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精选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精选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是一本由[意大利] 瓦莱里奥·马西莫·曼弗雷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50元,页数:336;377;4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一):很有力量的小说

不知道这小说跟真实历史相差多远。作者笔下,亚历山大并不是一般印象中老谋深算、处心积虑的帝王,相反的,很有童心,原生态。带几万士兵就横扫亚洲大陆,更多的不是征服,是好奇。是童年读书时对另一边的向往,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是什么?有没有尽头?要在今天,亚历山大可能就是个满世界走的背包客了。

看的是英文版,难懂的词不算多,算得上easy reading,甚至哈里波特可能更easy一些。在一段比较灰暗的日子基本读完,每读一页都能感受到希望和力量。最后剩了半本没有读完,实在不忍心看一个巨人从巅峰走向坟墓。

anyway,great book!有空要找来中文版再翻一遍。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二):简单写几笔

三本书,不算厚,花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不过应该是在重温一下家中几本亚历山大传记书再加上两张亚历山大碟之后,重新再看一遍.

作者文笔很流畅,完全传统的历史小说写法,令人喜欢,细节够多.联想起三联上登载帕慕克,提到这个作家喜欢艾柯的"历史悬疑",意识到要写历史小说,重要的是小细节(这让我对那本《我的名字叫红》充满好感——不过还是决定不跟风,等到更降些价格再买)。

而曼弗雷迪也做到了这点,所以就很吸引人。

说是三部曲,但是三本书没有明显的独立,倒是一本书的上中下更合适一点,否则,单看一本就是压根没完的感觉。

美中不足在于最后结果写得过于草率,亚历山大开始走下坡路的部分一带而过,如果能像写他的出生童年那样写他的死,这本书也就功德圆满了。

(童年的故事看上去有点像麦卡洛写阿喀琉斯的童年)

搞笑的是作者还要对女同胞道歉,因为他描写男女感情太少,怕女同胞失望。我倒是一点都不失望,如果他把亚历山大身边的女人写得太多才是大失败。

(其实写得也不少了,不过没让她们成为关键人物正是我最满意的地方,那种充满了现代意识的女性出现在历史小说中是最可怕的事情。以前和小蛇也说,电影《亚历山大》絮叨乏味的毛病其实都不算什么,把各个女人重彩渲染才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地方。)

其实他还不忘了加点情色描写,不过在描写男男关系上,倒真是CJ得君子。

细节上的东西,等重温后再说吧。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三):不太喜欢

目前只看了第一册。

这本里的亚历山大跟变态发育似的:前期完美得无聊乏味,很像一款古代儒家推崇的圣人,完好无瑕,木偶泥胎,随后忽然变得强硬粗鲁起来,又再摇身一变成为坚定沉勇的统帅,标枪直插敌人的心脏和亚细亚。 就非常割裂。 个人最喜欢最末几个章节里的他。 拿这个他和《天堂之火》《与狮共舞》里的他对比的话—— 天堂之火的亚同样完美,甚至到近乎天神的地步,所以他也暗自带上神的骄傲和自负,他知道自己和历史的关系是英雄造时势,他永远俯瞰所有人。 天堂之火的亚可以得到神的称谓。 与狮共舞里的亚则是完完全全的人,从敏感多思的男孩,长成足够与赫拉克勒斯并肩的狮子,他没有宙斯或阿蒙的偏爱,一步一步往上走时,依靠的从来都是自己(还有赫菲x)。 这个亚就介乎神性和人性之间了,他不笃信自己必将永垂不朽,也没有脆弱柔软的感情,只管一味去追求荣誉,为了将来得以流唱他的传说。某种层面来讲,确实挺像阿喀琉斯的(这个他也动辄将自己捏成阿喀)。 又:本书中腓力一家子的相处特别现代化——个人感觉有些出戏——腓力和奥林匹亚丝像对七年之痒的夫妻,亚历山大是被事业狂父亲忽视而离家出走的青春期儿子,克丽奥佩脱拉则是所有人宠爱的小妹妹。 发生的一切都有种“中产家庭的烦恼”的既视感。 亚历山大和他爹关系好得我大吃一惊,“啊?那你在他婚礼上怎么会这么毫无顾忌又粗鲁地骂他?” 又又:本书中的赫菲几乎是个隐形人,和亚历山大最有宿命感的是摩罗西亚的亚历山大一世,他们相约分别去往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一个成为东方的国王,一个成为西方的国王,很难不想到一些“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对不起)。无论如何,观望一下两个亚历山大在第二部里的故事。 又又又:我说罗马和埃涅阿斯怎么存在感这么强呢!原来作者是意大利人啊!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四):柔化的亚历山大

