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魯塞爾的浮木》读后感100字

《布魯塞爾的浮木》读后感100字

《布魯塞爾的浮木》是一本由陳昇著作,圓神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299元,页数:200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魯塞爾的浮木》读后感(一):布鲁塞尔的浮木

《布鲁塞尔的浮木》 音乐人陈升的旅行游记,没有分支结构的随笔,正如四散洒落的情绪,仿佛聚焦的某一个场景,时间的某一个节点,人物的某一个情结,内心的某一种沉沦与喜乐,但人终究是孤独的,无根飘零的人,在异国他乡,如题:布鲁塞尔的浮木。本书,则是这些碎片的结集,拾碎而无垠撒落,从文字的角度来说,这不是本优秀的文集,从内容来讲,望文生义,也绝无拿出与众不同的故事,甚至,故事亦真亦幻,故事杂乱无章,陈升没有用真正的“我”,这个第一人称,有可能是另一个审视他的人,在路上,他与人交集,在欧洲大陆,他视为“粗鄙的旅程”,从巴黎,伦敦,到巴塞罗那,马洛卡,马德里,到科隆,米兰,布鲁塞尔,几乎游遍了欧洲大陆,在那些城市漂流的黄种人,像一块块漂浮于异地上空的浮木。而他则与这些黄种人连接,相互愁思,在路上,更像是流浪的自我探索,与生命有关,与生活无关。本书某些片断,则似电影片断,小资产阶段的咖啡露天,夜色酒吧的一杯马丁尼,西班牙小镇的200年风情,望着时间不动的老人,陈升用摄影的方式,还留下了相片,文字与影相,尽管协调,可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制作成音乐与影像的旅游记录片,更有意思。陈升写出非常好的歌词,但写不出非常好的成篇文章,因为性格里的因子在流淌,只能捕捉这个瞬间。音乐创作不就是如此,他所热爱的摄影,也不正是如此,但结集成书的文字,则需好好整理,理出一个所以然,让文字练达,字字如玑,让跳跃出来的文字,打动人心。看来,非领域的所有尝试,都有冒险,作者只提供了意境的概述,却忽略了本质的追寻。

《布魯塞爾的浮木》读后感(二):谢谢你,让我走进我自己

“在黄昏里,我迷路了。我盯着相机里的麦田景致看,错乱的以为循着前去的村庄小道就可以回我乡下的老家去,我在几万里外,回到了我乡下的老家。”看到这一句,我居然有想哭的冲动。情绪里涨着满满的怅惘,沉默太久的怅惘,随着这句子的叙说便止不住的满溢了出来。

第一次看见陈升这个人是在一个访谈节目,他唱《风筝》,唱《纯情青春梦》,看完整场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这就是陈升,他长这样。

在那个访谈节目之前,隐约的也听说过他,一些似是而非的绯闻,一些特立独行的事儿,还有一场煽情又文艺的演唱会——据说是提前一年半价售卖仅情侣购买的套票,这试探爱情的小把戏,那场演唱会好多座位都空了出来。他面对着那一个个空座位,唱了最后一首歌:把悲伤留给自己。那时纯粹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觉得这人挺好玩的。之后也并没有更多的留意这个人,甚至不知道这人长什么样。(喜欢一个人身上的某种东西,跟这个人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没什么关系。有两年的时间我都以为唱着小情歌的青峰是个女人)

跑偏了,不好意思。不过话题至少还是围绕着本书作者的。回到<<布鲁塞尔的浮木>>,我想这是一份关于他音乐的最好的“行”书,也是最好的自荐书,这自荐很特别,像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又像一场自由自在的旅行;像苦涩的挣扎,又像平和的旁观;像渴望被理解,又像纯粹的诉说,诉说旅途上的那些故事。

对我而言,它让人有行走的冲动。

不得不说这自荐很有意思,这个狡猾有趣的男人既过了一把述说者的瘾,又当了一回冷眼旁观的记叙者。在这些漫不经心的叙述里,他敞开了自己,让你走进他的世界,他的内心。但一不小心,你却因此迷失。

他说常常觉得并没有人懂得一个作者埋藏在心里的那些情愫。

我想,其实不需要懂得,你看的你共鸣的只是你经历的,只要共鸣就好了。

而懂得,太难。

你笑,哟~这原来是一本音乐的原文书呀。不对,是音乐的心事。

去听听布鲁塞尔的浮木吧~~~

《布魯塞爾的浮木》读后感(三):布鲁塞尔的浮木

到书名以为是一本欧洲游记,简洁的一句话散发出强有力的吸引:我们就像一块块漂浮在欧洲大陆里的黄色人种浮木。彼此看得见,却无法在激流中紧紧相拥。只有在偶尔的碰触时,磨砺出闪亮的泪光和欢笑。

原来这是关于漂浮和思念的书。

就好像留着胡渣的小青年,身上背着吉他,手上点着一支未泯灭的烟就那样坐在异国的街道。旅行本来就是一种状态,只是每个人姿态各异。书里面的陈升飘着寂寞的气息突然让人想起他的《把悲伤留给自己》,拉长的音调夹杂的沧桑感让人情绪走到下一个黑洞。

并不是手把手叫你如何行走,记录下旅行小TIPS的导航书;更像一个人在充满了流浪与宿命的味道中,不断地在梦呓中唠叨和倾诉。看着他的文字,自己的语言也会飘出一股不知道什么样的味道,也在自言自语。

他说:{我迷上了葛雷哥莱毕克导的一部叫[白鸽]的电影,戏里说一个中学生独自开着一条小帆船环航世界的故事。戏其实烂得要死,可就是那股流浪的感觉,都过了那么些年,也没能从我脑门里挥去……}那种流浪,那种挣脱的感在我看来很是迷人。譬如说我喜欢那样的一幅画,天空中升起的气球,那里装载的也是我流浪的梦想(PHOTO BY FU)。很多人也都想挣脱,不为去哪里,只是想竭尽全力地往上一跳,探头看看上方的风景究竟如何。

FU说,很多年轻人看起来很迷茫,忧愁和文艺小青年的样子,并不是他们无病呻吟,只是有太多的未知横加在前面。陈升问世芸为什么千里迢迢从台湾来到巴黎这个烂城市读烂学校,世芸说:

[我不清楚前方有些什么,但是我肯定留着就什么都没有……]

这是不是道出了很多外出闯荡人的心声?又或者,很多人的逃避的借口?

一直在寻找旅行的意义,总觉得它不应该那么纯粹的存在着,背后总会有什么。于是尝试将旅行和诗人、作家、歌手、银行家、保险销售员、学生、贵妇,各式各样的人以各式各样的形式连接起来。看着每个人的旅行日志,倾听每个人的心情,发现充其量旅行也不过是一种状态而已。有的人将其命名为享受、逃逸、行走、发现、崇拜,有的人将其命名为文化、精神、风景、景观、遗产,有的人将其命名为自然、生命、状态、漂泊、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漂浮的行迹,虽然不清楚前方有些什麽,但就是决定向前走,不留在原地等待。或许“寻找旅行的意义”根本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命题,但是你怎么晓得有一天它就为你开启了通往内心的通道?

明天是好的,还有一些等着去发生的事。

明天是好的,因为有人爱,有事做,有期待。

笑一笑吧,

这个世界已经够凄苦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