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读后感锦集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读后感锦集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博尔顿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读后感(一):“我做的所有设计的目的:只是让女人看起来更加强悍,而不是被任意欺凌”

他出生在伦敦的贫民窟,也是著名的“开膛手杰克连环sha 人案”事故地。家里有六个孩子,他是年龄最小的,自己和姐姐都被人xq过。我看了这本书,他很多都是把历史、神话传说还有电影、音乐结合在一起,让服装变得不是单一而是更加丰富层次些。把这个案件融合在这个时装秀中。他其中有个秀“高地qb”,很多人觉得他伤风败俗, 其实灵感来源于苏格兰被英格兰侵犯掠夺的这段历史。他的每个秀其实都来于自我的见解以及想表达的事物。他希望观众看他的时装秀是有情绪的,情绪高昂或者是情绪低落,如果没有情绪,他会觉得他这个时装秀是失败的。表面上他的这个衣服很多暗黑与sex元素,其实在这些以下这都是他对人类对于死亡更深的思考。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读后感(二):麦昆的鬼才设计

《野性之美》介绍了亚历山大麦昆的服装设计作品,这是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无论他多么富有盛名我以前也不曾听说过。书的前言部分介绍了他的生平,他为许多顶级时装公司如纪梵希、Gucci做设计师,有着惊人的履历。书的文字部分内容不多,其他大都是麦昆历年的个展图片精选,《野性之美》这一书名来自于他的设计对自然的借鉴。有的服装的确很美,也有更多现代的难懂的,但大都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一看就知道设计制作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服装设计师也同样是艺术家的一种,麦昆无疑是天才的服装设计师,他能在几分钟之内就完成一件剪裁,如果让我去做我会觉得无比困难,就连做出一件普通的衣服都不行,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吧。

以前一直疑惑T台上的服装真的能让人穿出门吗,麦昆在书里说他也做商业服装,个展中的服装纯粹是他对艺术的追求,这样就完全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个展和成衣店的区别也就是艺术与登记照的区别吧,高端的艺术总是属于少数人的,总是有人在有的场合会选择这样的服装。可惜最后麦昆也被标上了同性恋自杀者的标签,如同这个行业许多杰出的人一样。

《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读后感(三):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the doomed woman

致谢

谨以此文献给——赠予我此书的豆瓣好友 @诺诺

如果没有他对艺术的真诚与热忱,便不会有这篇文章诞生的缘由。

李·亚历山大·麦昆右臂上文着一行字:"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 这句话引自威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海伦娜之口,她在戏剧中有一段开场不久又一段堪称经典的独白:

正是这句独白体现了爱情的非理性与不稳定,但是爱也可以击碎一切卑劣的弱点,将丑陋点化为美满。麦昆也借助海伦娜之口言说自己对于爱与美的思索,在他的时尚理念中,常有冒犯人们对于审美预设的尝试。

他也曾说过:“美可能来自最奇怪的地方,甚至是最恶心的地方” 。麦昆永远在对时尚界固有的审美判断发起反击,也总是能击溃“美”的偏见与局限,对“外观的政治学”进行独有的反思。

麦昆有时像一个艺术女巫。他的秀场充斥着先锋装置与行为艺术,他宛若剖出心脏献祭于艺术的巫女,而他的真诚来自于他作为个体的自我披露,“我在生死之间、悲喜之间、正邪之间,不断游走。”

作为男同性恋的麦昆,他某些生命经验将他与女人纠缠在一起。他既是 Savage Beauty,也是 The Doomed Woman. 他也说过, “我希望为女性赋权,我要人们畏惧我所造型的女人。”(I want to empower woman. I want people to be afraid of the woman I dress.)这是他在幼时遭遇姐夫的性侵,又亲眼目睹姐姐遭受家暴后的发愿。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位女性离世,也深深影响了麦昆的生命轨迹,尤其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被完全的击溃从而选择了自杀。公寓内只留下一张纸条,上书:“请照顾好我的狗”。

