这本书,书里的各种地名、图片,都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这个地方我曾经生活过!这个地方留下了我的青春!这个地方至今还留有我心里永远无法抹去的牵挂

外滩一直被认为是上海的门面,而坐落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因其精美的精美的建造品质和卓越的艺术价值,组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界面。正对着外滩这道最昂贵弧线的,是陆家嘴这片半岛式的新城区。天气晴朗时,你在80公里外的苏州金鸡湖畔的东方之上都可以看到陆家嘴三件套(开瓶器环球金融中心,打蛋器上海中心大厦,注射器金茂大厦)

陆家嘴啊!!!亲

记得很多年前在金茂大厦楼下等爸爸一个住88层的朋友,当时爸爸给我说,你感受一下,此刻你所在的地方是全中国最富有的地方,这里是全中国的金融中心。我抬起头看着四周高耸入云的建筑,没觉得多有钱,只是,觉得,头有点儿晕

我最喜欢的上海地界是霞飞路,霞飞路现在叫淮海路,位于法租界,在老上海眼里,淮海路是最美的路,这条路最窄处不过24米,一度被称为上海的“香榭丽舍大道”虽然外滩和南京路聚集了权力、资本和财富,但淮海路一带由于在文化艺术环境上的优势,被认为是上海市中心更有格调。根据人文美的一个高端社区。我去上海买衣服就会去淮海路的店铺里买,那里的衣服大部分都很有格调又有设计感,特别能体现上海人精致又洋气的那股范儿

对上海人来说,路边的咖啡馆必不可少,这点和巴黎人非常相像。复兴路上的LePass e走的是电影怀旧风,赢了唯有有了法语名字的加持,多了一层文艺的浪漫味道。上海人啊,很吃这一套,电影《爱情神话》里马伊琍没钱给孩子报补习班也要在每天都在路边咖啡馆喝一杯卡布基诺

思南路一带都是精致小别墅,它集中了上海近代多种建筑风格与住宅类型,充满各种建筑元素细节,红墙配咖啡色屋顶,很有一股风情

不管是思南路还是陆家嘴,都是我的爱我的爱

《上海的细节》读后感(三):多层滤镜下的魔都

说来惭愧,三十好几了其实并没有去过上海一次,全国各处也都游玩,西藏都去了2次,唯独上海,从小到大一次都没去过,第一是学习和工作没有这方面的需要,第二是单纯为了旅游可能内心又感觉跟北京差别不会很大,于是,就连上海旁边的嘉兴都去了,也依然没有去过一次上海。但我相信,全国像我这样的,应该也不在少数吧,其实也好,这样的话,上海可以是更加无限的存在,它可以是电影里007中的浪漫刺激的间谍中心,可以是《她》里科学而梦幻的未来城市,它也可以是现实中的金融中心,潮流的最前沿,可以以任何形态存在于我的印象里,充满无限的可能,这样的惦念也挺好。就像我们看一个人或看一个偶像,模糊的距离感产生了美感,而一旦你接触太近,那真实的细节也许并非你所想的那样,而我今天看的这本书,名字就叫《上海的细节》。于是我感觉自己读起来非常合适,书里不仅有我印象和想象中的上海,还有我想象不到的真实的细节中的上海,补全了上海在我心理的样子,挺好。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发现没有一个问题。但凡地方民俗类的书籍,大多涉及到美食,但凡关于北京的书籍,大多涉及到老北京、胡同文化。这种约定俗成的套路,套用在《上海的细节》这本书上,变成了另一种新味道,介绍的美食,变成了咖啡和西餐还有小笼包,介绍的民居变成了大厦和洋楼还有弄堂,怪不得叫做“魔都”,中西杂糅,古今杂糅,仿佛城市是被打上了一层层差异巨大的时代滤镜,每一层滤镜都冲击感十足,却又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行走在一条街上,心情和氛围都在不断切换,这种感觉仿佛从未体验过。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怪不得上海人喜欢city walk可能确实更加有意思吧。

老上海+新上海,都在这本书里被细细刻画,作者关注的并非大战略大方向的高谈阔论,那属于公园侃大山的老大爷,而土生土长的作者标签是上海市民、城市主义者、叠合了不同身份的城市阅读者,您瞧瞧,这“叠合”岂不是非常契合了上海各层滤镜的融合么,看来城市会造就一个人的性格,是没错,这种书,必须由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写,才够味儿。

书籍的章节划分很细,整体又有一定的厚度,每一章节图文并茂,全彩的图片,配合散文式的文字,读者可以在休息片刻的时候,拿起这本书,做一次简单的纸上巡游,跟着作者笔触游上海,书里并没有干巴巴的旅游攻略线路推荐什么的,全是由各种此情此景引发出对于某一话题的深刻探讨,试图反馈出城市肌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这东西很微妙,比如,在过去的时候,“荡马路”是上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看看服装店、逛逛食品店、停下来喝一瓶汽水,看个电影,码头城市最不缺鳞次栉比的商铺,让漫无目的的荡马路充满各种惊喜,但这背后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住房的拥挤,人人赞美烟火的背后,其实是拥挤不堪担忧苦中作乐的窘迫处境。这让我想起了王家卫导演的《阿飞正传》中最后一场戏,梁朝伟作为一个小阿飞,在夜幕降临之后,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捯饬,看上去精致帅气,但身处的环境始终在一间抬不起头直不起腰的阁楼上,一场独角戏,无需一句台词,把那个人间描绘的淋漓尽致。

我想,这种细节,是别的书中你看不到的,所以我说有别于一些城市文化类书籍,确实写的够深入,够本地,让我又想到这周看到的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一位上海工作生活后来跳槽到北京发展的人写的吐槽:“北京动不动就封路戒 严,难道这么不在乎百姓的生活便利吗?”看完我笑笑,想回复一句,但又没有回复,想想也是,很多事情,你对城市以外的人很难一两句解释清楚。所以,如果你对上海抱有兴趣,不管你是去旅游,还是去沪漂,还是去上学,或者单纯就是想了解一下的话,我觉得你可以看看更深一层次的上海,你应该看一看这本《上海的细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