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服通论读后感1000字

汉服通论读后感1000字

《汉服通论》是一本由杨娜 / 张梦玥 / 刘荷花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服通论》读后感(一):点赞《汉服通论》

超级点赞这本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作者们写作的不易。

1. 这是一本真正立足汉服学,而不仅仅是传统服饰史里打转的,是可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完美解析了汉服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的理论书籍。

2.第二篇完整的介绍了汉服形制,有衣、有裳、有裤,涵盖古今,特别详细。

3.支持作者的观念,应该明晰“汉服学”,而不是把当代汉服复兴的案例都当做古代服饰史的复原案例,那就缘木求鱼了,当然也做不到缘木求鱼。

《汉服通论》读后感(二):知来处,明去处,再续华章

收到订购的这本《汉服通论》不久,目前还在看,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量非常密集,让人想如饥似渴地想读完它。 但是每看一阵,又需要平静一下, 因为它会使人心潮澎湃。不是冰冷的叙述,而是唤起了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内心的共通感受。汉服归来是一段不朽的历史进程,你我中的很多人,便和作者一样,是这历史的参与者。

书中的第一篇序言, 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撰写的, 她写道“与洋装对应的中国服饰,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读到这里不禁唏嘘不已,真是相同的感受,困扰!困扰以至痛苦。从儿时便困惑古代那些美丽的衣服为什么不穿了,仿佛被所有人遗忘。我们的民族服装又是什么?需要民族服装代表中国的场合,美丽的“古装”明明有压倒全场的气势,但为什么没人想到去穿?困惑,是很多汉服实践者的心理萌芽阶段。

《汉服通论》沿着历史的脉络,细细讲述了汉服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三百多年前的消亡过程,以及民国几次失败的复兴尝试,最后是当代中国互联网时代汉服归来的历程。服饰史往往会对这些语焉不详,历史书不会呈现服饰,信息又湮没在只言片语里。以至于很多历史的专业人士都会忽略服饰问题,在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之间,其实是历史的天崩地裂之变。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需要这样完整的讲述,去解开关于汉服前世今生的种种疑惑,知来处,明去处。

汉服款制一直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感到毫无头绪,虽然自己05年开始搜集资料自制汉服, 07年曾尝试复原明代装束造型。可对于汉服的形制,款式,依然没有成体系的清晰认知,没有学术层面的严谨归纳。面对如今汉服领域的诸多争论则是一种茫然无力,更多的是依靠直觉去判断。比如诃子裙是否应该被开除汉服, 唯明朝论,唯出土文物论,嘲笑“时代的眼泪”,称清汉女是汉服延续……

一片思想的混沌中,读到《汉服通论》,惊喜地发现作者们已将诸多问题厘清,同时又指明了汉服复兴最清晰宽广的前进方向。

恰如书中论述,汉服的服饰体系是有着其内在连贯的传承脉络,而这些形制是超越了各个朝代一脉相承的。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朝代进行划分。而是应当去除历代汉服中鲜明的时代特征、阶级属性,取其一脉相承的最根本的服制共性——“平中交右,宽缘合缨” ,并且由表及里,去繁从简,将汉服款式归纳为衣类(含袍服类)、裳类、裤类、深衣类、附件类五个类别。这是一个可以贯穿古今的根本标准,抓住了历代汉服的共性。使人顿觉拨云见日, 豁然开朗。

书中非常有创建性的一点是把汉服学和中国服饰史做了区分, 汉服学不等于中国服饰史。民族服装是有生命的,是要伴随这个民族的生活去沟通过去,指向未来的。站在今天, 我们需要的是在全盘掌握古代汉服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实现古代汉服与现代汉服的接续。汉服不是单一的文物研究和复原,要避免只停留在衣服本身层面的理解和认知,貌似客观严谨,实则将服饰与体系割裂,甚至与民族割裂。 这些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厘清之后,面对日常各种纷繁的汉服争论,就能由理论汲取指导,进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直坚定的认为汉服的工业化和产业链发展也是未来汉服发展重要的一环,书中第三卷也做了讲述,待看完后补上评论。

最后,汉服复兴从来都是民族复兴的一部分,也是同步的。经历了2020年的国人,也急需寻找和强化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而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能承担这样的历史重任呢?当汉服重新登上前台,那久违的亲切感,和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歌舞曲赋天然具有的血脉相通,形神合一,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中国文化之美顿时变得立体而强大。如果整个华夏文明本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汉服就是这幅画卷一直以来丢失的那一块。 只有补上这一块,才能让整个文明的画卷得以完整。这是什么别的服饰都无法替代的。

感谢作者们将自己近二十年的心血和积累汇入这本最全的汉服著作展现给大家,能近二十年的执着投入去做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感谢。

《汉服通论》读后感(三):汉服控必读:《汉服通论》千年华服展盛世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含风珍簟闲眠处,叠雪轻衫新浴时”……从《诗经》到《楚辞》,到《红楼梦》到《半生缘》,无数文学作品都对传统服饰进行了细致动人的描写,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体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含风珍簟闲眠处,叠雪轻衫新浴时”……从《诗经》到《楚辞》,到《红楼梦》到《半生缘》,无数文学作品都对传统服饰进行了细致动人的描写,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体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那些美极了的诗词中读出衣袂飘飘的雅韵,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由单纯的御寒遮挡到审美文化到身份的象征,经历了繁复多样又不离其宗的变化。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汉服,已经从商朝初期到晚清,已经成为我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服饰,也成为一种美的象征,承载和传递着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核。

随着汉服的复兴,除了在屏幕上以外,生活中汉服穿着也不再罕见。若非细心研究,便只能浮于表面,仅为汉服之华美而赞叹,却不能深谙其内涵。甚至不知连其穿法都有讲究。《汉服通论》则给汉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从缘起到发展,详细而又明晰,读后会对汉服的文化价值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知。

一针一线 智慧悠远:衣裳是历史的标志

汉服延绵千年,平面裁剪、二次成型、内倾文化都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与趣味,在变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作者在书中详细梳理了汉服的缘起,从商周到明清,服饰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标准,又详细介绍了汉服的不同类型,比如男式、女式、儿童、礼服、常服、家居、丝绸、麻布、棉质等分类,让读者大开眼界,也对汉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为惊叹的是华美汉服的纹样与绣工,更是中国典型意念化艺术世界,集中了中华文化之智慧,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寓意:松竹长寿、佛手多福、石榴百子、月季长春、牡丹富贵、莲花清廉等等,也有囍、寿、福、禄等富贵崇尚,将万物寄予万福,表现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熠熠生辉。

强国之梦 化入人心:衣裳是文化的表征

不光从部件、款式、形制、装束等维度有所不同,在服式类别上也有衣、裳、裤、深衣的区分。制作工艺、领型结构、褶裙式样、基本裤型、色彩面料、图案纹样、纺织技艺、配饰、穿搭……都有讲究和介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汉服博物馆的大门,华夏文明随着汉服的历史一一展开,在探究汉服文化的古今发展的同时,更深切地了解了其文化底蕴,并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璀璨深深叹服。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着我们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进取。知来路,明去处,汉服文化正以自己独特而华美的形式,让文化自身说话,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喜欢和交流的媒介,以从容的姿态,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呈现了大国崛起的自信,也为影响世界时尚潮流,开拓更加兴盛的未来,发出了自己璀璨的光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