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锦集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锦集

《吃太阳的家伙》是一本由苏姗娜·保尔森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一):也是角度

一点不懂植物的我,看了两页就爱上了这本书。平时儿子提出的关于植物的问题,在这里都有了解答,而且通俗易懂,非常可爱。

平时读书的范围比较窄,多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可当我遇到这本书时,忽然发现,原来专业著作也可以这样来写。是否我们也应该尝试一下,换个角度,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想要推荐的东西呢。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二):像八爪鱼一样伸出柔软的触角吧

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因为它的范畴不合我的气场而忽略掉这本书。幸好,现在我正逐渐将自己培养成八爪鱼一样,将触角柔柔的伸展开,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搜罗、接纳、消化。

刚刚读了短短的一章,发现确实是一本可爱的小书,作者将原本令人一筹莫展又略显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讲述。保尔森是一个出色的讲述者,不罗嗦、不古板,蛮有趣的~~

更好的是,书中时常公布一些获取资料的方式,例如网址,让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呵,这是一个爱分享的作者,不只讲述自己的心得,还肯将“原料”一并奉上,然后对你说:“亲爱的,自己去挖掘吧。”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三):懂得植物,爱生命

朋友丁丁过来,坐在地毯上翻看这本书,说:“真不错,我要给我儿子买一本。”

她儿子现在十九个月O(∩_∩)O~

她说:“我不是指望他增加什么植物学的知识,我们还上过生物课呢,现在也都还给老师了。我是觉得看过这本书,会减少一点他成为粗俗的没有环保意识的人的几率。”

我想我明白她的意思,《吃太阳的家伙》,听这名字,就可以感觉到作者是用一种怎样温和、平等而友爱的态度,来写植物。

而小朋友看过之后,感染到这样一种印象,那么,遇到和植物相关的事情,比如热带雨林的减少、山林火灾什么的,就不会觉得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吧。

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如果懂得对方是和自己一样的人,有悲有喜、有深藏的梦想,有珍贵的回忆,有牵挂的家人,有幼小的子女……那么,就无法真正暴力相向吧。同样,懂得即使是低等的植物,也是一个个好不容易才生存下来的生命,虽然没有智能,但一样喜欢阳光、一样能感受到季节、一样努力地追求自己生活的空间,一样想要将生命延续下去,那么,就不会对一棵大树轰然倒底,对一朵花被踩进泥土,全然无动于衷吧。

并不是对植物一无所知的人,也不是对其他生命漠不关心的人,但翻着这本书,还是时时会感慨,原来还有人这样地热爱、懂得、感受植物。也会时不时地笑起来或者发出惊叹:原来是这样的!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四):太好玩的一本书

对植物感兴趣,又不喜欢看难懂无味的科普书的话,真应该翻一翻这一本。内容多多,而又有趣的很。

摘一段,看看就知道了

12章"团结就是力量:共生现象"

讲到动物和植物的共生时,举了金合欢和蚂蚁的共生生活,甜蜜温馨的象童话,又让人不禁掩卷莞尔……

“特别爱好蚂蚁的,是金合欢属的植物,很多品种都长着空心刺,很适合给昆虫安家,昆虫只需要在上面钻空就行了,而有些蚂蚁就这么干的,比如南美洲的圆头金合欢,刺里面就有蚂蚁窝,蚂蚁一辈子就在枝杈间爬来爬去。”读到这儿,好心目蚂蚁的这个梦幻般的小窝啊,里面得美成什么样子,能让我变成一只小蚂蚁去游历一番吗?好想

“看来金合欢对此没什么意见,相反,它还为这种六条腿的棕色昆虫提供花蜜和蚂蚁面包,蚂蚁们好像住进了伙食全包的客栈……蚂蚁面包是叶尖上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小东西,极配合蚂蚁的口味,挑食的蚂蚁幼虫都可以直接把它吃下去”

“作为回报,蚂蚁们全心全意的保护和照看他们的金合欢客栈,它们清除被风吹来的真菌孢子,使它们的宿主免受感染;要是有别的昆虫企图对金合欢又啃又吸,蚂蚁就会咬它们;如果别的植物的枝条或新梢碰到金合欢了,那是必死无疑,因为蚂蚁会跑过去把所有的绿色东西都咬坏,而且它们常在金合欢树干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内巡视,销毁所有想在那儿安家落户的胚芽”

…………

看的真是惊心动魄,趣味横生,那个看似静悄悄的植物世界背后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呢?真想一探究竟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有一些注解,有的是解释说明,有的是提供了相应的网址,便于你去了解更多感兴趣的内容。

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图,如果配上丰富的图,就完美了

《吃太阳的家伙》读后感(五):全面好看的植物书

一个德国小女孩苏姗娜,她的祖母外号叫“绿拇指”(意指特别擅长与植物打交道),她自己也从小就喜欢植物。大学里,她学了植物学、动物学和遗传学,获得了生物学的硕士学位,却决定做一个自由撰稿人,把植物们的生活和感受介绍给所有人。

捧着这本关于植物的书,我心里不断地感叹:谁说全面和信息量就意味着又臭又长?这本书从叶绿素分子写起,一直写到转基因植物,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全面,但却丝毫不会让读者起厌。

在书里,苏姗娜会说,叶绿素分子“模样就像只蝌蚪”,它们有个大脑袋“环形的化学结构”,有条尾巴“一系列碳原子和氢原子”。

植物的种子在土壤的黑暗中渴望着阳光,主根努力向着地心,胚芽努力远离地心,寻找着阳光。此时,如何判断方向?该是借助重力罢,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当然,我举的例子,是那本书里最枯燥无味的话题,其他的,诸如那些有迷幻作用的植物、植物的共生、植物的性关系以及那些曾经被植物们改变的历史、与植物紧密相连的宗教和文化,想一下就足以觉得很有意思了。

文本方面,需要赞一下的是翻译。一个人,一辈子,能翻译到这样一本书,译者的荣耀感是由衷的。行文间,看得出她的考究。她会说:阳光“或者被放过,或者被退回,或者被接受,用行家的话说就是被吸收”。4 个动词,从意思到语气和感觉全都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也有白璧微瑕。说到治疟疾的植物时译者说是“黄花蒿”,我心里些微地格登了一下——我怎么一直记得是“青蒿”?去网上查,果然,“青蒿,又名黄花蒿”。私下猜测,用这个不太常用的名字,大概是因为译者觉得放在这里足够美。如同一个姑娘坐在那,身着青衣,头戴黄花,译者便叫她“戴花女”而非“青衣女”。可惜,有失规范,微瑕。

纯写植物的书,当我看到《植物的诱惑》、《花朵的秘密生命》时,我第一次觉得,那些不会动,只能斯斯文文站在那里的生物原来是那么有意思。可惜,那些书所写的都只是片段,而且描述粗略。而苏姗娜的这本书,向我展现了几乎所有的细节:这些“富有营养,又不能逃跑”的家伙们,如何面对那一大批处心积虑想要吃它们的家伙,又如何保证自己活得滋滋润润,还得为后代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它们的一生,真不易。

(松鼠会·读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