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孩子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爱孩子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爱孩子的男人》是一本由[澳] 克莉斯蒂娜·斯台德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孩子的男人》读后感(一):爱与恶

这本书的腰封背后,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作家推荐,一个是写《自由》的乔纳森·弗兰岑,还有一个是写《精怪故事集》的安吉拉·卡特。前者众所周知被称为濒临灭绝的现实主义作家,后者看书名就知道是脑回路比较奇特的那类,两人的意见结合恰好是对《爱孩子的男人》很好的总结:一种真实到让人产生代入感的对家庭的描述,如生活一般有着种种温馨的表象,但当你细读下去,却会读出这个故事里离奇的味道:乐观、天真、爱幻想的父亲,心中其实藏着极度的自私、控制欲,最终竟导致了孩子动了杀念。是的没错,世界上比纯粹的恶更难对付的,就是各种伪装成爱的恶了。这也许就是卡特所说的“世界无限的复杂性”与“无情的苦楚”。

《爱孩子的男人》读后感(二):父权的坍圮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冲进书里把萨姆掐死的冲动,后来另一个人看到一半,忍不住了,跑来骂了一通萨姆。我想,大概所有的女人看到萨姆都会有一样的冲动了,就不知道男人们看了会怎么样。但是乔纳森·弗兰岑都心有戚戚了,证明在这个父权的社会里,女人和做过孩子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这本书产生共鸣吧。

书里有一句话“他生活在一片金色的云彩里,在上面飘来飘去,下面那些偏街小巷他是根本看不见的。而我就是这些偏街小巷中的一个公民,跟其他许许多多病羊一样。我真想把他眼睛上那块蒙眼布扯下来,可我不敢扯。”我真的怀疑自己的遭遇是不是共性,但是我身边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或者其实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生活在云上,那世上一切艰难困苦,肮脏贫瘠,痛苦难堪都与他们无关。这种无关并不是说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这些,而是他们选择远离地面,他们没办法与生活有贴肤之感。在自己营造的幻境中自得其乐,顺便再用上帝的视角将周围的人统统贬为俗人,殊不知他/她的一切都靠着这些俗人,没了这些人怕是一天也生活不下去的。

这本书对父权做了最彻底的揭露与颠覆,那些孩童时代不经意间承受下来的压抑与剥夺,都在作者笔下赤裸裸的呈现出来,太过真实。

《爱孩子的男人》读后感(三):一部 “共感度”极高的作品

阅读之前翻了翻亚马逊国外网友的评论,不少人指出”这是20世纪最被低估了的伟大小说之一“。读完后,立觉此话言不过实。据传此作改编自作者自身经历,确实也许只有亲身经验,才能“酣畅淋漓”描绘出这般极端、不堪入目的挣扎及矛盾。

“在最亲密的人面前,暴露最真实的人性。”

本应是家庭架构中的两根顶梁柱——父与母,在这个故事中,一个是“悲凉的现实”主义,一个却完全相反——“悲凉的理想”主义。如此构建起的家庭,毫无疑问将会走向崩坏,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里头的句子都很“销魂”。行文的节奏、情感的韵律,都带给读者对于人物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角色的细节化描写娓娓而来,乍读起来或许略感冗长,但在阅读的一呼一吸间不知觉的,每个家庭成员的每一个皱眉、每一回歇斯底里,仿佛都在眼前上演般真实。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心理挖掘极深,角色个性自然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人觉得他们都”疯狂“得挺”合理“。

家庭关系毕竟是人人都逃不开的社会关系之一。以此为主题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从没读过一本小说,集中描绘如此暴烈、混乱的家庭生活。没错,看惯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派和谐之音,突然来了个重口味的反例,是有点消化不良。但“拜访”完这个奇葩家庭后,在回自己家的路上,定会产生更多更深切的反思。可以说这是一部让读者“共感度”极高的文学作品。

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好似一个深刻残酷的恶梦。读起来似乎有点儿难以下咽,但就是有种魅力让你忍不住读下去。

题外话:

个人觉得这个本子值得被改编成电影。

不知为何,总让我脑补电影《革命之路》可以拍续集,“弗兰克夫妇与他们的孩子们”。

《爱孩子的男人》读后感(四):克莉斯蒂娜·斯台德《爱孩子的男人》1940

看书名似乎是一本亲子书,但实际上它的内容很成人,甚至有点残忍:一个女孩杀死了她的继母。这本书则是不疾不徐的展现这一震惊结果的成因,但其实绝大多数成因都跟原生家庭有关,这个所谓“爱孩子的男人”萨姆作为家中的父亲、丈夫,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爱孩子”似乎是一种反讽,他总是觉得自己是爱他的5个孩子的,可是他跟妻子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继母对孩子的反感和辱骂他也不管;他还去马来亚出远差,回来之后家庭一贫如洗,连房子都没了;他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对大女儿路易的口头禅是“我不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女儿的疏远又让他暴怒,好像他操控整个家庭是理所应当的,一旦事情超出了他的控制就是不可饶恕的。

大女儿路易在书中虽然是故事的主体,但她一直都是低调的,却又有着令人意外的叛逆。她写的诗歌、剧本都透露出暗黑的颓丧感,小小年纪对杀生和死亡都有令人不寒而栗的无所顾忌。最终酝酿出了她用氰化物毒死继母的惊人举动。它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之重大,既要给予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也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不过它的行文过细过琐碎,又太长了。★★★

《爱孩子的男人》读后感(五):我喜欢香蕉,可是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

萨姆对于孩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感的父亲了,他给孩子们起各种小外号,为逗孩子们开心编各种歌谣,以及不厌其烦的循循善诱孩子们关于人生的道理。甚至为了孩子们,他可以完全无视亨妮歇斯底里的咆哮和家庭的极度混乱无序,努力在孩子面前维持永远光明的形象。而且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也像个大孩子般作怪开心,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然而孩子们是否接受他的这般好呢?他疼爱的大女儿路易,竟然在一个周一的早上,将毒药放入了他的杯子!因为她已经受够了萨姆。

世间总是这样,很努力的对一个人好,但却遭到对方的怨恨,这种情况在家庭关系中尤其明显。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许多家庭基本上都是两代或三代同堂,而每一代又有着不同的年龄、文化、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年轻一辈总认为老一辈不会换位思考,总是墨守成规,而老一辈则认为年轻一辈不懂尊重和感恩,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但毕竟是一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最后才产生了家家都不一样但却同样难念的“经”。

还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关于求职的新闻:一个专科毕业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应聘进了一家海外企业,月薪7000多元,可她的父母不让去,理由是因为这份工作属于服务行业;后来她又找到了一份销售工作,月薪5000多元,但父母还是不让去,理由是不体面……相信多多少少,她的心里会有点怨恨父母干涉自己的决定,但她的父母一定是认为:我这么做是为你好啊!

有多少“爱”,借爱之名,行控制之实,从而根本就得不到理解;又有多少“恨”,一切起源,只是因为爱着他们的父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几乎说绝了的一句话。但我相信曾经看过的一个规律,说即便是世上最毒之物,在离它百步之内,必有解药,因为万物是相生相克的。同样,再大的恨,也能在家庭之中找到消解之道。

诸多电视剧也已证明,因为亲情,谦让和宽容总是来得那么容易,再大的家庭矛盾,也都可以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仅仅只是因为一个理由:他是你在这个世上的亲人啊!希望这不是天朝电视剧审核制度下的产物,或者就算是这样,似乎也是挺不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