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100字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100字

《达洛维太太》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吴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86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一):行星碰撞:陨落与重生,毁灭与希望

补2021.03.25有感 自《喧哗与骚动》后真正意义上看的第二部意识流小说,其实稍微有点儿云里雾里,但还是坚持最后才来看前言,为自己留下小小的思考空间。不得不说,前言中谷启楠老师的解读真是将我引向了“柳暗花明”后的那一村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二):是发现了什么

先要说,里面的心理描写让我很震撼,看了这本,随手翻起图书馆的其他小说,看到全是对话堆积起来的,觉得好无聊,一本别的书都不想看了。

但是感觉伍尔夫在站在远处去看这些东西,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没有全情地投入,是诉说不是呐喊,现在在看她的《到灯塔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三):无题

一、想象。能将恰如其分的比喻安插到描写的句子当中。例句:她看着彼得·沃尔什;她的目光掠过那段时光和那种情感犹豫不决地落到他的上,满含泪花停留在他的身上,然后向上,扑棱着离开了,犹如一只鸟儿擦过树枝后扑打着翅膀飞走了。她很自然地擦了擦眼睛。

二、结构。主线是达洛维太太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干人,副线是塞普蒂莫斯夫妇。彼此之间并不认识,而是通过地点(彼得·沃尔什和塞普蒂莫斯夫妇同在摄政公园)和信息(当达洛维太太听到塞普蒂莫斯· 沃伦·史密斯自杀的消息心生波澜)来产生联系。

三、镜头感。最具代表性的描写来自广场爆炸现场和结尾晚会。“镜头”在不同人物之间流动,前景背景交替运用。

PS:谷启楠老师翻译得很好,推荐。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四):意识的直接表达

越看,就越能感觉到她手里的笔在飞疾,为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赋予她所看见的色彩与存在的意义,丝毫没有停下喘气的意思。

看见头脑中闪现跳跃的思想,从一个人的脑海跳到另一个人的脑海,中间几乎没有转折的标记,哪些是旁白,哪些是独白,还需读着的人自己去辨别。但我逐渐可以理解,她是如何迈向《海浪》的高难度的——将所有过渡都去掉,直接让人物的旁白与独白结合为一体,直接让情景与人物的心灵结合为一体,不受任何阻碍。甚至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的思想(或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思想)冲破最后的文字形式的界线,达致人与人之间思想互通、归一的境地。

文字是思想的形式,但文字往往过于罗嗦,伍尔芙直接捉住的,是思想本身的存在,更贴近思想的本质。思想,是人存在于每分每秒之内的证据。

伍尔芙和乔依斯相比,还是伍尔芙的比较有看头,她的观察更深刻,也相对易懂。不过这样的书实在不宜多看,除非你想成为意识流派的作家。正如由此书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里的一句对白:

——这小说他花了十年时间去写。

——大概也要花十年时间去读。

《达洛维太太》读后感(五):醉舟

多么美丽的故事和文字,很细腻很绵长,好像乘着小舟被海浪推搡着随波荡漾,有午后微风带来的惬意和眩晕,好像陷进温软的织物中失去立足点,在无尽意识的潮涌中越陷越深。 达洛维太太的形象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她像狡黠的游鱼一样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举逛街、办晚会、应付初恋和各色回忆,而她身边人们的回忆也纷至杳来,战后忧郁而亡的赛普蒂默斯,失意软弱爱玩折刀的彼得,大胆放纵却回归生活的萨莉,女儿伊丽莎白,有趣的是其中少有其丈夫理查德的意识,他处于风暴中心却远遁恍如一名局外人。 相比其他现代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这本算是比较好读的,毕竟其中仍有许多以上帝视角俯瞰众生的解读和陈述,虽说各个角色间接心理独白的穿插使人分不清记忆的归属,但紊乱的意识和自由的联想将过去当下也许还有未来的现象铺陈开来,街道的喧嚣,大本钟的钟声、云层的光影,双层巴士上的风景,气味和色彩……一切都作为触发意识的扳机,在清脆的一响后,点醒人们“生活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不幸中的小小幸运,在尴尬而不失礼貌行进着的晚会结束时,克拉丽莎还能向彼得走去,过去的回忆和当下重叠,因此才有摆渡向未来的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