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诺桑觉寺》读后感100字

《诺桑觉寺》读后感100字

《诺桑觉寺》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诺桑觉寺》读后感(一):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

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

《诺桑觉寺》读后感(二):嫩嫩的Jane

一直不知道Jane Austen有一本叫Northanger Abbey的书

其实Jane的六本书里,听过的有Sense and Sensibility、Emma

看过的只有Pride and Prejudice,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当时在Jane迷会的小组里面link到一个测试,你最像Jane小说里面的哪一个? 最后做出来是凯瑟琳——Jane在这本书第一页说,“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独白:厄,真打击人]

诺桑觉寺的名字念起来虽然绕口,听起来却很帅气,比Darcy住的Pemberley感觉还要帅气。可是翻完这本书也丝毫没有撼动P&P在我心中的地位。1803年刚刚写完这本书的Jane,还是嫩嫩的吧:)

或者说,心里还有些悲凉

P&P有女生所有的幻想,也有每段感情都需要经历但"无伤大雅"的曲折。最重要的是,Jane在书的最后很慷慨地给了所有人成全(quote自苏妈) Jane和Bingley,Lizzy和Darcy,Lucas和Collins,Lydia和Wickham.

其实诺这本书也有成全,但绝非P&P里面那样让人觉得安安好。那时候的Jane对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还有些愤愤然,讽刺无处不在。越是讽刺,越显内心悲凉。

North-Anger Abbey

如果是我,我会叫它北怒寺

的确,这个世界让人欢喜的事情并不多

《诺桑觉寺》读后感(三):我读《诺桑觉寺》

开头不怎么吸引人,尤其有关伊丽莎白的情节,琐琐碎碎的语言,就像小说中人物谈的话一样,当局者兴奋,旁人却没听出新意来。比如伊丽莎白见了女主后说的:“哦,亲爱的,我很想你,我有好多好多话想对你说,再迟一刻我简直就受不了了!”这种话听久了,才真是让人受不了呢。像我这种较真的人,听了这话,可能当真会老老实实地等着她宣布什么重要的事情呢。结果说的也还是那些可说可不说,甚至让人受不了的话。也许是不太喜伊丽莎白这个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直到后来写女主到诺桑觉寺并对蒂尔尼上将产生猜疑时,被吸引,想到了《简爱》里面的关于罗伯斯切尔的妻子的情节,还以为可以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呢,跟着女主一起脑洞大开,然而猜想在男主的一段话后终止,还没来得及恋恋不舍,转而剧情又发展到女主被赶出诺桑觉寺,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上将会有这样的做法,但总觉得女主肯定不会就这样委委屈屈的回去,果然男主没有辜负她的一番情意,远道而来。

很喜欢这本小说里的轻松的感觉以及富勒顿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与自然而然的温馨。作者也并没有太为难我们的女主,给了她一段不幸的友谊后,又给了她一份真正的友谊和一份甜蜜的幸福。这正是每个人所愿意看到的。

有人会给故事一个荒凉与无奈的结局;有人喜欢浪漫温馨的结局;有人则偏爱一个浅浅淡淡的结局,恍若没有结局,让人既不愿承认,又不愿再去猜。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还是渴念着皆大欢喜的结局,无论它夸张与否,或许它就像大块的大红大紫大绿拼凑在一起一样俗气(当然我不是说这部小说),可是它让我们感受到某种烟火的真实感,像可以抓住一样,真真切切的踏实,那就对了,有时候,我们所求不过如此,不过一点温暖与踏实!

《诺桑觉寺》读后感(四):这是妙趣横生的一本书

一直都很喜欢简.奥斯丁的作品。其实,我看得更多的是电影。我对于书的兴趣是来自于电影的。一幕幕扣人心弦,让我欲罢不能。尤其是听到那些对于奥斯丁文字的盛赞,让我有动力看了书。不过在看这本《诺桑觉寺》之前,我并没有看过电影。不过依然觉得,书写得很好,可以说了妙趣横生。

“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我给逗乐了。奥斯丁总是以一种幽默的口吻叙述着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遇。尤其是在凯瑟琳这个“成不了女主人公”的女主角,她整日哥特式小说的行为模式,和每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17岁女孩都一样,冒险是她的乐趣所在。她对于亨利的爱,几乎就是一见钟情的,对于亨利的家——诺桑觉寺,总是抱着一种探险、好玩的心理,可是对于亨利所说的每一句话,却是言听计从。她天真烂漫的个性,也许就是亨利爱上她的关键所在。

