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1000字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1000字

《建筑空间论》是一本由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一):推荐相当不错,翻译给力。

建筑类的书籍,往往翻译质量很让人头疼。

本书的翻译真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立在对建筑史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来再阅读。书中的却为真不是泛读能体会到的。

读书的主旨,不是看看讲了什么中心思想。我想应该是一路看下来的种种感触。各种旁白,各种举例,十分有趣。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二):历史是客观的,建筑史也不例外

建筑评论家各执己见,试图去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历史的建筑,而建筑和很多艺术一样都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的,用这种方法去评论建筑,虽然能提取出能为当下建筑所利用的有利信息,却也忽略了特定历史背景的客观性,而评论不应该摆脱特定的历史背景而断章取义滴用当代的评论标准去审视,很多看似不好的做法或许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解决过不少特定的问题,存在就有它的价值。我认为这个标题应改作——当代视角下的建筑空间评判。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三):历代空间

以空间为主角,讲述了历代空间的形式

揭示了一些演变的规律

刚开始时顿觉眼前一亮

大开眼界 爱不释手

由于一直都是针对西方人所习惯的单一空间进行叙述

读来并没有太大的共鸣

但是

使我的视线从纷繁的建筑史实中抽离出来

去着眼于当中的一点

摒弃更多的诸如社会 文化 历史 习俗 地理等因素的干扰

就空间论空间

虽然可能有时候过于牵强

但似乎也不失为一种简化问题的有效方式

作者一开始就强调应该在同一标准

同一范畴中品评各种建筑

但是抛开这一切

如何将他们划归到同一范畴?

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价?

似乎他的回答是空间

但是抛开一切

我个人觉得未免有些片面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四):极具洞察力

赛维是一个建筑历史学家,建筑知识非常渊博。

此书如作者自己所言,不是常规的建筑史著作。不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而选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写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赛维却能够触及建筑本质而具有洞察力。

在第一章便区分建筑与其他艺术类型的本质区别--空间。比较深入浅出了论述了人是空间的组成部分亦是它的量度以区别与绘画雕塑的语言。对空间的阐释基本比较准确,唯觉若能以场所的内涵再丰富其定义,会更深层次地揭露空间。

第二部分的品评历代空间案例选择相当经典,应该说是书籍的精华所在。阐述了欧洲的不同建筑时期空间的特征,与一般的建筑史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技术等等截然不同,触及建筑的本质部分,相当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对建筑的解析,从不同角度对建筑作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需求,政治等等对建筑的影响稍作描述。它的多元拓展了对建筑的理解,可是不够系统,很多处经验上感觉正确时就收住了,没有再深究,沦为流水。

总的来说,推荐

《建筑空间论》读后感(五):【泛读】建筑评论指导手册

一般写书籍简介的人貌似都没怎么读所要评论的书,本书就是这样,“作者抨击了用绘画和雕塑来评价建筑的现象,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该用时间-空间的观念去观察全部的建筑历史。”首先,赛维大神并非抨击了绘画和雕塑的评价方法,读过全书就知道,赛维只是不同意照搬评价,他反而在后文的建筑的解释中应用了艺术史评论的方法和框架。其次,的确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全文也是按照这个中心来行文的,不过赛维强调的观察建筑历史的方法并不是时间-空间的,而是根据空间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论框架。而这个框架并非是侧重时间-空间的。

所以,本书得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以空间为主角,但是兼顾其他的建筑评价框架。这是从作者意图出发而理解的。实际上,从内容上理解,本书将了历代的空间形式以及梳理了艺术史中,建筑的评论框架,并尝试用这种框架来分析建筑的主角——空间。

显然赛维不关心建造,不关心材料,不关心任何具有时代意义的要素(空间的确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不是唯一的话题),醉心与推崇空间,表现空间和评价空间,使自己更像是一位增加了空间观念的艺术史学者,和自己(我)理解的建筑相距甚远。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平面立面的认识,平面和立面,作为后期进行深入的施工图的前期工具,意义显然不仅仅是表现空间,另外对剖面不做任何提及也让人心头不爽。

文中的编排显示出了清晰的结构,另外翻译不差,使我这样暂无能力阅读英文原版的三四流建筑学院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书得主要内容和细节的信息。图的这种编排则相当不便。

而历代空间的评价则为建筑历史学习中,提供了另外一套认识体系,对建筑的解释也建立了其他要素与建筑的联系,很好很强大,赛维很牛掰。

泛读架构:

第一章 建筑-陌生的事物

作者跟一般的建筑历史著作和建筑评论一样,抨击了外行,主要是艺术史作者对建筑评论的无知和非专业(实际上后文发现赛维又借用了艺术史的评论方法)。而当前的建筑历史和建筑评论又普遍的缺乏一种具有当代特质的评论方法而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一点,赛维认为是因为丢掉了建筑的本质特点。而这一点就是空间。

