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诗风云读后感1000字

唐诗风云读后感1000字

《唐诗风云》是一本由公孙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风云》读后感(一):唐朝风云录

提到大唐就不得不提到长安,提到唐诗也不得不提到长安,唐朝的繁华盛世和唐诗的登峰造极都绕不开长安这个地方。唐朝的诗人都选择来到这个地方,想在仕途之上建功立业,但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唐朝风云》这本书就好像史文字版的《长安三万里》,只不过串联所有故事的人不是高适,在这本书中郭子仪才是那个关键人物。书中描写了几个印象唐朝历史的人物,那些在关键时间节点做出重要选择的人。 《唐诗风云》目光所及,从开元盛世到牛李党争,大唐政坛风起云涌,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得不周旋于军阀、权臣、朋党、宦官之间,他们写下诗篇,也记录下大唐历史的多重面向。

这本书通过描写大唐诗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侧面反应大唐盛世的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又多少诗人得以如愿,又有多少诗人失望秃顶,在这个是非之地,上演着大大小小的人生故事。 李白的一生放荡不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上错了车,搭上了永王这条线,在这期间写了很多赞美永王的诗歌,终因站错队而被流放,写了一首《上三峡》。在流放的途中天下大赦,又因为郭子仪的说清,李白也被赦免了,而此时又创作了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颠沛流离。他又没有李白的洒脱,又没有走上仕途,在李林甫的黑幕下,一场可笑的考试结束了,杜甫看清了官场的腐败黑暗,遂离京出游并创作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也是家道中落的典型,他不写现实主义,谁来写。 其实唐朝诗人的故事大家都了解,结合历史的大走向,大环境,给我们一个以微观人物的跌宕一生去映射宏观社会的兴亡。书中内容并不枯燥,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有理有据,边看故事边跟心中所了解的那个诗人做对比,或者能完善记忆中的知识体系,或者颠覆你的认知。 作者创作这本书,历史和古文并重,引用了《资治通鉴》和《唐书》中的段落,既能了解历史又能学习古文。作为一本知识体系的补充或者当成一种谈资,都是不错的阅读题材。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契合主题,既有古朴的气质又典雅大方。薄薄的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

《唐诗风云》读后感(二):唐诗风卷浪头高,统领文骚至今潮

唐诗永远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耀眼星系,璀璨夺目、数不胜数的诗人、诗作。

唐朝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客观的。离着最近、感受最深、感情最切。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宋朝人虽然有小曲演变为词的壮丽词篇,同样在文化星河里自成一系,但他们同样仰望前世的诗的星系。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再有后世之人,望尘莫及的崇拜,更少不了评价和感叹。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 时至今日,国潮一词成为热搜之一。“国内潮流”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潮流趋势和现象。很高兴的是它代表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是一种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国潮现象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唐诗强力复活的人气最强档。在国潮中独立鳌头,吸睛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安排在新春钜献,接档春晚,成为过年赏析的文化饕餮大餐。

唐诗如此风云,历尽千年不褪色。不只是经历文化自身的洗礼和固化,而且是经历了历史大浪淘沙后积淀的珍贵历史遗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唐诗风云》作者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专栏作家,喜欢以史为鉴。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已出版作品《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及“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等。

《唐诗风云》解析了“帝国巨变中的诗人心境”(序名),分为三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共30章。 开篇中的知识点就很多,能够增加对大唐社会背景的理解和记忆。如,武则天的“周”是在大唐帝国两个盛世之间,即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之间,此段时间不是“黑暗时代”,而是持续繁荣强大,其实是夹在两个时期的同样的盛世期。

李白、杜甫都是在开元盛世中长大。当时,物价平稳、经济繁荣、社会治安良好,正是老百姓想要的好日子。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大致上这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包括李白、杜甫在内,大唐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唐诗风云》很接地气,也能读出风云际会中的山雨欲来、点滴、淅沥、倾盆的浓厚氛围。要想了解更多唐诗背后的故事,不妨用此书填补一下知识行囊。

《唐诗风云》读后感(三):唐诗风卷浪头高,统领文骚至今潮

唐诗永远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耀眼星系,璀璨夺目、数不胜数的诗人、诗作。

唐朝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客观的。离着最近、感受最深、感情最切。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宋朝人虽然有小曲演变为词的壮丽词篇,同样在文化星河里自成一系,但他们同样仰望前世的诗的星系。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再有后世之人,望尘莫及的崇拜,更少不了评价和感叹。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 时至今日,国潮一词成为热搜之一。“国内潮流”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潮流趋势和现象。很高兴的是它代表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是一种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国潮现象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唐诗强力复活的人气最强档。在国潮中独立鳌头,吸睛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安排在新春钜献,接档春晚,成为过年赏析的文化饕餮大餐。

唐诗如此风云,历尽千年不褪色。不只是经历文化自身的洗礼和固化,而且是经历了历史大浪淘沙后积淀的珍贵历史遗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唐诗风云》作者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专栏作家,喜欢以史为鉴。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已出版作品《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及“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等。

《唐诗风云》解析了“帝国巨变中的诗人心境”(序名),分为三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共30章。 开篇中的知识点就很多,能够增加对大唐社会背景的理解和记忆。如,武则天的“周”是在大唐帝国两个盛世之间,即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之间,此段时间不是“黑暗时代”,而是持续繁荣强大,其实是夹在两个时期的同样的盛世期。

李白、杜甫都是在开元盛世中长大。当时,物价平稳、经济繁荣、社会治安良好,正是老百姓想要的好日子。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大致上这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包括李白、杜甫在内,大唐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唐诗风云》很接地气,也能读出风云际会中的山雨欲来、点滴、淅沥、倾盆的浓厚氛围。要想了解更多唐诗背后的故事,不妨用此书填补一下知识行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