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是一本由石俊志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5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读后感(一):从货币的发展史解读金融发展脉络

人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践过程中发明了货币,用作商品生产的价值计量和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称量货币诞生的条件,是在人类群居一定地域范围内完成了称量标准的统一。 金属称量货币的长期发展,产生出金属数量货币——钱币。钱币是货币家族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员,在世界货币史中表现为核心货币。 石俊志博士所著的这本《世界货币史:古代卷》,一本历史角度的经济学书籍,作者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跨越几千年的货币史,描绘了货币从起源到成熟的历史,解读了货币的演变规律,展现了人类历史画卷中的金融发展脉络。

最初的钱币是百姓自发制造的,目的是免去称量的烦琐,方便商品交换。此后,古代国家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垄断了钱币的铸造,从而使钱币的名义价值与金属币材价值发生了脱离,出现了金属货币信用化。 金属货币信用化是指钱币从依靠本身币材金属价值向依靠发行者信用价值发挥货币职能的转化过程。在钱币的名义价值中,币材金属价值占比的持续下降和发行者信用价值占比的持续上升,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各个国家垄断钱币的铸造,并且专门的货币法律逐步建立,金属货币信用化逐渐实现。

本书讲述了世界各文明古国在历史实践中所遵循的规律,大体相同却又各具特色,向读者们讲述了货币发展、演化中的普遍规律。 纵观世界各文明古国货币起源的过程,其称量货币从布帛、麦谷、金属三种,逐步集中为金属一种。金属称量货币的单位,经历长期的演化,在产生出金属数量货币之后,成为金属数量货币的名称和重量标准,并继续影响着后世货币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中国的称量货币主要是布帛、粮谷和金属。青铜称量货币的长期发展,产生出形状为农业生产工具“钱”的青铜数量货币——空首布。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私有财产得以发展和壮大,商品交换便逐步形成宏大的规模。商品交换的发展,自发地产生出作为一般等价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主要有布帛、粮食、金银铜用品、珠玉龟贝饰物等。 在此时期,各种称量单位及标准,在不同部落之间存在着差异。当这些称量单位及其标准被国家法定统一时,便产生了称量货币。

书中作者讲述了钱币了发展史,并且详细科普了各类钱币,流通的朝代、流通的方式、钱币的形状与规格都一一细细道来,并附有图片,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各个时期的各种钱币。 读完本书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秦始皇真的伟大,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的功绩真的造福千秋万代!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读后感(二):有意思!先秦时期的货币竟然是“布”

众所周知,货币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实物货币阶段: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使用有价值的物品如贝壳、石头、兽骨等作为交换媒介。

金属货币阶段:随着商业的发展,实物越来越不方便,于是,金属逐渐成为了更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纸币阶段:后来,因纸币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携带方便,因此很快成为了主流的货币形式。

电子货币阶段: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兴起。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但是,这四个阶段具体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特别是远古时期,大家是如何从以物易物进入到使用统一的货币的?想必大多数人可能就答不上来了。

给您推荐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世界货币史:古代卷》,这是由历史学者、经济学博士石俊志所著的书籍,他通过四个方面来为我们讲述世界各文明古国的货币发展演变史,这四部分分别为:称量货币时代、钱币的诞生、金属货币信用化、货币法制的建立。

所有国家都一样,都是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纸币及电子货币。

那么,什么是称量货币呢?即一些获得国家法定认可的特殊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可以充当等价物,这种东西需要通过称重去体现它的价值。

比如在先秦时期,民间商品交换主要使用布帛,布帛便是一种“称量货币”。但是,这布帛称起来比较麻烦,携带也不是太方便,于是,便出现了“数量货币”,类似于铜板,不需要称重,只需要数个数即可。

世界上最早的“数量货币”是出现于中国西周晚期晋国的青铜布币“空首币”,这时是公元前9世纪,不过,大多数学者却仍然以诞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小亚细亚半岛吕底亚王国的琥珀合金币为最早的“数量货币”。

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这“空首币”竟然是民间制造出来的,不过,这就是历史,有许多东西并不是人想出来的,而是社会的变化推动着人类行为不断发生改变,以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来适应生活。