第二章 建筑的主角-空间

赛维认为建筑艺术的关键在于围合而成的那部分空的部分,而这种空的部分需要直接的体验才能领会。增加了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给建筑的体验增加了另一个方向,但这种时间-空间的评价方法却不能评价建筑,因为缺乏“在场”特性。而这种空间除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外还包括城市空间,建筑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空间,但不意味着摒弃其他的要素,这是作者特意澄清的。

第三章 空间表现方法

赛维大神从平面图,立面图,照片等方面来说明传统表现方法不能表现建筑的空间,虽然我不这么认为。为此,他提出了一种表现空间的方法:在图底化平面的基础上,抽出空间的那一部分图,来集中得表现空间的边界形态和体积形态,或者抽出边界围合出的外部,来表现建筑的外部空间。立面,塞维认为应该增加阴影啊什么的,但仍然不能表达空间,而模型虽然能够表达一定的空间,但是没有与人参照的尺度关系,最后赛维推崇电影的方法,通过电影能够再现体验的过程。

第四章 历代空间形式

对应于后文提到的解释,赛维提到了影响建筑以及艺术的要素:社会,理性的前提(时代的思潮),技术,和形式和审美的理想。而对于建筑的评价,框架为:城市环境,建筑分析(主要是空间),体积分析,装饰细部分析,和尺度分析。

古希腊

优点在于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但是忽视内部空间,更像是雕塑,神庙的内部就是一种近似于雕塑的封闭空间。这个希腊气候温和,不需要在室内进行活动,依靠外部空间就能进行仪式活动有关。而后来的希腊复兴也是借用希腊的纪念性作装饰细部,表达造型处理和体积的处理。

古罗马

由古罗马帝国特性产生的静态空间是古罗马建筑空间的特点。由于在空间中增加了其他要素,比如柱廊,使空间产生围合,其他的造型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效果。静态表达在规律性和对称性,相邻空间都相对独立。

基督教为人设计的方向性

由于仪式的需求,和营造神圣感得需要,古罗马的双轴式的静态空间取消了一轴,保留一轴,形成人流的方向性,和长向布置的节奏感。而集中式则通过变化内部的分隔来加强向心的方向性,形成向心的动势。在古罗马静态的基础上,增加方向性,从而从静态过渡到动态。

拜占庭时期

在基督教的基础上,长向空间加剧长向的趋势,使空间节奏急促,产生紧迫的效果,而集中式则不同于早期基督教而产生离心的扩散感,使空间向外推进。

蛮族时期

打断方向性,复杂化空间,牺牲统一性。

罗马风时期

通过表现结构来使建筑物所有部件都联接为整体以及有韵律的间距,此外,增加了第三维的空间要素,提高了空间的体积感,内部空间的复杂感更强。

哥特时期

在形成了第三个维度的空间之后,加强了垂直和纵身向的对立,意大利,英国,法国相比,越往北,这种对比越强烈。此外,英国的哥特还显示出一种扩展性,每座建筑都存在相互联接的可能性。

早期文艺复兴

主要是寻求秩序,规律和章法,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由观者在建筑中漫游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来认识整个建筑,合理和人性是内在的特性,建筑的规律性是有人来认识的,因为空间经历了一个修复的过程,各个空间变得统一,用轴线来控制。

16世纪造型和体积的主题

从前代的早期文艺复兴发展而来,侧重于发展建筑空间和外部体量的体积感,雕塑感。对集中式的追求进一步加强。

巴洛克

集中式所带来的静态感在巴洛克时期被打破,打破了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追求动态,非对称,变化,和迷幻的光影效果。而这种动态并非是通过空间的方向性产生的,而是通过更为表面化的空间表达来实现的。使视线沿一个表面转移。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因而使空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

19世纪的城市空间

控制都市化

我们时代

开放的平面,实现了空间的连续和使用过程中的便利和设计的自由。增加了建筑体验的动势,空间的规律性,和建筑的个性。而不同于密斯和柯布的自由开放平面,莱特的平面是从中心向各个空间扩展的。是和人在其中的生活相对应的。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第五章 建筑解释

政治影响建筑,哲学宗教影响建筑,科学影响建筑,社会经济影响建筑,唯物论影响建筑,技术影响建筑,生理心理要素(移情)影响建筑。这其实在相对宏观的角度上论述了建筑的影响因素,因为局限到建筑师实际操作的角度,这些因素大部分都是无效的和无意识的。随之赛维大神建立了建筑评价前提之外的评价框架:统一性,对称,均衡,重点或强调,对比,比例,尺度,性格,真实性,贴切,文雅,样式。虽然有些要素赛维做了近乎相反的叙述表达。而空间的评价,赛维在列举了种种的不利和前例缺乏之后,依然沿用了前面建立的评价前提和评价框架来尝试解释建筑的主角,空间。

第六章 展望

赛维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用于当代的建筑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空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