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香港三部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香港三部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香港三部曲》是一本由施叔青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503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三部曲》读后感(一):有祖师奶奶的味道,却无相当的实力

叙事的背景很宏大,但内容却不够充实,很多人匆匆上场,草草收场,把事件过分牵强的和人物拉在了一起。很有金锁记的影子,却无金锁记的水平。不知最初是以什么形式发表的,要前后这样不断的就同一场景、同一主题、相似心理进行同样的描写。

可以随便看看,挺厚的……当初定价略高,哈哈

《香港三部曲》读后感(二):失真的三部曲

先说结论,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去窥探大历史,或者说将大历史架构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这种写法很普通。即使是这样普通的叙事体系,在这部小说里也没有体察到香港的历史,反而更多的是迷雾感,对主角黄得云情感主线的迷雾,对黄家发迹史的迷雾,对香港历史叙述的迷雾。在第一部里,充斥的是黄得云与“鬼佬”之间的相互幻想和迷恋,似乎暗示的是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暗送秋波好惺惺相惜,一种满满当当的“妓感”。第二部里看得出作者的努力,把叙事拉回主题,并为第三部做铺垫。可是黄得云在当铺的经历作为从其发迹史的起点,叙述非常苍白无力,充满着巧合、想象和跳跃。第三部就是一个乱字,黄得云几乎完全退场,派了曾孙女黄蝶娘来插科打诨,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完。同题材的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中读过的西德尼·谢尔顿写的《女强人》,后来译林出版社取了一个非常恶俗的名字叫《谋略大师》,完全莫名其妙。故事情节虽然非常好莱坞,但好在结构完整,集齐所有的商业元素。作者也没有野心通过一个家族史呈现某个大历史,但美国的“淘金热”历史还是能够从中管中窥豹的。回头看这部《香港三部曲》,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化起点——欢场女。这里集结了所有的人性,所有的灵与肉,从这里出发的故事是真的,从故事里看到的历史是真的,从历史了走出来的人是真的。真的故事,真的历史,真的人,才是构成世界的三部曲。

《香港三部曲》读后感(三):《香港三部曲》:颇为遗憾的一本书

《香港三部曲》这本书从名字上来看,立意本身较为恢弘,实际上作者施叔青也的确往恢弘的时代背景去写作本书。用人物带出时代,以人物的遭遇变化引出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写法从一开始格局就开阔。

只可惜,作者的笔力并不能支撑这样的立意与格局。以人物写时代的过程中,人物的情感着墨太多,人物形象却不够清晰,女主人公黄得云如同披了一层薄纱的蝴蝶,这里飞飞,那儿飘飘,唯不见其清晰的模样与人物形象。作者用了相当多绮美的文字描述黄得云的容颜,姿态,内心,却始终看不清立体的黄得云。究其原因,是作者要写的东西太多。配角,政治,历史事件,民众的生存状态等等,此起彼伏,留不下太多空间给女主人公。然而,既然作者心里有众多要写的,却没有将本书早早地建构好各部分的内容,因而读起来相当散乱,各部分内容衔接得十分生硬,突兀。因结构不够严谨的问题,连带着各块的内容描写都不够。不够深刻,不够立体,不够清晰。

尤其是第三部曲,作者对此部分的创作已是强弩之末,硬生生将第三部分写完,完成这部书最初的构想。只是加入“我”,实在突兀,本就是第三人称写作,此时加入“我”,不仅不会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客观性,反而失去了作者潜藏在书后冷静自持的控制性。这一招实在走得逊。

我对这本书觉得深深地遗憾,书的立意和格局以及文字都挺高,香港从一个小小渔村几经变迁,两度被殖民,民众被殖民所遭遇的水深火热,到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强盛的开放的海港城市,几百年的历史,让人又唏嘘又赞叹,不由得佩服起香港人勤力拼搏的精气神。但因作者的掌控力不够,使整本书拉下了不少水平。作者的文字驾驭力挺高,奇美,清淡。我欣赏其文字,就如同欣赏黄得云身上华丽精致的服饰。但这不够,真正能吸引人的还是书的内核。

《香港三部曲》读后感(四):永远的黄翅粉蝶

在中国近代史上,香港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它本是个无足轻重的渔港,却因为英国的侵占成为民族耻辱的象征,偏偏在英国人的经营之下又变得无比繁华,成为远东金融中心。在大陆政治动荡的年月里,无数人南下避难,通过香港逃往海外。台湾作家施叔青的小说《香港三部曲》里的故事,就是在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岛上发生的。

