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诅咒》的读后感大全

《诅咒》的读后感大全

《诅咒》是一本由蔡骏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页数:4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诅咒》读后感(一):中古病毒

神秘的楼兰古城吸引了多少人为此顿足,又有多少人为此献身,书中的诅咒其实是一中古病毒,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增加了他的神秘感,读完此书楼兰的神秘感不复存在,再看看据此改编成的《魂断楼兰》别有一番滋味…

《诅咒》读后感(二):天空未留痕迹 鸟儿却已飞过

前半本读下来情节还是十分吸引人的,有那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只是越往后读越看不懂作者,尤其是不能接受改版结局,不知其意。

全书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还是余纯顺先生的那句话“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小时候也是一个心怀考古梦的孩子,所以就算蔡骏先生这本诅咒如何稀烂如何烂口碑,我还是跟随着他的文字,一窥考古秘事。就不把它当成悬疑小说来看,便少了许多议论了。

《诅咒》读后感(三):随便说说

前几天在图书馆借回去看 对他的期待很大 因为以前看过荒村 感觉还可以

看完之后 觉得没什么感觉 甚至有点失望 这本小说的语言就不用说了基本上 有一点语言功底的人 都会写得更漂亮 不过这种小说也只是以情节取胜 但是 最后的凶手 这位惨遭父亲抛弃 又被养父蹂躏的美丽的女人 当然有足够的动机去仇恨这个世界 仇恨这些人 不懂的是 出生不到一岁就被报到城里 在不到五岁就被送到儿童福利院 被人领养 他又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身世 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只有她的生身母亲 和白姓夫妇 三个人 她的母亲死了 父亲出车祸 女主角的母亲进了精神病院 她又是如何得知这个秘密 她的养父母更不会告诉她 也不会知道 也就是说 她要恨 也要在知道一切的基础上恨 所以说 读完之后 莫名其妙

《诅咒》读后感(四):诅咒

在阅读蔡骏的作品过程中总感觉像是在看一部电影。结尾也总是像电影结尾那样,触发人大脑或内心的一些对世界、命运及人类的一些思考。本故事结尾时,白璧在父亲留下的考古资料和照片燃烧所发出火光的照耀下,看了看叶萧,又看向跳耀的火光陷入沉思。而叶萧也隐约了解了真相(她和蓝月的身世,那些死掉的人为什么会死),面对亘古楼兰的诅咒、早已安排好的命运和眼前身怀双胞胎的妻子白璧,他看向苍穹,他该怎么办?也许接下来又是一个故事的循环,也许叶萧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也许只有由读者自己去品味。在读蔡骏所写的作品时,我总是想抓住他的创作思路及语言的使用和安排,可是得到的似乎少之又少,只能遗憾自己的记忆力差了。于是我遇上好的话语,好的比喻拟人等,我会把他输入到手机记事本里,欺骗自己说:“就和输入到大脑里一模一样。”我很想知道,如何能提高记忆力,如何可以一目不忘,怎样才能拥有最强大脑?很多时候,发觉自己看过的书和故事如同流沙一般,从我的大脑中悄然流逝,任凭双手怎地挽留,越用里抓紧,它们流走的越快……

《诅咒》读后感(五):绵延的劲力

《诅咒》比《病毒》好看,这是我的看法,尽管它依然显得很不成熟。

不成熟的表现之一是谜底泄露过早。

在《诅咒》里,蔡骏采取了一个戏中戏的模式。主线是前往楼兰古国考古挖掘的学者专家陆续离奇死亡,而与主线事件的调查平行交织的是一场话剧的排演,剧本则是有关楼兰古国覆灭的戏剧化演绎。我们都看出来这两者存在着影射的关系。于是在整本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借神秘女2号之口,将话剧的故事梗概描述了一遍,而读者由此了然了主线中的最大悬念——“谁的诅咒”以及“诅咒的动机是什么”。

不成熟的表现之二是结局仓促。

《诅咒》遭人诟病的一点是恐怖成分的减弱,然而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个缺陷,这应该只是审美角度的不同。我挺喜欢这种细腻的叙事风格,但它应该积蓄成一股暗涌的扭力,在故事最后一刻形成致命的高潮。可惜一来谜底泄露过早,二来蔡骏在结局时的科学解释依然失之草率,那种想当然的粗暴与简略让人感觉仿佛被忽悠,衬托出作者一定程度上想象力的匮乏。

但总体来说,我喜欢这本书的节奏,欣赏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结构和作者处理纷繁复杂人物时的从容。另外《病毒》里的叶萧也一跃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令我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我现在知道这是蔡骏的风格,小说与小说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我特别中意这一点。

基本上,我喜欢那种成系列的东西,喜欢那种遥遥无期的延续性,有人形容这种叫“坑”,那么我是那种“坑”越深,跳起来就越义无反顾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