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摘抄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摘抄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是一本由余纯顺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Unknown Binding图书,本书定价:20,页数:3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一):离高尚甚远的勇士

此游记中作者不断重复路途艰辛,不想过一成不变的城市生活,向往西藏那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自己如何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作者不断吹嘘自己乃天下第一人,引来所有相遇之途人惊叹和敬佩。但我细读起来却有另一番感觉。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一个大城市人的精明自私与与娇情。他此行功利目的明显,还浮躁,还浅薄,离高尚甚远。如果作者能放慢脚步,而不是走马观花,静下心参与藏民生活与体会他们的内在精神,相信作者心灵会得到真正的洗涤而写出更好的作品。最后,我向这位以逝的勇者给与崇高的敬礼。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二):天不从人愿啊!纪念纪念

遥望远天的下面,总有许多要去的地方,

誓言徒步祖国四方,去实现儿时种下的梦想。

信念支撑意志顽强,面对死亡不畏困厄艰险,

就算有一天倒下,也要指向理想的终点。

征服世界第三极的高原,跨越生命难以存活的天堑,

超越生命,挑战极限,

这是一位壮士不变的诺言。

从无知走向充实,从狭窄走向宽厚,

一颗心充盈天地间,感受生命和宇宙。

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

一腔热血报国未酬,壮士英名响彻九州,

永留世间。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三):于远天之下,烛灯看书。

这本书于21年开读,中间因种种原因暂时放下,今日拿起就再无法放下,读完后,感到这本书之于我的意义,要远大于《走入荒野》。心底也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闻道”的喜悦。 --- 深夜11时,我在烛灯前看书时听见不远处有念经声,遂披衣出门,循声寻去。那声音是从店主老汉的屋子里传出来的。隔窗窥望,只见屋里唯老汉一人盘腿坐在牛粪炉前,他的左手数着佛珠,右手摇着转经筒,双目微闭,口中喃喃。他的那张因高原风霜而布满皱纹的脸在牛粪炉前显得十分虔诚和生动。

我没有惊动他。悄然退去。离开那间屋子后,我在阿里高原清朗的月光下站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的旁边就是那片巨大的“圣湖”,来自湖中的水气掺和着夜空的气息不时扑面而来。想起白天见到的那个不辞辽远奔赴西藏拜佛的尼泊尔人,以及身居桑梓深夜还在作贯彻一生的祈祷的店主老汉,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心灵的苦难。 --- 我在钻进帐篷前又最后瞥了一眼正在隐入暮色中的纳木那尼峰及四周的荒原,不远处的兰嘎措湖。我感觉到我正处在一个巨大而凝重的时空点上。此时此地所面对的那种特有的感惑,绝非人类传统的生息之地所能有。它使我愈加清晰地感悟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而宇宙才是那样辽阔和深邃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而正因为两者间的反差十分明显,人类更应意识到生命得来的不易。

唯其不易,我们更无须在生活中要么就是浮躁,要么就是矫情,我当即告诉自己:走出西藏、走完中国后,要对自己的余生持平静和达观的态度。就像在浪迹关涯途中一样:环境是什么模样,旅行就是什么心境。当你脚踩在地上时,不要忘了头上还有一方更无垠的天空。生命的短暂和能力的有限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就像在我面前如此高不可及的纳木那尼峰在字宙中只不过是个小土堆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十分珍视自己所有有价值的感觉。因为唯有自己真正感觉过的事物才能最终悟识它,而多一次悟识,就等于多添了一盏引领你步入达观人生之佳境的指路明灯。 --- 合上书,竟感觉自己刚从西藏回来一样,感受到了对我身心极大的消耗,非常疲惫。所以必须要吃顿好的,遂决定取消今日的减脂餐,准备径直走入一家羊肉馆。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四):壮士已去廿六载,归来仍是少年心

童年时,第一次认识西藏便是来自这本《壮士中华行》,余纯顺淳朴的文笔以及勇敢中略带俏皮的性格魅力,构成了童年时的我对西藏的一切艰险又美好的想象。

那里,崇山峻岭,险山恶水;

那里,心灵纯粹,野性十足;