麦昆死后被葬在天空岛(Isle of Skye)的海岬之上,那是被誉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绿色墓碑上依旧刻着那句铭言:“爱不用眼睛来看,而是用心来感受。”

文身、《仲夏夜之梦》、绿色墓碑

于是借助莎翁笔下的海伦娜之口,我看到麦昆右臂上的文身——这是刺在注定会腐烂的皮肤之上的一句宣言,也是在有限中对抗无限的一次尝试。在当他陨落之后,他的墓志铭承袭了那寸皮肤上文身的话语。碑石作为载体,将他对于爱的体悟凝固为不朽。

他的艺术世界里充满着黑暗与狂野、颓废与死亡,但却又不失浪漫与爱。

麦昆的陨落,带着无限的哀思。但他对于爱与美的追求,永远都不是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1998年,是我诞生于世的那一年。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英国伦敦举办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时尚大秀,同时也将跨越近二十年的时间在未来的某一刻和我迎面相撞。那一刻,虽然亚历山大·麦昆先生已然作古,但是他像圣女贞德一般,在熊熊烈焰中复活于我心中。

麦昆在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时曾说到:“当你看到一个穿着麦昆的女人时,这衣服所带有的冷酷气质会让她看起来充满力量。这种气质有点会让旁人退避三舍。这几乎就像是给女人穿上了盔甲。这样的打扮与人类的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而时尚界也有这样一句话,完美地印证了麦昆的理念:“ Channel 给了女人优雅, Yevs Saint Laurent 给了女人力量,而 Alexander McQueen 则给了女人一副铠甲。” 我认为这评论最绝佳的注脚,一定来自麦昆于1998年秋冬大秀“贞德”(Joan, 1998 AW)

Look 78 of Joan, 1998 AW|麦昆语:“我不认为我的设计富有侵略性,我把它看成一种浪漫,一种处理人性黑暗面的方式。”

1998年2月25日,麦昆在英国伦敦加特利夫路 Warehouse举办时装发布会。秀场天桥上悬挂着工业吊灯,灯光摇曳,忽明忽暗,带来极强的紧张氛围。T台被铺上非常粗糙的材料,将昏暗空间内的光线漫反射,呈现出令人焦虑的密集感。

尽头则是黑色幕布,中间一道深红的裂口,既像是肉腔鲜红的阴道,生命从这里诞生;也像是渗血的圣痕,信仰于此处复活——女人与受难的主题,圣女与殉道的伏笔。

秀台尽头的纯黑幕布,也让我联想起弗洛伊德曾说“女性是黑暗的大陆”的隐喻。在神秘而黑暗的帷幕下,掩盖着女性的本能与力量。当第一位模特撕开猩红色帷幕,从逆光中走出时,一个名为“贞德”的乡村女孩诞生了。

秀台尽头的黑色幕布与红色裂口,既是火焰,也是生命轮回的出口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贞德原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村野少女。十三岁的一天,她在村后大树下遇见了天使并得到了“上主的启示”,神遣使她收复被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于是她披戎上阵,几经波折,拯救了整个法国。然之后她不幸被俘,英格兰当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死罪,贞德被当众施以火刑,在烈焰中结束她的一生。

从整场大秀的妆发造型来看,模特们都佩戴红色彩片,使得她们都带有一双血色的红眸。而发型则有的做了光头特效,金色发辫缠绕在头骨上,参考了麦昆杂志THE FACE的封面造型风格;也有兼顾史料上对贞德剪了一头学童短发的造型描述,给模特的发型添上几分中性气质。

A 1903 engraving of Joan of Arc by Albert Lynch featured in the Figaro Illustre magazine

此外整个贞德的秀场,除Kate Moss以外,并无几位超模。很多模特的脸庞完全被遮住,观众便可在主观上完全忽略模特的相貌,从而专注麦昆服装设计本身的艺术概念。抹去模特个性的妆造,使得“贞德”演化为一个符号,一个所指。秀场上的她们都是变成了贞德!整个秀连贯起来便是贞德“历史自传”,而每一套服装就是她一生中横截下来的片段。

