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牙买加飓风》读后感100字

《牙买加飓风》读后感100字

《牙买加飓风》是一本由[英]理查德·休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牙买加飓风》读后感(一):温馨

挺有趣的,颠覆了海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同样也超越了孩子在成人眼里的样子,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很贴切。我们都曾经历过孩童时代,可一旦长大就忘记了做孩子的感受,也像先辈那样学着板起脸来对待孩子的快乐忧伤,自以为是地说教、替孩子思考,丧失了却不自知,看完《牙买加飓风》让我有点久违的感觉,原来孩子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曾经也是这样的。

《牙买加飓风》读后感(二):想解决“想太多”的问题,看看这本书,没有激烈的情节,但会呈现血淋淋的现实。

《牙买加飓风》读后感(三):很温馨很有爱也很残酷~

我并没有看过火的冒鼻涕泡的《加勒比海盗》,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约翰·德普的喜爱,当然也不妨碍我喜欢海盗。

我对海盗有着一种纯洁朴素的感情,他们高壮的身躯,残缺的右臂,以及残缺右臂上的钩子,都如那只被蒙在眼罩后面的眼睛,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充满着阴冷的神秘,令人不能自拔。

我承认自己的这种刻画显得很浅薄无知,但是,谁让我最早是从《彼得·潘》中接触的海盗呢。反正,不管任何评论,都只能是评论者基于书本而做的主观臆断,所以,也就不怕自己浅薄的见解会降低书的高度。哼哼,这种论调虽然很无赖,但是我就要无赖啊,怎样~

不管是《彼得·潘》,还是《牙买加飓风》,都牵扯到了海盗兼孩子。孩子似乎是快乐、无忧以及天真可爱等词汇的代名词,而海盗则时常与阴险、毒辣、粗鲁暴力等联系在一起。将这两种互不兼容东西放在一起,似乎是每一个矛盾人热衷的游戏,上帝他老人家也不例外。

在牙买加讨生活的英国人桑顿先生家有一群孩子,最大的女孩叫艾米丽。他们在岛上经历过一场地震,一场飓风,他们最喜欢的猫叫“塔比”,塔比在飓风之夜被野猫们撕裂。这些给孩子们以及家长造成了心灵上的创伤,潜在的危险意识让桑顿夫妇兴起了送孩子们回英国的想法。

于是桑顿家的孩子们与费尔南德家的两个孩子就这样被托付给了一艘运货的帆船。热衷幻想的孩子们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海上生活。船在航行不久后就遭到了一艘海盗船的打劫。孩子们被阴差阳错弄到了海盗船上,而原先的帆船则因惧怕一逃了之。所以,孩子们就不得不开始了他们的海盗生涯。

其实孩子们并非这样想,“不得不”是一个带有不情愿性质的词汇,相反,孩子们很愿意在海盗船上玩耍。虽然有一群冒失的男人在,但是他们有小白猪,有猴子,还有一个喜欢打嗝的船员,所以孩子们玩的很快乐。一般来说,孩子们的价值观是从父母这里得到,显然桑顿先生并没有教他们海盗是一群危险的家伙,所以孩子们与海盗们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不幸。桑顿的大儿子约翰因热衷于看热闹而丧命。但此事丝毫没有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们只是闭口不提。孩子们其实都有些冷酷的,以及,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特别敏感。因此,约翰彻底消失在孩子们心中。(嗯,我要举个例子。某天俺跟阿蒙老师儿碰头,她的胳膊上青青紫紫,原来被一小朋友掐,小朋友一边掐一边为自己辩解,你不疼哈。你要是疼的话你就会哭啦。真该抽,从这方面说,我挺讨厌小孩子的。)

故事从一百二十几页处开始变得精彩,小萝莉总逃不了喜欢上怪叔叔的命运:最大的女孩玛格丽特喜欢上了副船长,而艾米丽则喜欢上船长琼森,船长琼森也不可遏止的喜欢上了艾米丽,甚至有一次醉酒后想去碰一下艾米丽,艾米丽本能的咬了他一口。

这件事儿很值得玩味,掺杂了孩子思想的爱情好像不是很能让人理解,但是作者叙述起来却很有趣,将它刻画的迷迷糊糊,似是而非,貌似也有那么一种月朦胧鸟朦胧的感觉。这彻底颠覆了由琼瑶阿姨给我建立的、岑凯伦以及简爱、郝思嘉等巩固的爱情观。不浪漫不倔强、不执著但是还挺令人感动。

可惜的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这种事儿不常发生。所以有点焦头烂额的船长本着保护孩子们的愿望,略施小计将他们送上了一艘客船。隐隐约约中,艾米丽似乎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失恋”的痛苦让她守不住海盗们的秘密。所以她跟客船上的船员告了密。琼森船长于是被逮了起来,然后判刑。

艾米丽又重新开始融入社会,重新开始她另外一种的生活。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想起来“塔比”,这是她第一次如此面对死亡,这次压着她鼻息飞行的死亡,开启了她的成长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