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言、真理与逻辑读后感精选

语言、真理与逻辑读后感精选

《语言、真理与逻辑》是一本由(英)A.J·艾耶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真理与逻辑》读后感(一):一个哲学还没入完门的人的思考

这本书没法不给五星吧。这是一个伟人的气魄,如同读卢梭给我的感动。说他刻薄和搞笑的人就如同在忏悔录下评论卢梭全都是自命不凡的抱怨。我的叙事还是天才叙事,我会思考这是否不对,但这才是伟人们之所以闪光的原因,是一个人能够拥有的最美最好的属性。

哲学即使是不去做过往哲学家的注解,哲学家们在一本论述自己观点的书里面大量地辩驳过去哲学家的篇幅,辩驳与注解一样成为没有意义的工作。这种行为在我看来跟提出一个不成立的前提,然后竭尽全力地去反驳这个没有人承认的前提一样。布拉德雷《现象与实在》:准备证明形而上学不可能的人,是一个以他自己的理论参加到争论中去的形而上学同道。

要把一句话说得没有歧义实在是太费篇幅了,我解释得累读者也看得累,但是其实人类共有的理解能力是足够理解读来具有歧义的字句的,语言哲学家恐怕也要觉得自己的工作微小没有意义了。

《语言、真理与逻辑》读后感(二):可以无脑入的逻辑实证主义

语言、真理与逻辑

谁曾经还不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呢?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特别是自然科学,其研究人员差不多都对科学哲学缺乏反思,而自然而然地采取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至少,我不会爱上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这本书不厚但是通俗易懂,推荐给所有想了解这个思潮的人来读。

几年前在看江怡老师《分析哲学》的课程的时候,他讲实证主义(positivism),完全超过了我当时对实证主义的认识。我以为做实证就是搞计量,通过实验和数据获得知识,这样说虽然也没错。但江怡认为实证主义要评价一个知识是否成为知识,科学知识如何可能,他关心知识以怎样的标准被确立。它不是说用经验的方法来对命题加以证明,而是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论证新知识是否有效。用已有的知识,来positive(肯定)那个新的知识。

那么第三代实证主义,也就是维也纳小组的逻辑实证主义主要是以逻辑分析方法来探讨知识问题。主要是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考察。康德为此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但是被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推翻了。康德的主要功绩,是以数学和几何学为例子证明了先天综合命题是可能的,但是逻辑实证主义仍然认为,数学命题并不是综合命题,而是永远为真,且是tautology的分析命题。分析命题永远不能被证明,不在科学的范畴内,但它是知识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强调和启发一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推论。(这就是为啥高考物理要记忆很多二级结论)

认为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其是否可以被经验所证伪,也是不合适的。一个命题不能被确定地否定掉,正如其不能被确定地证实。这里重要的是“确定地”这个标准太强了,我们总是有别的办法argue它事情不是你所想象那样。我们采用弱一点的表述,是否有任何观察与其真假性有关,但不一定完全能决定其真假,这就可以了。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观察,那这个命题就是无意义的。比如“外部世界不实在”,没有任何观察可以为这个事情可能成立添砖加瓦,这个命题就无意义,无所谓真假。

形而上学就是既不表达经验假设,又不表达tautology,不在知识考察的范围内。哲学的目的不是从第一原理推全部知识,这是思辨哲学的问题。哲学的工作是澄清和分析,是逻辑的部门,不考察事实也不考察心理。如果哲学不理睬形而上学,其考虑的经验命题也仅仅是无法证实的东西,逻辑和数学是普遍真理,是先天的东西,是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说出别的话而不惹人发笑,穆勒认为数学可能被经验观察推翻,但我们总是采用另外一种符号体系来自圆其说。这种分析知识之所以是知识,是因为人类理性的计算速度太低了,不能一眼演绎出所有推论。

经验的命题,只具有或然性,观察只可以增加或减少概率,但不能完全证实,在实践中我们以这种或然性来指导。伦理判断在这里被简化为情感表达,这并不是一个命题。同理,无神论、不可知论和有神论的观点也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有神论并没有对世界说什么大不了的,无神论也是。自我,也只是感觉经验的逻辑构造。讨论了他心问题,他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

《语言、真理与逻辑》读后感(三):Alfred Jules Ayer 《语言、真理与逻辑》 内容摘要

按照Ayer自己在二版的补充中所言,本书曾获得过类似教课书的地位。它是对逻辑经验主义极好的入门书籍。借助可证实性原则、事实命题与观念命题的区分等基本观念,Ayer清晰地提供了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简洁框架:逻辑与重言式,经验与意义,道德、美学和神学命题的无意义、伦理学的语言分析转向。或许这整个理论本质上仍然是新瓶旧酒,而这一框架或许今日已经过时或者为更复杂的理解方式替代【如Ernest Nagel曾指出:“虽然可以将科学陈述转换为感觉材料的语言,但是一种自主的纯粹感觉内容的语言实际上并不存在,也没有构造这种语言的希望。《科学的结构》徐向东译本,135-137)”。这同一问题似乎也质疑了整个现象论的基础】。此书却仍不失为逻辑经验主义历史形象的最佳画像。此处提供简略的内容介绍。