南方的楚人占尽天时地利,他们不需要花力气去“造钱”,而是直接把海贝作为原始的数量货币进行交换,因为这些海贝品种比较特殊,也非常好看,故而也受到了中原人士的欢迎,成为当时比较热门的“货币”。

当然,在商品交易初期,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货币”也是形得通的,但当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要进行贸易往来的时候,这钱太复杂了,就会相当麻烦,如今天一样,出国前得先兑换一定的外汇。

这本书不仅让人增长知识,还特别有意思,作者学识渊博,笔触轻松,他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历史实例来阐述货币的演变过程,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同时也适合对货币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世界货币史:古代卷》读后感(三):古代的农具居然是用“钱”做的

王尔德曾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 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笑出声,笑叹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金钱没有办法衡量的,不会因为钱有什么改变。 但是年龄越长,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没一样是离得开它的,甚至有人因此误入歧途,剑走偏锋。 而这个被戏称为“万恶之源”的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是人为操控的陷井,还是时代发展遗留的宝物? 在这本《世界钱币史·古代卷》中,则以几千年之前世界上的各大古国为例,讲述了钱币的由来、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对于钱币的诞生,国家和人民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过,我会在历史书里,上了一节历史悠久的经济课。 钱币的诞生 学过初中历史都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最初是依靠打猎为生,工具的落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肉身的弱小,让老祖宗们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 而部落的生活区域不同,也造成了一些生活必须物品的短缺,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也成为了部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方式。 但是,物品的价值并不是一直一成不变,随着这件商品产生时所付出的劳动力不同,它的价值也会产生变化。 于是一些广泛被使用,具有价值的特殊商品,被挑选出来,作为货币交易使用。 称量货币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新的货币交易方式。 比如说:秦汉时期的黄金、明清时期的白银、两河流域乌尔王朝的大麦等等,主要是依靠货币本身的价值,进行称量交易。 所以,电视剧里那些碎银子真的是碎的,也不能往桌上一扔就走,称重不够,可能还会被冤枉吃霸王餐哦! 货币的发展历程 要知道,货币与货币之间的价值并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区别于称重货币的数量货币逐渐展露了头角。 这是由国家肯定,具有货币交易价值,并且统一发行的钱币。 从货币发展过程来看,最初的特价物的特殊商品转变成➡️称量货币➡️原始数量货币,最后转化成➡️数量货币,被国家认可,自此完成了它的任务。 而在古代四分五裂的疆土中,不同的诸侯国因为地域不同,文化倾向不同,数量货币因此有了不同的形态。 比如说中原农耕文化的晋国,用的是青铜制农具“钱”转换成的“空首布”、游牧文化的生活用具“削”转化的“鲜虞刀”、楚国的时尚饰品“铜贝”转化的“鬼脸钱”、秦国的“玉璧”转化的“圜钱”等等。 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受着货币不统一的苦楚,直到公元前2378年,乌鲁卡机实施改革,将白银货币的单位改为“舍客勒”,最终在大约300年后,舍客勒才成为两河流域统一的称量标准。 无规矩不成方圆 前面也说了,因为不同诸侯国的文化不同,经济发展不同,造成了数量货币有了些许的差异,同时也对贫富差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当我们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仅规定了文字的一致性,对于全国的货币也下了要求,停止使用珠玉、龟贝、银锡作为货币的职能。 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铸行圜钱,法定重量半两,后世称为“秦半两”,统一之后,秦半两也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钱币,这一举措也为后续秦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做出了伟大贡献。 此外,出土的秦律条文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秦律竹简《金布律》中第一条就规定:百姓在使用钱币交易时,钱币质量好坏,要一起通用,不准对好坏钱币进行选择。 这就像现在的网络支付,虽然随着网络时代进入我们生活之中,大多数人开始接受数字资产的存在,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拒收,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无法使用网络支付的情况下,现金的存在不可或缺,与数字资产是处在同等位置的。 不论是历史,还是未来,钱的存在一直贯穿我们的生活,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付出劳动,获得回报价值的体现呢。 与其将它当做万恶之源,不如想着如何让它为自己所用,正确的理财,才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