执着聪明的少年驯服了布塞法拉斯,有亚里士多德做老师,有一群得力干将相伴左右,一个空前绝后的帝王。十几岁,是在父母跟前撒娇的年纪,他已参加了征服希腊的战役;18岁未及弱冠便已登上王位,承载起一个王国的梦想和未来;二十岁,我们还迷茫的时候,他已率军东征,开始一段不朽的传奇;灭波斯,入印度,刚及不惑的他却已拥有一个地跨三洲的帝国。

一个年轻人达到怎样的高度,他便是一个坐标。

伟岸、亲民、狡猾、身先士卒、人格魅力和野心、还有令人吃惊的孩子气,一个天使与恶魔的混合体,人类史上的传奇。

亚历山大是世界历史上个人最喜欢的人物,因为他的传奇成就,也因为他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而具有的复杂。

大概由于是小说的缘故,这个三部曲读来很轻松,没有艰涩的感觉,不过总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通篇的历史感并不是很浓厚,感觉上有的情节描写的很飘,不过很多小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

整本书的情节安排上有些头重脚轻,亚历山大东征结束后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应该是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一段时间,本应浓墨重彩的章节却非常简单的几笔带过,可惜了。其实按照前面的行文,至少也要再多上大半本的篇幅才结束,满满的期待在短小精悍的寥寥几页结尾之前落了空,不免有些失望。

也许由于相关的揣测猜想实在太多,作者对于最后一段的情节难以取舍,所以采取了模糊化的手法。(似乎他也有在后记里提到)

作为主角的亚历山大性格当中柔性的一面刻画较多,根据书中的情节在脑海里勾画出来的是一个漂亮的孩子,但却少了那么一点霸气,王者的一面不是很凸显。

题外话:目前为止关于亚历山大的作品,觉得最为经典的一本大概就是《亚历山大东征》(大略是这个名字,具体还需再确定),不过并不是小说而是科研考古性质的

至于电影,除了背景音乐之外,其他的就不做评论了……

《亚历山大三部曲(共三册)》读后感(五):值得一看的历史小说

书名:亚历山大:梦之子/ Alexandros:Il figlio del sogno、亚历山大:阿蒙的沙漠/Alexandros:Le Sabbie di Amon、亚历山大:世界的边界/Alexzandros:Il confine del mondo

作者:V.M.曼弗雷迪/V.M.Manfredi

译者:魏怡(《梦之子》/《阿蒙的沙漠》)、杜颖 潘源文 翟恒(《世界的边界》)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6.08

评分:原作 8/10,译文7/10

我很喜欢意大利历史小说家曼弗雷迪的上一部介绍到中国的作品《末日军团》,所以看到《亚历山大》三部曲出版后,也几乎没怎么考虑就买下来了。曼弗雷迪的历史小说相对来说比较有现代质感,这个三部曲也不例外。

公正的说,《亚历山大》三部曲并没有达到我的期望。首先是因为题材。对于亚历山大,我们能够得到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因而留给作家发挥的空间比较小。这一点,曼弗雷迪在《作者的话》里也承认了,他说,“我对这位马其顿征服者还是以忠实于事实的方式刻画的,即使是在他最艰难的时候,或是在他的经历中不那么光彩的时候也没有违背事实。只有一些个别的片段,明显可以看出原始资料里的错误,这些片断就被以某种方式修复成在当时的环境下应当成为的样子,更真实的样子。”(《世界的边界》p416)因而,只要对历史上的亚历山大稍有了解,故事的大致走向就有数了。遗憾的说,这样一来就剥夺了相当一部分的阅读快感。不过这个问题是题材造就的,曼弗雷迪在以他的方式讲述亚历山大的时候已经尽了力,这点我们就会在后面看到。