在第一版《序言》中,Ayer说该书承续了贝克莱、休谟等(以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经验主义:命题分为两类,即“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命题和关于“事实”的命题。前者涉及逻辑和数学等先天命题,其为必然性,仅仅因为是分析命题或重言式;而后者则涉及可能的经验,标准是可证实性原则。而如果一个命题不能满足可证实性标准,又不是重言式,则是没有字面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

第一章“拒斥形而上学”

“由批评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论题考试讨论:哲学供给我们以关于超越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一种实在的知识。”【Ayer,《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1页,下同】Kant已经指出,作为一个事实问题而非逻辑问题,超验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2】。Ayer则从事实走向逻辑:“不是指责形而上学企图把知性用于不能有效进入的领域,而是指责他的句子不符合于唯一能使得其具有字面意义的那些条件(或标准)。”【3】

检验事实陈述的真伪标准的就是可证实性标准。“一个句子对于任何既定的人都是事实上有意义的,当且仅当他知道如何去证实那个句子所想要表达的那个命题。”【3】这是一种弱的可证实性标准:即经验使其成为或然的(probable)。除了重言式命题外,没有一个命题可能比或然的假设有更大的确定性。

哲学作为知识的真正分支,必须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例子:“实体”一词因为语言的原因导致的形而上学。先天命题的确实性归功于其是重言式这个事实。

第二章 “哲学的功能”

从“第一原理”推演出我们的一切知识是不可能的。“我思故我在”有误;而重言式也推不出宇宙的真理。“哲学的功能完全是批判的。”【19】

归纳问题是假的。知觉问题:“说一个事物存在就等于说这样的感觉是可以得到的…哲学家没有权利轻视关于常识的信念。”【21】

哲学家“必须把自己限于去做我们目前所要描述的那一类澄清和分析的工作。”【22】洛克的《人类悟性论》是分析著作;贝克莱摧毁了洛克的“事物”观念;休谟对因果性的处理常常被误解:他不是否定因果性,而是给因果性下定义。【25】

哲学研究活动本质上是分析。【27】”哲学命题从性质上说,不是事实的命题,而是语言的命题…它们表达定义或定义的形式后承(formal consequence)。”【28】导致对哲学分析的性质误解的是:很多语言命题,从日常的表达形式看,却是事实的命题。

第三章“哲学分析的性质”

哲学关注的不是阐明的定义,而是‘用法的定义’:“表明这个符号有意义地出现于其中的那些句子,如何能够被翻译成等值的句子,这些等值的句子不包括被定义者本身,也不包括它的任何同义语。”【33】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一种用法上下定义的方法。譬如,将“圆的方不能存在”等值于“没有一个物体能够既是圆的又是方的”,这样就不会假定“圆的方”的存在。哲学定义的目的是排除语言引致的混淆。【35】

我们说“e是由b.c.d……构成时,我们所说的只是符号e出现与其中的所有句子,能够翻译成不包括e自身,或者与e同义的任何符号,但包括b.c.d……于其中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e是b.c.d……的逻辑构造(logical construction)。”

“哲学分析就在于这种逻辑活动中,而不在于对任何一群人的语言习惯的任何经验研究中。…我们有根据说哲学家总是关心一种人工语言。”【44】

第四章 “先天(the A priori)”

我们的观点是一种经验主义。需处理一种诘难:经验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说明我们有关必然真理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经验主义遭受困难的地方涉及形式逻辑和数学的真理这个问题上,它们在任何人看来都是必然的和确定的。

为了不接受唯理论,一条路径是主张逻辑和数学真理不是必然的或确定的,这被Mill采纳过【天哪,Mill犯过这种错误?晕死】:他试图表明逻辑和数学命题来自归纳概括。

正确的,也就是另一条路径就是表明,逻辑和数学真理不具有事实内容。“逻辑和数学原则之所以是普遍真实,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能允许它们还能是别的东西。理由是我们不能取消这些原则而不发生自相矛盾,而不违反约束我们语言用法的规则。…换言之,逻辑和数学命题是分析命题或重言式(tautology)命题。”【52】

‘分析命题’的定义由康德提出。但康德在区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时,混淆了逻辑标准和心理学标准。修正康德:分析命题的有效性仅仅取决于符号的定义;综合命题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经验事实。【54】

分析命题虽然没有提供经验状况的报道,却用说明我们使用某些符号的方法来使我们得到启发。分析命题不增加我们的知识。“一个分析命题的校准不依靠这个命题从其它分析命题中推演出来。…它的校准应当只由包含于分析命题中的那些项的定义得出。”【57】拒绝康德对几何和算术的解释。不需要涉及空间,纯粹的逻辑系统。