书中并没有很多关于亨利是如何爱上凯瑟琳的细节。可是通过他的言语,让人感受到他是一个诚实、稳重、可靠的男人。说真的,我看了大半本书,也没对他产生很多的好感。但是看到他不顾父亲反对,到富勒顿去见凯瑟琳的时候,又突然喜欢起他来了。或许这是处于我的一点少女情怀吧。

如奥斯丁其他的故事一样,书中总会出现一些浅薄的人,如艾伦太太,又如蒂尔尼上校。艾伦太太除了炫耀她的服饰以外,什么都不晓得,说话也仅仅是简单重复其他人的意见罢了。蒂尔尼上校呢,则是一个十足的势利的人。耳闻凯瑟琳有钱的时候,招待周到,又听到凯瑟琳既无家产有无声望的时候,能瞬间变脸,立马把凯瑟琳逐出门外。

其实,说到势利,蒂尔尼上校还不如索普兄妹呢。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妹妹伊丽莎白。她追求时尚、爱好打扮这一点,我还能理解,但是对于她把婚姻、承诺等同于金钱的多少,这点让心地善良的凯瑟琳恼火了,也让我恼火了。我始终不能明白,她为什么如此伤害一个已经与自己订了婚的人。说真的,凯瑟琳的哥哥也并非一穷二白,结婚以后也能过上小康生活。可是她对金钱的欲望驱使她离弃了深爱自己的人呢,投向蒂尔尼上尉的怀抱。不知道是幸或不幸,蒂尔尼上尉仅仅是和她逢场作戏而已。最后,伊丽莎白没有获得蒂尔尼上尉的心,也挽回不了凯瑟琳哥哥的心。这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说起来,我觉得最浅薄、最势利的人还是约翰.索普。他对凯瑟琳的喜欢是显而易见的。这点无可非议。但是他编造谎言,骗取凯瑟琳与他出游,后来毁坏凯瑟琳的名声这点上,我只能认为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也不愿多花时间再去描述这个讨人厌的家伙。

《诺桑觉寺》读后感(五):絮絮叨叨的奥斯丁 ——《诺桑觉寺》 2016.09.20

先说一点题外话,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好的译本是多么重要,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完美的句式,读起来让人朗朗上口,酣畅淋漓。之前看过奥斯丁的《艾玛》,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火星文,怎么会有这样说话的人呢,何况还是鼎鼎有名的作家,这一定都是译者的错。前些天从孔夫子二手书网上购了一批旧书,老译者,老版本,老样式,可我就是喜欢这感觉,今天读完整本书,更是高兴地手舞足蹈,谢谢翻译家孙致礼老师,是他让我们可以再次原汁原味地领略奥斯丁的魅力。

好了,言归正传。在我个人看来,女作家貌似都有点絮絮叨叨,她们更关注生活中琐事和细节问题,向赛珍珠一样写出大气磅礴《大地》三部曲的人还真不多。简·奥斯丁更是这方面的“专家”。从《诺桑觉寺》、《艾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英国乡村家庭的日常生活,男女间的爱情,多少有点像现在的轻喜剧,一开始误会不断,有情人总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走到一起。偏偏是这样的生活琐事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学者。不禁要问:奥斯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第一,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

在奥斯丁的作品中,作者总是喜欢跳出来和读者说上那么几句,仿佛就是在告诉你,我这是在给你说故事呢,我是在讲述我身边的事情呢,你们可要听好了。比如P27,作者就针对女主角看小说这一话题,大谈特谈自己的看法,“他们(小说家)同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串通一气,对这些作品(小说)进行恶语中伤,从不允许自己作品中的女主角看小说。……我可不赞成这样做。”再比如“诸位一看故事给压缩的只剩这么几页了,就明白我们正在一起向着皆大欢喜的目标迈进。”这种完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不仅不令人反感,反而透漏出奥斯丁轻盈、诙谐的说话语气,仿佛是一位邻居在向你讲述她家亲戚的故事,亲切、随和、而又兴趣盎然。这种朴素的叙述方式是作者自信的表现,也是判断故事好坏的重要标准。看过《成为简·奥斯丁》的人,一定对安妮·海瑟薇扮演的简坐在窗户前手执鹅毛笔写作的印象不能忘怀,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坐在窗边为你娓娓道来,她生活中日常往事。