其次,我是拿曼弗雷迪上一本引入中国的历史小说《末日军团》作参照物的。《末日军团》截取的是西罗马帝国覆灭直到亚瑟王的出现这么一段历史(我想还是可以称为历史的,尽管里面出现了亚瑟王)。末代皇帝奥古斯都在到达不列颠之后竟然成为了后世传诵的亚瑟王之父蟠龙王,而他的老师则干脆成了默林。这个情节设计当时看得我目瞪口呆。而在《亚历山大》三部曲里,如此绝妙的设计是看不到,尽管还是不缺少精妙的细节。另外,在《末日军团》中,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到亚瑟王的诞生,这是一个从黑夜走向黎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列颠远征军(其实也就七八个人)中的每个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即使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但仍然保持着信念和希望。这一过程虽然极其阳刚,却又非常打动人。而在《亚历山大》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亚历山大在征服了印度班师回国的途中神秘逝世。这一结局留给我们的壮志未酬的抑郁感。即使亚历山大有阿喀琉斯作榜样,他的逝世仍然令人唏嘘不已。在这两种情绪之间,我还是比较欣赏《末日军团》在绝望之地表现出来的乐观。

不过《亚历山大》三部曲依然是一套非常出色的历史小说。首先是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刻画。至少我认为他很接近于我所理解的亚历山大:真人版的阿喀琉斯+伟大的君主。在梦想的激励下,他带着他的伙伴们和士兵们征服了大半个世界,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散步到所有走过的地方。但他又不完全照搬亚里士多德的民主,而是入乡随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所征服地区的稳定。虽然这一政策不被众伙伴理解,但他的确表现得是个高明的政治家而不是阿喀琉斯式的将领。然后,他是个真挚的朋友,他和他的伙伴们尤其是和赫菲斯提奥的友谊令人感动。当然,他也应该是个不错的情人,气质和地位都给他加了不少分数。

亚历山大有的时候的举止是非常出人意料的。著名的戈迪亚斯结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怎么把这个怪结解开时,他却拿剑把结劈成两半,这真是最简单然而却又是最有效的办法。拿我们现在的话说,亚历山大这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别人可能怎么学也学不到他的发散式思维。还有个例子。他少年的时候,父亲送了他一个绝世美女迷恋了一阵后有点厌倦了,估计也怕自己真的馅进去。某天某画家应邀来为美女作画时,对美女一见钟情,结果亚历山大和他做一个交易:画家拿美女,亚历山大拿画。这个例子让人不太愉快,但其中的做法却很亚历山大式。在自己的理想面前,亚历山大会拔掉一切障碍,这个美女自然不在话下。后来,他征服了波斯,在波斯王城,他的将士们完全被这里的奢华迷住了,于是他干脆在王宫里举办了大狂欢,在狂欢中把王宫付之一炬,然后继续上路。焚烧波斯王宫肯定给亚历山大召来骂名,但谁也没法否认,这个法子治将士们的“堕落”是再有效也没有了。王城和美女,都是实现他的理想的不利因素,他试过之后就会用这种或那种极端的电子将它们完全消除。所以,后来针对亚历山大的两次暗杀,亚历山大对可能涉案的人员包括亲密战友菲洛塔及其父亲的处理,也就顺利成章了。有意思的是,这里提到的几个情节,似乎都是曼弗雷迪的合理想象。因此,曼弗雷迪在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确实很有才华,把这些情节处理圆滑并不容易。

