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Liu Zheng读后感摘抄

Liu Zheng读后感摘抄

《Liu Zheng》是一本由Liu Zheng / Christopher Phillips著作,Steidl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iu Zheng》读后感(一):喜欢这本书

很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只不过很冷静得在一旁拍摄下来现状下的人民。有裸体模特,精神病人,煤矿工人,易装癖,傍大款,大款……

而且喜欢上了方画幅,发现方画幅更适合表现摆拍的人物。

《Liu Zheng》读后感(二):很好的摄影师

作为一个报社记者的人能把自己的国家解剖的这么清晰。

能将黑白拍得这么准确,这么当代,很是羡慕。

当然我不否认其作品有着阿博斯的影子。

但是我还是很敬佩他的清醒,

他将阿波斯消化了

喜欢刘铮的作品

《Liu Zheng》读后感(三):很本土,很中国

关注中国当代摄影有很长时间了,坦白说,多数作品并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刘铮是个例外。在观念摄影领域我认为他是一位相当有个性有想法的旗手。我欣赏他的叙事风格——那些小老百姓(应该是摆拍的群众演员?)总是带着愕然,冷漠,或是扭曲的不自然的表情,很本土,很中国。这本画册里的不少作品肯定不能在大陆出版,至少不是现在。

《Liu Zheng》读后感(四):行走世间都是妖怪——《国人》刘铮

最近看的书都需要仔细停留的看,森山大道的照片是需要让人仔细的辨别他拍了些什么,Robert Frank的照片是要让人仔细看他想拍些什么,而刘铮的照片是想让人仔细的看他在想什么。这是最难的一点。

我读照片喜欢像看中国好声音一般,跳过前面大段大段的关于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的描述,直奔主题,如果手指一直捏着书角不肯翻页眼神留恋于每一张照片,这大抵就是我想要的。刘铮的作品大抵就是这样的。

不得不说不喜欢顾铮给《国人》写的序,与“记录历史与展望未来”这种无论套用在杉本博司,robert frank,august sander,paul strand还是刘铮的作品里面都好像挺贴切,其实给所有的纪实作品挂上这样一个名字都多多少少的说得通,我更觉得《国人》是刘铮对于自己内心魑魅魍魉的真实写照,亦或者说是所有人心中的小鬼们。

早期的刘铮是报社的摄影记者不断奔波于车祸现场,但是并不像维吉一般变成了拍凶杀案小能手最后还出了本《赤裸的城市》,刘铮的闷闷不乐从内心一直延伸到他的摄影中去,就算后来离开了报社专心于他的摄影,他的照片里面仍然摆脱不了压抑的影子和意向:闪光灯构造出的人物与背景的鲜明对比,几张照片共用的同一种人物一半阴影的一半光明的脸,人物脸上荒诞的笑容或者空洞的眼神,极端的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拍的视角构成了极强的压迫感。就像内心一般。

从照片里面可以很浓厚的感受到刘铮受到了国外摄影师的影响,Xinjiang Girl working in a Textile factory一图从构图和人物场景结合一方面几乎与lewis hine在1908年拍的carolina Cotton Mill如出一辙。对角线构图,右下方两个女工,女工前方一排叠加式的意向,只不过hine的照片里面是一排牛奶罐而他把对焦对向了中间的女工,而刘铮并没有使用大光圈做刻意的景深处理。hine一图为了体现女童工的生存状况,而刘铮此处应该是为了体现中国工人的迷惘。

而另一方面,在《国人》中的人相拍摄有很大一部分趋向于“拍出常态中的畸形,畸形中的常态”的diane arbus。并且与arbus一样,刘铮的作品中也有畸形儿,精神病患者,尸体,变性人等等。不过与arbus不同的是刘铮的作品更有指代意向,如同书的标题一般——《国人》,这种“国人”的感觉并非穿上一身中国的服装,有一张中国的面孔的那种指代,而是你看一眼,你就知道,这种荒诞属于中国。

最后一点,刘铮着眼于各式各样的僧人,基督教堂,佛教徒,道教徒,牧师,但是我总觉得他想表达的一个意向,“中国没有宗教”。就连他自己也没有,不同于日本的“人们都认为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他们的精神文化实实在在被佛教与神道教影响着,其实这两者就是他们的宗教”,国人会给自己冠上各式各样的宗教,但是从刘铮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不过是一群迷惘不知所措的行尸走肉。

深想至此不由感觉惶恐,赶紧合上书不愿再翻一次。世间鬼怪最可怕的不是用大颗粒记录下来的朦胧不清的模糊影像,而是清晰真实的常态与脑海中的印象重叠从心中翻涌上的恐惧。

原来行走世间全是妖怪。刘铮所言大抵如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