顺便也要说说像《穆斯林葬礼》或《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中的叙述方式,一个故事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三五奇数章叙述故事的A面,二四六偶数章叙述故事的B面,最终两面合二为一。这种方式很新鲜,第一次读来让人眼前一亮。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把戏。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讲述者在向读者卖弄,掉读者的胃口。

第二,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

看过奥斯丁的生平简介,就知道她的作品简直就是她生活的原版。

作者与作品人物对照表(表格1)

人物 简·奥斯丁 凯瑟琳·莫兰(《诺桑觉寺》) 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 艾玛(《艾玛》) (《劝导》)

出生地 英格兰汉普郡斯蒂文顿村 维尔特郡富勒顿村

父母 父亲:教区的主管牧师

母亲:有背景家庭的女子 父亲:牧师

母亲:贤惠的家庭妇女

兄弟姐妹 8个孩子,6男2女 10个孩子

爱情经历

有人说,奥斯丁的小说大都取材一个“三四户人家的乡村”,讲的多是女大当嫁之类的事情,生活面过于狭窄,题材也过于琐碎。但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有人喜欢铜板琵琶,也有人喜欢落花流水,谁又能说哪一种更优呢,喜欢奥斯丁的人还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电影《奥斯丁书会》中,六人分别选读奥斯丁的六本小说,然后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奥斯丁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能将文学作品的影响牵涉到实际生活中,这是对作品影响力的最高评判标准了吧。毕竟我们每天过的都是生活,每天离不开的也是生活,仅仅束之高阁的作品是孤独的,无力的,更是不值得的。

作家的创作,尤其是其早期的作品多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诺桑觉寺》完成时,奥斯丁只有24岁,如此年轻的女子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故事完整,开端、高潮、结尾完备,人物性格鲜明,语言轻松幽默,细节描写准确到位,对话描写更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点睛之笔。

主要人物表(表格2)

主要人物 性 格

凯瑟琳·莫兰:女主角 天真、真诚、心地善良

亨利·蒂尔尼:男主角 优雅、绅士、俊朗、随和

伊莎贝拉·索普:凯瑟琳的“朋友” 虚荣、善变、心口不一

约翰·索普:伊莎贝拉的哥哥,追求过凯瑟琳 信口开河、自私、恶毒、狂妄、虚荣(这是作品中我最厌烦的一个人)

埃丽诺·蒂尔尼:亨利的妹妹 面冷心热,善良、稍显懦弱,善解人意

蒂尔尼将军 愚蠢、势利,徒有一副好外表

艾伦夫妇:凯瑟琳的邻居 人缘好,热情,先生:通晓事理,太太:热爱打扮

疑惑1:蒂尔尼将军为什么会如此轻信约翰·索普对凯瑟琳的评价?

既然已经是将军的身份,为什么在明辨是非黑白的时候,还会如此的轻率简单,难道没有自己的判断力,若想获得关于凯瑟琳的实际信息,为什么不通过其他的途径,非得从一个人(约翰·索普)那里获取,而且此人前后的说法差距如此之大,将军就不会想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疑惑2:英国的财产继承权是如何的呢?

这要查查详细的资料,再来论述。

疑惑3:埃丽诺·蒂尔尼是如何与后来的丈夫认识的呢?作者至少应该表一表吧。

第三,爱慕已久的英国情结。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想去的国外城市是哪里,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伦敦。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英国的印象特别的好,说它老派也好,说它保守也好,总是觉得这里才是整个欧洲文学欧洲文化的中心,这里能够代表我所向往的整个世界文化的中心。我的这种感觉也许和《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喜欢《唐顿庄园》中整个英国贵族的风范,不只是富丽堂皇的起居生活,还有他们优雅风趣为人处世风格。比如,老管家卡森嫌男仆磨磨蹭蹭没有将餐盘收拾好,说了一句,“**先生,难道你要让老爷和小姐们下来自己端上去吗?”再比如,夫人错误的将在她房间试衣服的休斯太太当成了不守规矩的人,等她了解了实情,会亲自下到仆人的房间,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休斯太太,并且情深意切的道歉,真是让人感动。即便是在争吵的时候,他们也会尽量的克制自己,很少看见他们像我身边的那些人一样声嘶力竭,大发雷霆。我喜欢这种隐忍的感觉。貌似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更佳,又扯远了。

英国的作家还有谁?

狄更斯,毛姆,柯南·道尔——我的最爱,我的征程又要开始了,本来说好的,2016是我的日本年,先预留着吧,期待2017,我的英国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