怎么解释数学和逻辑中的发明和发现呢?缘由在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一个具有无限力量的理智的存在者对逻辑和数学不感兴趣,因为他一眼就能看穿定义中的所有蕴涵。但我们的理智常常只能看穿定义后承的一小部分,必须依靠演算。

第五章 “真理与或然性(truth and probability)”

经验命题的校准问题。

真理论。句法分析表明:“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什么是句子‘p是真的’的分析?”…“因此没有通常设想的那种真理问题。”【66-7】真理论实际上多半讨论的是“什么使一个命题真或假?”这个问题,即问这些命题如何成为有效的。

对ostensive proposition的讨论。否认ostensive proposition的可能性。不能把感觉和命题等同起来。“没有绝对确定的经验命题…经验命题都是在实际感觉经验中可能被肯定或否定的假设。”【72】

经验事实绝不能强迫我们抛弃一个假设,因为假设系统可以调整。调整的合理标准时什么:经济原则?有效性才是标准。没有合理性的绝对标准,我们只能满足于或然性。

第六章 “伦理学和神学的批判”

另一种诘难:怎么解释价值陈述?

“就价值陈述不是科学的陈述而言,它们不是有意义的陈述,而只是既不真又不假的情感表达。”【82】四种类型:伦理学的词的定义的命题才构成伦理哲学;描述道德经验的现象的命题需要归于心理学或社会学;劝告不属于任何科学分支;伦理判断的表达不属于伦理哲学。“论述伦理学的严格哲学著作就不应当作出伦理判断。这种著作应当对伦理学的词作出分析。”【83,伦理学中语言学转向的号角啊】

伦理价值陈述可否翻译为经验事实的陈述?主观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都认为可以的。但Ayer认为不能翻译。“伦理判断的校准,与其说有行为产生快乐趋向所决定的,不若说由于人们的情感性质所决定的。”【85】

拒绝绝对主义。

伦理概念不能分析,它们只是一些伪概念(pseudo-concepts):“一个伦理符号出现在一个命题中,对这个命题的事实内容并不增加什么。”【87】说某一类行为是对或错的,并不是作出事实陈述,也不是作出心灵状态的陈述,而只是表达某些道德情操。【88】

伦理的词的功能纯粹是情绪的,也还由于唤起情感而刺激行动。

伦理哲学只在于说明伦理概念是伪概念,因而是不能分析的。这一结论也适用于美学。“美的”“讨厌的”这样的美学的词语的运用,也不是用来构成事实命题,而只是表达某些情感和唤起某种反应。美学批评的目的是交流情感甚于给予知识。

特别是,道德经验现象不能如康德所希望的那样用来证实超验上帝的存在。要论证上帝的存在时不可能的。如果自然的规则就是上帝存在,但这样的上帝不是超验的;而上帝作为‘超验的存在者(transcendent being)’则是个形而上学的词。上帝和超验真理没有字面意义。

第七章 “自我与共同世界(the self and the common world)”

考察我们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者的存在的知识。

采取现象论的立场(phenomenalist standpoint):不接受把感觉分析为感觉主体、感觉活动和感觉客体这样的实在论分析。“被特殊主体所经验的关系式可以用感觉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用一个实体的自我和这个实体自我的神秘活动来加以分析的。…把感觉内容规定为感觉经验的一部分。由此必然推论到,一个感觉内容的存在总是导致一个感觉经验的存在。”【105】

要避免吧感觉内容看成物质事物。“感觉内容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这种区别仅仅适合用于对象,即由感觉内容所做成的逻辑构造。…而逻辑构造说的是一个句法事实。”【106】心与物的鸿沟不过是个虚构的问题。

感觉内容(sense-content)的主观性问题:如何出现在多个单一自我的感觉过程中?从分析自我开始。“自我只是由构成自我的实际的和可能的感觉过程的那些感觉经验所做成的逻辑构造。任何两个感觉经验只属于同一个自我的感觉过程,其充分必要条件是它们应当包括作为同一个身体的元素的那些有机的感觉内容。”【108】

休谟不知道什么是知觉之间赖以形成单一自我的联系。“我们则已经用身体同一给人格同一下定义,并且又用感觉内容的类似和连续来给身体同一下定义,从而已经解决了休谟的问题。”【111,看不出解决了问题】

否定唯我论。“正如我给物质事物和我自己的自我下定义必须用它们的经验表现一样,我也给其他人下定义,也必须用其他人的经验表现。归根到底是用感觉内容来给他们下定义。”【113】

第八章 “几个突出的哲学争论的解决”

哲学涉及纯粹逻辑的问题。不涉及逻辑的哲学派系之争,必须作为形而上学的问题被拒斥。三大分歧。

唯理论与经验论。

实在论与观念论。

多元论与一元论。

哲学必须发展成为关于科学的逻辑。

江绪林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