其次是曼弗雷迪对亚历山大的友情和爱情的刻画。众所周知的亚历山大和赫菲斯提奥的友谊是这套书里分量最重的感情戏。正如他们曾经在士兵们面前所做的那样,曼弗雷迪也把亚历山大等同于阿喀琉斯,把赫菲斯提奥等同于帕特罗克洛斯。于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再有双性恋给人带来的不适感,而更多的是高尚和纯洁。赫菲斯提奥是亚历山大所有朋友中唯一一个自始自终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的人,他们的友情从他俩在六七岁时第一次见面互相交换刚换下来的牙齿开始。这里有一个很感人的细节。赫菲斯提奥给了亚历山大一颗他换下来的牙齿做见面礼,亚历山大身边没有现成的,于是忍痛把一颗已经开始松动的牙齿拔下来回赠赫菲斯提奥。不知历史上的他俩是否有这个小插曲。若是曼弗雷迪的创造,那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有可能成为经典。另外,赫菲斯提奥身上也没有任何阴柔气息,和亚历山大、托勒密一样,他也是个伟大的将领,因而,这个人物实在是塑造的非常怡人。

亚历山大的爱情,在这里主要是两段。第一段是和罗得岛的门农的波斯妻子巴尔西内斯的,这段是曼弗雷迪的原创。第二段和著名的罗克珊娜王后,这一段几乎是所有史书里公认的。曼弗雷迪的表述是,亚历山大直到见到罗克珊娜,才发觉自己以前根本就没爱过。于是他俩毫无悬念的开始了双宿双飞的生活,直到亚历山大去世。罗克珊娜因为爱情而极度的勇敢和坚强,她对亚历山大纳妃的嫉妒,由于曼弗雷迪的分寸把握的很好,反而增添了她的美丽。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妙人儿,直到全套书的最后一百多页才出场,等得我非常辛苦。在她之前,亚历山大的女主角是门农的寡妇巴尔西内斯。但两段感情连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亚历山大对巴尔西内斯的感情算不上爱情?从书中对他俩之间相处的段落来看,当然是,可后面罗克珊娜一出现,突然来了个否定,让人措手不及。这个问题,我宁愿认为是曼弗雷迪在选用形容词的时候不够恰当。

另外还有几对值得关注的关系。亚历山大和一生的敌手门农,门农也是个塑造的很出色的角色,相比而言,历史上的门农可能远没有这么迷人;亚历山大和亚里士多德及其侄子的交往。亚里士多德自费调查亚历山大之父菲利浦被刺之案,其侄子则是远征军的史官。叔侄之间的通讯围绕着刺杀案和远征展开,作为亚历山大远征的文献化线索;亚历山大和父母、妹妹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梦之子》中,他们对亚历山大的性格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是曼弗雷迪的长处。碍于选题,这套书没有太多令人惊艳的情节,但把这么熟悉的故事讲得如此顺畅而不失原味,我认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方面,凡是出场的,几乎没有塑造失败的。从观赏性角度来说,这套书基本可以打满分。

也许是《末日军团》中的利维娅塑造的成功,这套书里的女性角色很多。除了历史上已经有的罗克珊娜、奥林匹亚等,还有巴尔西内斯和亚马逊小姑娘莱普蒂娜。阿喀琉斯在杀死彭忒西勒亚后不禁吻了她,亚历山大则在小时候出于同情救了被拐卖的亚马逊公主普莱蒂娜。不过他俩之间不是一见钟情,莱普蒂娜是作为亚历山大最信任的侍女出现的,直到亚历山大的远征军碰到亚马逊人,莱普蒂娜的身世才明了。平心而论,这个角色的作用其实并不比亚里山大的骏马布凯法拉斯和狗佩利塔斯更大。巴尔西内斯的情形,上面已经谈过。不过呢,在亚历山大的世界里,男性还是王道。

曼弗雷迪肯定是个充满梦想的作家。《末日军团》和《亚历山大》三部曲里都充满了古时的辉煌。所幸这些年历史小说已经很少有人在乎其中的教化意义,像这样纯粹的历史小说,至少是赏心悦目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