那里,让人不得不收起狂傲,小心翼翼,学会虔诚。

进入社会被鞭打和内卷已有几年,在疲惫之时重新拾起这本书,方知余纯顺先生的勇敢和决绝。凭着一腔热血,抛下城市的喧嚣,卸下一身的世俗,连资金都几可见底,就这样孤身挺进西藏。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的路上都在想,与余纯顺先生同个时代生活着的人们,跟我一样作为社畜的人们,有没有想到,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们重复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每天看到同样的风景,同一棵树,同样的人,的时候,每天都在不同的路上,见识不一样的风景,没有爬过重复的山,没有涉水同样的水,每天都在认识新的朋友,每天都在开拓新的视野,他从中国东边走到北边,从北边走到南边,从南边走到西边。而社畜的我们在他罗布泊罹难的那一刻,依旧没能走出自己的方寸之地,走不出那些鸡毛蒜皮。不认识他,没读过他的人会以为他就跟现今的网红们一样,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掩饰自己的肤浅,用重重滤镜下的朋友圈美照博取观众的点赞收藏和一键三连;但读过他文字的人,会知道,他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极具浪漫主义的探险家。

童年的艰难经历没有让他沉沦,被抓捕入狱更没有让他放弃学习向上,婚姻的不幸,家庭的悲剧,让他一度悲痛难以自抑,但他也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大学本科的教育和自身不断努力地学习,为他日后笔下祖国的锦绣河山奠定了基础,更是从眼前的河山和人民的苦难,联想到自身的命运,不断激励他大步向前,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从未选择放弃。

在徒步旅行史上,乃至在任何的探险史上,这会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作品。

我的文笔目前仅限于此,日后若有机会,将继续更新个人推荐及阅读感受。感谢屏幕前的您的阅读。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读后感(五):在路上的异乡人

如果是想找本西藏旅游指南,这本书就算了。这本书虽然是余纯顺记录他徒步走西藏的历程,里面也有风光的描述,但是这绝对不是为观光旅游者写的书。如果你想跟随着旅行家的步伐,从他的文字中,体验到苦难与孤独,并从这种苦难与孤独的体验中获得升华,那么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关于苦旅的书,绝对不是人们早已习惯的,用甜得发腻的文字包装的起来的,打着文化的大旗的苦旅。这是真正的苦旅,一个孤独的男人,完全靠他的双腿,一步一步的走在世界的屋脊上。不仅仅是地理环境的苦,高原气候的苦。更苦的是要和饥饿做战。要和疾病作战。要和鼠疫做战。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经济上的困境。他在路上,有好几次,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不得不立刻给朋友和家人打电报求援。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我想,余纯顺被人们誉为“壮士”,不仅仅是因为他靠着自己的双腿走西藏,而且还在于,他是在那样的一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在要粮没粮,要钱没钱的困境中,靠着希望的力量,带着少年时代就怀有的梦想,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屈服,终于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照他自己说的,“走在有的路段,走了八年,到是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余纯顺是真的勇士,他不仅有着钢铁般的意志,还有着一股悲天悯人的侠骨柔情。在文中,让我深受感动的一节,是余纯顺在面临自己都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下,在行走的路上,碰到四个从家里跑出来,要去西藏朝圣的孩子。尽管自己都吃不饱,但是看到这四个情况更惨,处在危险中的孩子,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境就心安理得的放下不管,而是肩负起了成年人的责任,照管起这四个萍水相逢的孩子,直到这几个孩子找到他们的亲戚为止。对于那些生活在困苦与艰辛的人们,余纯顺总是抱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这种同情和理解来源于他自己也饱经磨难,更来源于他那颗善良而正直的心。这种同情和理解不是浅薄而廉价的塑料花,用来点缀自己的道具,就像是某些城里人带着猎奇的心理去偏远的地区,看到当地人的落后而怀有的同情,这种同情除了让他们自觉道德感优越外,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想,余纯顺能够完成壮举,成功的因素固然有他自身意志的坚强,也在于他真挚的同情和理解为他赢得了朋友,那些香浓的酥油茶温暖了孤独的异乡人,让他有力气,背着行囊,走下下一站。

这是一本深深打动我的书,我想,它一定也能够深深的打动每一个怀有梦想,追逐梦想的人。这本书里,勇士的勇气,决心,爱心,柔情,让受到挫折的人有动力坚持下去,让对这个世界愤怒的人感受到心灵的平静,让那些对现实失去信心的人看到,现实也许很强大,但是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只有束手就擒。我们每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都是个异乡人,怀着爱和勇气,我们也能够像勇士那样说,“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要说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这本书的序是由余秋雨写的,即没有真情,也没有文采,更谈不上真知灼见,完全配不上这本凝重大气,勇士用生命写就的书。让这么一个人写这么一个轻飘飘的序,大概在于他的名气,出于市场的考虑。但是看了这个序的人,也许就会误会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我非常希望,如果这本书能够再版的话,换一个不用太有名,但是一定要认真读了这本书的人做序,写一篇能配得上这本书的序。让勇士的故事能够在世间流传下去,让我们被尘世麻木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