第一套造型,给整场秀定下主题基调。模特身着银色金属的软猬甲制成的衣裙,似乎取材于中世纪骑士的软铠甲,强硬的女性形象不仅点题“圣女贞德”(Joan of Arc)的大秀主题,还再一次强调麦昆渴望为女性武装盔甲,为女人赋权的理念。而第二件衣服依然是软猬甲的质地,头披金属制成的修女头巾,这个造型既是暗含贞德的宗教背景,也预示着她之后作为战争圣女的历史命运。

Look 2 of Joan, 1998 AW|圣女的铠甲

秀场开场部分的由科幻质感的金属银色、灰色像深红的勃艮第色交错进行;之后秀场颜色集中在红与黑之间,象征着红色的献血与战争,黑色的审判与死亡,整体的颜色气氛是阴郁的、哥特式的,又富有侵略性。

同时成衣系列的前半部分,则充满浓重的军事元素:软猬甲、金属臂饰、铠甲式廓形外套。中段部分设计极有宗教氛围的意象:黑色上衣印有宗教肖像画、红宝石连缀而成的荆棘冠、衣服上有“圣痕”样式的裂口,昭示着“贞德”大秀主题的受难与殉道。后段穿插着麦昆经典的设计元素:苏格兰格纹的运用、伴随更为鲜艳的血红色成衣、衣摆也有被撕破般的处理,这些都与麦昆一生最常复现的元素所承接。

麦昆也曾说过,自己多处的设计都具有性暗示,但出于为贞德立传的考虑,他本质上放弃了用对女体的裸露来刺激感官的策略,因为他想要突出的目的是情欲而非性本身。所以随着秀程的推进,后段的服装设计出现诸多有关暴力、火焰、刀痕、血迹的细节,整个系列像是用血凿出来似的,怎么看都带有几分狂气。

Look 52 of Joan,1998 AW|麦昆语:“每一层肌肤下面,都有血在流淌”

在秀的最后一刻,麦昆还原了圣女贞德被施以火刑的历史瞬间。灯光渐暗,我们从工业感极强的20世纪末抽离。秀道空旷,四周围坐的观众宛如行刑场的看客,所有人借助时空的重现,窥视这场残忍的火刑。

在暗夜中环形的火焰瞬间燃起,我们看见一抹血红于纯黑中浮现,Annabelle Neilson身着一袭红色流苏裙矗立于圆形祭坛中间。

她站立在层层火焰之中,没有哭泣、没有哀嚎、没有下跪、没有告饶!她看起来是那么的无畏与强大,无法名状的恐惧与迷惘也无法使她屈服,她在痛苦中受难,她在崇高里殉道。

Look 83 of Joan,1998 AW|在死亡的召引下圣女贞德浴火涅槃

伴随埃及电影作曲家Amr Ismail的催眠电子乐(Hypnotic electronic beats)"Saidy",那既纯洁又诡异的曲风,我很容易联想到天国的应许。而像是婴儿摇篮曲的旋律,又使我联想到诸如:新生、胎儿、复活、重生等字眼。

这是极具冷感的音乐,如果是摇篮的催眠曲,那么小抱被下的定是个怪胎!小时候他也因名为"McQueen"和性取向的缘故,而被同学取笑为"McQueer",是怪胎的某种别称。

正是这诡异的催眠摇篮曲,伴随着冰冷刺骨的互文线索,宛如梦魇般使人遍体生寒。但视觉所见却是触目惊心的红、灼烧的烈焰、血的颜色和死亡的暴烈。

在“贞德”大秀最末,麦昆还原了圣女的受难与殉道,而他一生的暗喻也于此浮现。

这是被审判的圣女贞德之死亡,也是被诅咒的压力山大·麦昆之诞生。

有关和这本书的因缘际会真的非常有趣。在诺诺给我寄送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在任何地方提及我喜欢Alexander McQueen,但是在我们相识不久的某一天,他和我说有一个东西要寄送给我。于是跨越整个2020年的诸多事件后,在2021年初我收到了这个包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