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摘抄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摘抄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是一本由Philip A. Fisher著作,Wiley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4.95,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一):强调所投资企业的成长性

不知道因为我英文退步了还是老fisher的英文写的太绕,读这本书读的相当费劲,大量的超长英文句子,最后还是对照着中译本才读完的。

尽管各种中译本或多或少有翻译的不到位的地方,原谅他们吧,实在是老fisher的英文语法太高,喜欢写长句。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二):请高手指教!!

9.1 Don't overstress diversification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 “In the field of common stocks, a little bit of a great many can never be more than a poor substitute for a few of the outstanding.” 英文不好,费解。 海南版译文: 就普通股来说,多不见得好,但略多一些未尝比持有少数出色股票差。 好象也有点不准确。 请高手指教!!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三):看完更觉得巴菲特有多牛逼

先看的graham写的security analysis才看的这本书, 现在只看完第九章就迫不及待分享自己的看法。

1. Fisher写作真的一般我觉得.. 很多表述真的就是很verbose,或者说很长很长的定语从句,经常就是需要多读几遍,对比起来graham写的书虽然是1930年代的但是通俗易懂很多

2. 15条确实很经典

3. 但是我并不认可when to buy & when to sell的观点,(或者是我理解有问题),就单看internet bubble这一历史来看,如果说就因为认为企业满足15条而在高位买科技股的话,那就意味着要套牢5年以上。如果看费雪儿子写的序,我觉得他的策略如果放在90~10这三十年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收益。 反观巴菲特的做法,“以合理的价格去买伟大的公司”这一个投资理念结合了graham和fisher俩个投资理念,仔细想想愈发觉得牛逼。 换一句话就是,我觉得费雪做不到巴菲特这样能够60,70年都很好的收益表现。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四):典型成长股投资的微观历史

本书大体上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费雪一生中三个时点回顾自己的投资方法(1957/60-50岁、1975-65岁、1980-70岁),文字中有一个勤劳努力的投资者在时代中所感受到的真切的乐观和悲观,1957/60经历了1930年左右大萧条后大约3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也是他自己50岁左右时的人生顶峰,所以他热情洋溢地阐述15个原则。1975年和1980年是美国漫长的大通胀加上企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压制的时期,对应企业的表现和股价都不好,他有很多反思并且把方法论进一步做了精减和沉淀,他并没有改变,只是调整了某些方面的权重。

费雪终其一生在观察、实验、总结的是企业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作为股票投资者如何从这种成长中获得数倍的收益,而不是反复交易、总体为0。他并不认为这种策略是唯一的、也不认为这种策略是优于其他的,而是反复强调这种策略所适用的范围:投资者时间框架是下一代能够获益、不需要靠股利维系生活。

这套方法论识别并持有的主要公司包括:食品机械公司、陶氏化学、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

高成长性企业的特征有三,投资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可合并为一。特征一,生意的表现,能够销售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成本极低、研发高效、财务自律。特征二,人的表现,从有高度特质化的个人企业家过渡到合作良好的管理团队,让员工得到尊重和成长,能够从经营决策的错误中复原。特征三,商业模式内在机制,营销品牌优势、规模效应、跨学科交叉技术,具备其中任何之一并极致化都能有效防止新进入者争食利润池。投资者需要注意的“一”就是如何看待股价,但他在最后阶段的反思也说明自己想得不是很清楚,他在早期比较乐观的时候相信不要等待价格跌下来、而是复盘历史曾有过的类似时机(成长必然犯错提供了单个公司的特定机遇,宏观悲观提供了市场整体性机会),并认为自己对于买入卖出价格的锱铢必较是多次失败的原因,但他仍然不能避免在后期乐观情绪中不计成本的买入。

总体感觉就是敬畏,尽管一个人可以50年去打磨方法论、也还是会地犯已经被自己识别出来且深刻认知的错误,当情况换了一种“皮肤”出现时,还是会错。通过费雪的经历去体悟这种过程能够给人内心带来宽慰。(20230914)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读后感(五):感想

这本书有点年头了,新的东西不太多。Fisher相信成长股,因为价值股的折价,即便有60-70%(已经是非常大了),在几年内实现,其回报也是有限的;而选对成长股,则其增长则可以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他的十五条仍有一定的参考性,在应用时更多关注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多方面进行核实,这在现在也已经是常识了。第二部分第三章中介绍的某些企业,其产品单价较低,在客户总成本中只占很小部分,但是对客户的生产流程非常关键,在客户的考虑中质量和可靠性因素要远重于价格,且客户较为分散,平均订单量较小,有很多专有知识,需要销售团队密切参与客户的流程,这些正是后来马拉松公司介绍的很多生产模拟半导体(Linear Technologies, Analog Devices)、酶(Novozymes)、特种化学品(Croda)、实验室供应商(Mettler-Toledo)、阀门和执行器(Rotork)这些不起眼的产品的公司的情况(《资本回报》2.9)。这些特点让这些公司能获得进入壁垒和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这本书说能比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高2-3个百分点的销售利润率就已经不错了,因为过高的利润将会引来新的资本进入和竞争。作者使用了蜜罐的比喻:“High profit margins may be compared to an open jar of honey owned by the prospering company. The Honey will inevitably attract a swarm of hungry insect bent on devouring it.”(p200)。这都是蕴藏着资本周期的道理啊。在如何保护蜜罐(巴菲特的护城河)上,作者主要提了两种方法:一是垄断,二是比竞争对手运营更有效率。在第二点上,日后已经有了更多和更丰富的认识。

Ken Fisher在Introduction部分对他父亲的回忆颇为感人:当时他父亲已经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或是健忘),他回忆父亲的怪癖、不善与人相处,自己和哥哥与父亲的矛盾,小时候晚上在床上听父亲讲故事、一起在野外躲冰雹、成年后一起登山、父亲竞猜第二天道指的小把戏,以及父亲逐渐老去的痛苦(old age isn't for sissies;there are old men who were great, but no old, great investors),不由让人要想一下投资与人生、与亲情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