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影子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影子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影子》是一本由逸安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9-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影子》读后感(一):难得好看的故事

一口气读完了全部的故事,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越是看到后面越精彩,各种意想不到各种唏嘘感叹!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有用意,直到最后的昭然若揭,让读的人越来越放不下这本书。书里的各种坑最后都完整的填平,紧凑而发人深思!书里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过,或者听到过看到过,抑或每个人都有过类似问题的挣扎,命运,人性,道德…值得每个人思考!

《沉默的影子》读后感(二):看到四十章。但是有个困惑困扰我三十章了。

书的第九章我就已经推测出来差不多的真相了。单数章是十二年后(2008年)的谋杀案,称受害者B和凶手B。双数章是凶手从十二年前开始回溯的记忆(不可靠证人)

书的引子里就提到当晚有两人对话。其中一人带刀。根据后面警方的说法受害者A带刀,受害者B喝酒。所以引子里对话的一人是受害者A。很容易推测出,对话的另一人为好友复仇,成为凶手B,杀死“程丽秋”。

根据顶替成绩一事,可以推断出“程丽秋”是顶替了程丽秋,所以引子里的两人必然有一个是顶替事件受害人程丽秋。

问题在于,程丽秋是死者A还是凶手B。就是说程是十二年前就死了,还是一直活到最后的幕后黑手。

如果程是幕后黑手。一个从小说上来讲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引子里设定了两个人,但是好友还没登场就死了,无名无姓也没有顶替的事。且和凶手B留下“程丽秋再见”的告别有些矛盾。复仇为什么要和自己告别。

所以另一个可能是程丽秋是幌子,活下来的是复仇的好友,更合理。

这些我在第九章猜出来了。但是因此产生一个疑惑。

程丽秋通过高考考上了师范大学。所以程丽秋能帮“程丽秋”作弊,考四级,赢得老师的赏识。但如果活下来干这些事的人不是程丽秋,根据不可靠证人凶手B——“陈芳雪”的回忆,是初中生,那她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

好吧看完了。果然程丽秋就是幕后黑手,也只能是她。好友陈芳雪的死亡纯粹是给程丽秋一个反转,鬼上身的幌子。

孩子那边的反转有一点点多余,那么装神弄鬼去当老师,为什么?神一阵鬼一阵的理由是什么?

《沉默的影子》读后感(三):良心上的洞,投下沉默的影子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就是我喜欢的社会派。可能有点儿某小说的影子,但我更喜欢本作。

春节当天,一具红衣女尸漂浮在芙蓉湖中心,竟与十二年前的悬案如出一辙。程丽秋、陈芳雪、杜鹃,三个人的命运因为高考后的冒名顶替入学,而被永远纠缠在了一起,一团乱麻,无可分割。复仇或是利用,源自同情亦是发自内心,隐藏在暗处的蛆虫,都被这个案子掀开盖子暴露在阳光之下。真相拷问着角色,拷问着读者,更是拷问着社会。

作者在架构故事时采用双线并行,一条线以第三视角从现在出发来讲述,一条线以第二人称和手记的方式从过去出发来讲述,最后收束在一起,共同奔向真相的终点。手记推理一直是推理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手记最大的特点在于这完全是书中某位角色所写,其真实性和可靠度往往有待商榷,而这也正是设置诡计的最佳之地。本书也的确是利用手记实现角色身份的转变,从而完成对读者的误导,并且是反复使用,这一点十分巧妙。

故事以高考冒名顶替事件为基础,从而延伸出其他社会问题,即因此失学的考生偶然发现真相后将何去何从。前几年冒名顶替闹得沸沸扬扬,但受害者一般是几十年后才发现,书中将这一时间设定在高考结束后一年,让主角处在本就对未来迷惘绝望之时,这个阶段作出的决定才会更有感染力和戏剧性。“程丽秋是良心上的一个洞,而陈芳雪是这个有了洞的良心在阳光下的影子。”冒名顶替的程丽秋在阳光下逍遥快活,被冒名顶替的陈芳雪就是她的影子,当沉默的影子开始怒吼,复仇的烈焰就会焚烧一切。

与大多社会派不同的是,这本书情节反转多,推理点也多,前后伏笔的呼应能感受到作者很强的布局能力,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最讨厌平铺直叙故作深沉的故事。作者是一名编剧,如此多的案件和反转也确实符合如今影视作品的节奏,这本书改编后定会很精彩,但改编难度不小。

宋光明、钱知非、杜传宗这三个对女主影响最深的人,名字满含作者的嘲讽与调侃,光明终投向黑暗,知非而曲直不辨,传宗却香火断绝,思之愈发讽刺好笑。

在我印象中,读客悬疑文库一直是在引进作品,但几个月前出版了《阴雷》,再加上这本《沉默的影子》,说明是有打算在国推上发力,我乐见其成且大力支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