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锦集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锦集

《丰子恺漫画选》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图书,本书定价:0.85,页数: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一):摘录

1.幸有我来山未孤 策仗披蓑 一襟山岚 2.尝试 尝试得来许多经验,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全记取了。人就是这样的一天一天长大,无知,好奇,尝试,有知,便堆叠成了人的历史。 3.毕业后 世界没有毕业这回事! 4.用狂欢跨过年与年之间,有人收集港内汽笛噪声代替自己的叹息。有人站在石英钟前,用脉搏与秒表跳动比快。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二):。

最喜欢看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

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没有华丽的人设

没有精美的网点纸渲染

甚至没有夺目的色彩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给人带来极大的撼动。

用最质朴的线条勾勒出最鲜活的画面,感人至深。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三):越贴近大地,越有童心

在我童年的印象当中,漫画就是丰子恺大师散淡的墨迹,简简单单地勾勒,以至于后来同学们谈漫画,我插嘴却发现全然不知机器猫、美少女战士。

我对漫画的概念也就一直停留在三毛流浪记、丰子恺的漫画上。

丰子恺的漫画是极简约的,这正是中国文化功力极深厚的表现,留白,其中一副《吻》,却是表示脸的那两个圈相交,更有说不出的一份深情。

他记录下了孩子们很多片段,包括詹詹用两把蒲扇当车骑,看了这些漫画,心里头特别安静,越觉妙趣横生。

朴素散淡,却又传神,更是有无限的童趣,越贴近大地,越能感受生命最初的美好。

《丰子恺漫画选》读后感(四):他是“国漫之祖”: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读书者报告(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79208/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是俞平伯对丰子恺的评价。

“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

好友朱自清看了说: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艺术史中的极其可爱的生活家,他是画家,也是散文家。

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画作与散文皆平平,但往往捧起他的散文,就进入他的自然世界。

如果说余光中的散文让人膜拜顶礼,那么丰子恺的散文让人心驰神往。他笔下的生活不就是我们的日常吗?一事一物皆可入画,一情一叹皆是文采。

丰子恺的写作贴近日常,他以写作他的孩子们出名,《瞻瞻的脚踏车》、兄妹玩耍扮新郎新娘那幅《软软新娘子》、《忆儿时》、、《钱塘江看潮记》、《东京某晚的事》,他的散文真的很有意思,他本人一定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想当一个好作者,往往得敏感,才能觉察出与普通人不同的生活百态。丰子恺并非不敏感,他的文和画讽刺不输钱钟书,但是日常他并不乐意怀着刻薄入木三分的笔法写作。

他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却写“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他谈论作客

优待的虐待是我在作客中常常受到而顶顶可怕的。例如拿了不到半寸长的火柴来为我点香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我的胡须几被烧去;把我所不欢喜吃的菜蔬堆在我的饭碗上,使我无法下箸;强夺我的饭碗去添饭,使我吃得停食;藏过我的行囊,使我不得告辞。这种招待,即使出于诚意,在我认为是逐客令,统称之为优待的虐待。

他敏感却不萎靡,他常常一语中的却不刻薄伤人。

他谈论富贵变成贫穷全靠“渐“来度过。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绔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成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他谈论初冬浴日漫感:

自然的命令何其严重:夏天不由你不爱风,冬天不由你不爱日。自然的命令又何其滑稽: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

人生也有冬夏,童年如夏,成年如冬;或少壮如夏,老大如冬。在人生的冬夏,自然也常教人的感觉变叛,其命令也有这般严重,又这般滑稽。

他谈论自己跟随李叔同先生学习的经历:

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当时也不自知其理由,只觉得有一种不可当力,使我难于消受。现在回想起来,方知他这一看的颜面表情中历历表现出对于音乐艺术的尊敬,对于教育使命的严重,和对于我的疏忽的惩诫,实在比校长先生的一番训话更可使我感动。古人有故意误拂琴弦,以求周郎的一顾的;我当时实在怕见李先生的一顾,总是预先练得很熟,然后到他面前去还琴。

但是现在,李先生那种严肃的慈祥的脸色已不易再见,却在世间看饱了各种各样的奇异的脸色—当作雕刻或纸脸具看时,倒也很有兴味。

无论是作画或是写文,他强调艺术的本色在于“真”,这种真并不是指西洋画的全部还原,而是自然,事物的本质。

艺术家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发见自己,故必推广其同情心,普及于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

谈自己的画

把日常生活的感兴用“漫画”描写出来——换言之,把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就用写字的毛笔草草地图写出来——听人拿去印刷了给大家看,这事在我约有了十年的历史,仿佛是一种习惯了。

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作为父亲,丰子恺先生也是十分开明的,他懂得爱孩子,更懂得这种爱中既包括爱自己的孩子,也包括爱天下的孩子。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在丰子恺显示的文字里,我们重温他的人生:父亲中举而后病逝、在私塾画画的艰辛、求学与生计的艰难、养儿育女的快乐和痛苦、日本侵略辗转躲避的艰难。

丰子恺爱孩子出了名,对比起现在的丧偶式育儿,反差极大。他爱孩子,希望孩子们保有着黄金时代的童心。

有一次,丰子恺想逗一逗四岁的儿子瞻瞻,问他喜欢什么。当孩子回答“喜欢逃难,因为逃难是和爸爸妈妈姐姐妹妹们坐汽车、看轮船”时,感到既惊又喜。

大人虽然经历丰富世道娴熟,却容易被现实蒙住了心。丰子恺先生则常常以儿童的心,去思量周围的一草一木。

“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为着丰子恺的散文默默感动。

有趣的人,到哪里都能活得有滋有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