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读后感100字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读后感100字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是一本由[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 [荷]罗贝特·戴克格拉夫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读后感(一):好奇心

一本太合我胃口的书了,早点看到我会少很多烦恼。学术老师不用承担教学工作和行政职责,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深度思考,尽可能远离日常琐事和务实的应用问题。还想再读几遍,宇宙从何而来,有将终于何处?

如果艺术家像科学家一样履行他们的使命,那么他的成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会有更多的内涵深深植入人们的意识。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读后感(二):大学,究竟该如何度过,才不会荒废?

这本连100页都不到的《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就包括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和现任院长的一些建议。 二人都阐述了同一个价值观,即“无拘无束地追求无用知识”。 什么样的知识是“无用”的呢? 在很多人的想法里,那些能够很快转化出结果价值的知识,就是“有用”的。比如我们常听到这句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最好的诠释。 而那些像很多社科、文学、艺术类的学科,需要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也因此,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只适合用来消遣、玩乐。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在培养一个人的品性、情操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就拿乔布斯辍学后的经历来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回忆,他在大学一年级辍学之后,并没有离开学校,而是开始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中一门就是美术课。这门在当时看来完全没用的课,在10年后他设计电脑上的可变字体时,却发挥了作用。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字课,苹果电脑就不会发明这么漂亮的字体;又由于微软视窗是照抄苹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个人电脑上就都没有这样的字体了。” 对待知识,我们需要有耐心。 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想要快速成功,这种短期功利主义让我们把知识的“有用性”想得非常局限。所以,希望每个进入大学的同学,除了探索学习专业上的新知识外,也要保持对那些“无用”知识的好奇心。 要知道,大学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更是为了你以后的一生做准备。

(原稿首发于书单公众号)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读后感(三):无用的自足

人文学科,特别是与过去和历史相关的研究,对于未来人类的有用性在何处?它探索的不仅是山另一边的风景,也是此时此地我们脚下层层叠叠的泥土或是天上飞过的一群彩色的鸟。表面上看,它于科技的进步和实际的应用毫无用处,也不会带来钱财、名誉或是其他浮光掠金的事物。但它能让人的灵魂获得充实的满足与升华,而这就是它存在的最正当的也是唯一的理由。

摘录一段对无用与自足描述最彻底的话:“好奇心最终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用的成果,也可能不会。但它大概是现代思维当中最杰出的特征。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可以追溯到伽利略、培根,追溯到艾萨克·牛顿爵士。而它一定得是完全不受限的。学习机构应当致力于培养好奇心,学生受到即时应用性的干扰越少,他们就越有可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能同等重要地满足自身的智力兴趣。这种兴趣很可能已成为现代精神生活当中的主导志趣。”

但需要警惕的是,弗莱克斯纳的主张实际也暗含着一些实用主义的期许,毕竟在实用的社会中生存总是难以逃开现实的拉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我们不会许下任何承诺,但我们抱有希望,希望不受阻碍地追求无用知识能够对未来产生影响,一如过去的经验。”而我希望的最理想的状态可能更极端:我们在读一本书、画一幅画或者写一篇小文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想到未来这些东西终会有用才去努力完成,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为当下带来不可言说的、极为充盈的喜悦感,能让当下的自己变得平静,从而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做这样的事的同时,就是自足而圆满的。(这种理想的状态在大学里最易实现。)

愿我们能始终保持迷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