小说的主角黄得云本是广东东莞乡下一个普通的农家女,被拐卖到香港为妓,后来成为洁净局帮办英国人亚当史密斯的情妇,这是1890年代发生的事情。亚当眼中的黄得云,似一只黄翅粉蝶,在瘟疫横行的都市里为他留守一个温柔的窝。可是在当时的香港,和中国女人相爱的英国人会受到同胞的歧视,认为这是极度污秽的事情,向往贵族生活的亚当离黄得云而去,却在她肚子里留下了洋骨血。后来在黄得云的生命里,又出现了亚当的秘书屈亚炳、戏班武生姜侠魂、洋行买办王福、汇丰银行经理西恩修洛,这些人都不曾给她一个真正的家,她的一生在惆怅中度过。黄得云为了混血儿子能够进洋行当买办,自己进当铺学做生意,后来又经营地产,挖到第一桶金,早年的风尘生涯并未令她永远沉沦在殖民地社会的最底层,黄得云在当铺发迹之后,她的邻居周嫂对她说:“你心志高,一步步往枝头上走。大家姐,这是命中注定的!”

在黄得云旅居香港的这些日子里,香港发生了两次华人大罢工,二战期间日军入侵香港,将英国人赶入战俘营,后来香港光复,华人富商崛起,在香港政界逐渐占了上风。作者施叔青通过一个女子的生命轨迹来描绘一个殖民地社会的岁月变迁,随着黄得云的老去,香港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港督填海造城,地产业兴起,黄得云的子孙们也登上舞台,将家族资产进一步增加,他们进入了香港上流社会。在我看来,黄氏家族的兴旺正是香港精神的体现:勤勉上进,不辞劳苦。

《香港三部曲》本是爱情小说,到后来似乎又变作了人世寓言,人的一生,命运无常。当年在南唐馆妓院里接客的黄得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当铺老板,有一个混血儿子,子孙后代飞黄腾达。香港这座临近热带的岛屿,历经乱世风雨,孕育了太多人间传奇。

《香港三部曲》读后感(五):似曾相识魂归来

不论哪一时,哪一世,女人的传奇总是好看的。书名再宏大,扯上百年香港,兜兜转转,只有泼在黄得云身上的笔墨才流光溢彩。

大二上过一学期讲台湾文学的课,白先勇,朱天文,朱天心…倒没有提起施叔青,只在教材上节选了一章《她名叫蝴蝶》,不知怎么着就记下了。逛书店看到,也就从架上取下来买回家。就像几年前看到了哪种酥饼,今天顺手带回家尝尝什么馅儿一样。

翻开可以召唤出许多似曾相识的魂来,“张派"作家的印迹有意无意被烙上,文字总被拎出来和张爱玲比。张爱玲是青铜器上覆着织锦缎,施叔青…我看着倒像踏着华尔兹舞步的绣花鞋。香港沦陷那部分施叔青急流快板地就过了,张爱玲的《余烬录》却那么专注又凉薄地写着她看护病人的夜半,热牛奶的铜壶坐在煤气蓝色火焰上,像坐莲的佛;施叔青写黄得云被调教成了烟花翘楚,行文淡淡然像默片,李碧华《胭脂扣》里的红牌阿姑如花却声浓色重。种种枝节两相对照着,殖民地香港在末世情怀里的靡靡之音里,就那么亘古哽咽地闪了一闪。

第一部《她名叫蝴蝶》,不知道该称为独特或是累赘的叙事方式简直成了锦灰堆似的迷魂阵。看着看着又停顿下来,重复过的细节再一次重复,故事轴向在阅读过程中一再改变。像是冬日晒罗衣,横七竖八披挂了一院子,人在其中流连折返,触手所及是衣料磨旧后的绵软,可眼睛总要被衣服金线上折射的太阳光刺上那么一下。

第二部《遍山洋紫荆》,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的一部分。黄得云在第一部里被拐卖,调教,成红牌,在香港鼠疫的绝望氛围下遇见外国情人并被包养而后被抛弃,到此不过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青楼故事。第二部,黄得云为了她的混血私生子,踩着香港的殖民史一步一步走成了一个商界传奇。内容太广太多,文字风格也转成了一板一眼,草草看过一遍,倒是一些配角鲜活了起来。

第三部《寂寞云园》,背景骤转至九七回归前,大家都熟悉的香港,TBV和狗仔刊物里可以浮光掠影的香港。黄得云的后代延续不了跌宕香艳的传奇,只在回溯的片段里偷偷打量黄得云的暮年,像老宅里门缝漏出的一线光。

于是香江百年,就这么自顾自奔流到时间那一头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