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的读后感大全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是一本由张乐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3-9-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读后感(一):小书信,大时代

这是一本收录了55封书信的小书,涉及到倪双玉和她的表妹倪青,她的男朋友沪生三个人,主人公倪双玉时年二十出头作为一个从上海到香港打拼的女孩,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信件的时间跨度从1983年9月2日开始一直到1986年的4月12日,小小的书信,却见证了大时代,书中还附带了几份影印的手写书信,在我们今天这个短信,电话都已经式微,微信,抖音大行其道的时代还是很有历史感,信件的内容从感情到工作,有相逢的快乐也有浓烈的思乡之情,有找工作攒钱的不易,亲戚大伯伯的骚扰,富商的诱惑,影视圈的梦想,对恋人的深情,更有那个时代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在书信中谈到要学好外语,《新概念英语》,初开国门之际的国人对世界的好奇,还有就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外地打拼的人生,在多少年后又有多少像倪双玉一样的青年男女为了改变人生,义无反顾地南下,闯荡时代,青年无论何时都是社会的希望,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书信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都是讲在香港代购的生活用品,从流行的衣服到化妆心得,回想到现在我们的时代,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改革开放的今昔对比不经意间就通过这些留下的书信透露出来,小小书信,是大时代的见证!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读后感(二):南方来信:看哭了,女性真的太不容易

今年的最后一个长假,是陪年逾七旬的母亲度过的。一直在外打拼,与母亲的联系方式从见字如面的书信到一线牵的普通电话,到今天的音容皆可视的视频电话。

《南方来信》

现在的时代,信件似乎已经被淘汰。在整个1980年代,如果家里发生重大事件。人们几乎只能打电报相互通知,朋友之间一般就是通过书信来往。手写的书信,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

每一组书信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或短或长的生命历程,充满着其他荏何资料都难以包含的细节。正是在“没有人去细心观察”的生活中,隐藏着理解过去的秘密。书信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让流逝的时光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

书信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中国人提供了蕞真实、蕞详细、蕞独特、蕞稀缺的,此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新资料。

《南方来信》这本书,由复旦大学张乐天教 授根据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赴香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双玉写给堂妹的信编纂而成。怀着对更大世界的向往,双玉远离故乡上海,来到香港,期望闯出一片天地。荏何时代的年轻人都差不多:迷茫、痛苦、挣扎……

阅读本书,我们有机会聆听30年前一个二十岁小女孩的心灵倾诉!在这52封书信里打捞的故事,打开了了解中国人的恋爱、婚姻与家庭的新视野;在这些真实的书信里,看中国䭭代独立女性出走之后,认真搞

《南方来信: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读后感(三):月薪1200和月薪30——198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

在双玉的信中,她告诉堂妹倪青她一个月薪水是1200港币。此时倪青中学毕业,她没有考上高中,进了工厂当临时工,月薪是30元左右。

搜索 1983 年香港和上海的照片,可以看到,当年的香港已经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是一个摩登的 现代化都市,而上海街头行人着装色彩单调,街道两 侧多是低矮的两层楼,商店多是“农副产品市场”的 感觉。一句话,倪双玉眼中的香港与上海等于城市与乡下。

1980年代香港街头

如果回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走到香港的油麻地,与上海的南京路比较一下,各种物资的供销情况几乎是天壤之别。南京路上商品稀少,大部分商品都要凭票供应;只有用工业券购买的友谊商店商品多一些。香港很多商店的商品一直摆到人行道上,令人目不暇接。

南货是内地的特产,香港的南北货店东西有几百种,从燕窝、海参、各种 人参一直到核桃、葡萄干等各种干货,应有尽有。上海的南货店,仅有的一些糕点都要凭票供应。当年, 上海最吸引人的大概是色彩鲜艳的糖果,但也得凭糖票买。

上海的服装品种极少,也要布票才能购买。 上海几乎没有美容用品,只有百雀灵等少数几 种护肤品;香港美容产品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法国的美容产品,摆满橱窗。上海几乎没有女人的饰品;香港的饰品从高档到低档不计其数。香港的服装千种风情、万 种花样;上海的服装就只有简单几种几十年如一的式 样,甚至连最需要设计的女人的裙子都只有几种可供 选择,当然还要布票。

1980年代上海点心店

上海的所有商品,都没有色彩鲜艳、精心设计 的包装,没有多样的风格。上海的糕点有的是用白纸包一下,如上海流行的白片糕;有的甚至是用黄色的草纸包一下。香港的各式糕点品种极多,包装极其精致漂亮。当年,从香港带来的糕点可以是很好的礼品。甚至连最日常的酱菜,都可以区分出“土”与“洋”。上海的酱菜一般都是散装,从酱缸里拿出来按重量计钱,卖给客人。香港的酱菜都是真空包装,包装上印 有彩色图案,连酱菜的色彩都十分诱人。有人从香港 带些酱菜回来,上海人还觉得“高级”。 如果看一下比较现代的产品,如手表、照相机、 录音机、录像机等,那么,明显能看到上海的“落后”。 可以说,1980 年代初,上海还几乎没有这类产品, 即使有,品种也极少,价格很高。如上海牌手表,当年卖到一百多元一块,值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

年轻女孩最先感受到的是穿衣打扮的满足。她信中说: “几个月前,我还是‘乡下妹’一名,品味 也是土里土气的,总摆脱不了二十年来的一贯眼光。 我很高兴,从外表上我已经与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没有 分别。现在,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迅速把上海音改掉。” 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她眼中的香港处在潮流前沿: “这次在李霞新居拍的几张照片不错,服装搭配 很出色,只是与这里的服装潮流比还差一截。不过, 我相信,这样的服装在上海已经可以算冒尖了。” “李霞要一根项链,她想要怎样的?是常戴的, 还是拍照或有事时戴的?要假的金色的,还是白金 色的,还是要这里流行的那些不用金属制成的项链? 这里的饰品种类多得惊人,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香港人生活质量高,“香港人穿过几次的衣服 便不要了,有的还出了钱给人家丢掉”。 “我匆匆忙忙赶回家,因为昨晚是一年一度的 香港小姐竞选总决赛。小玩意儿、皮包之类的,我用了三个月便换一个了。”

刚走出70年代,百废待兴的上海,跟香港的物质生活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香港,对内地来说是一个绮丽的梦,可触不可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