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等待香港》经典读后感有感

《等待香港》经典读后感有感

《等待香港》是一本由林奕华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香港》读后感(一):压抑的性制造的娱乐文化

艳照门时,我还很小,没有把这件事深入思考过。现在想起,阿娇只是千千万万女性中受害的一位。平时,你穿得少一点,或者不“打底”,人家会认为你是想勾引男人。若主动一点,男人觉得你不矜持(男人都是控制狂吗).........

文化对性的压抑造成五花八门的香港小报文化.........

《等待香港》读后感(二):愛之深責之切

一本為了批評TVB而寫的書,帶著八卦的心看下去,卻發現其實它一點都不八卦,甚至不太適合一個八十後看,畢竟我們很難知道誰是甘國亮,誰是梁淑怡,還有許多粵語長片時代的巨星。我們甚至沒有看過狂潮,記不清誰是丁蟹,對壹號皇庭只有那最初“我長大也要當律師”豪言壯語的記憶。

有人說TVB這三十年來的作用就是延續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給廣東沿岸,給海外華人,單此一點它便功不可沒。

我相信林生也是知道這點,但是作為香港人的他,對過去的香港是愛之深,所以對今天的香港是責之切,就像David說的那樣,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他喜歡的、曾經願意為之奮鬥的那個香港了。

《等待香港》读后感(三):<等待香港 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读后感

首先,可怜的现代人,是时候审视一下自己了。压抑,反智,不负责任,没有追求把愤怒压抑一并宣泄给别人,不能认清自己的欲望。其实欲望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就看你怎么利用。不能看清楚自己,人云亦云,不用思考,也不愿意思考,因为这样就不会痛苦不会挣扎不用承担责任。羡慕又妒忌,矛盾的扭曲心理没有信仰。电视,电影,报纸,电台一脉相连,整个文化氛围都体现了港人的不安没有自信不想付出。然后,觉得自己的影评浅薄眼光不够开阔。林奕华他给了我另一个视角来看影视文化。除了表面的人性还有社会氛围,政治制度,价值观,封建或民主的思想,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最后,一直认为香港是个自由民主的地方,原来制度是自由了,但是人的思想不愿意自由,却在社会氛围下选择封建,所以有港女这种产物一点都奇怪。所以解放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思想。这是本质。

《等待香港》读后感(四):作为曾经的TVB狂热份子

作为曾经的TVB狂热份子,看了林奕华这本书,或许会感受到那种无形的讽刺。在他的眼中,TVB无非就是各种陈旧信息的反复利用,乃至TVB的编剧是否人手一本固定编剧手册,因为TVB的电视剧永远都是由那些情景组成。

无论曾备受好评的家族剧还是职业剧,几乎清一色是男女多角恋,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的情路来阐述,以至于最后是爱情战胜了一切。

曾经如此痴迷TVB剧,正确来说是痴迷于那些TVB演员。在剧本江河日下的当下,TVB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偶尔打开电视,只会发现一剧比一剧雷!正如那一年一度的港姐选举,强调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港姐标准,如今也越发变成一句可有可无的笑话,何必呢?

《等待香港》读后感(五):只言片语

1、消极地看,似乎只能接受“怀旧”是消费主义时代情感的唯一出路。我看《网中人》这出在26年前曾被我嗤之以鼻的劣质肥皂剧,今天竞然渗出了《创世纪》一类向上爬戏剧所没有的“人情味”!原因?是当年尚被允许的缓慢节奏让人物的情感和彼此关系有足够的篇幅发展成“戏”。而在今日,“戏”早已由情感的凝聚变成情绪的爆炸,观众再不欣赏编导如何引导观众进入人物心理与情感,却是追求一场比一场强劲的发泄,而不惜摒弃逻辑和情理。

2、茶聚

3、周星驰是男孩子中的灰姑娘。在《功夫》里到最后,突然之间变成神一样,就是他灰姑娘变身的时候。周星驰给了香港男性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或是借口:“我爽到就好,你有没有爽到无所谓。”

4、《苹果日报》给了很多人一种“我跟luxury(奢华),紧密扣在一起的”话语权感觉。对大家的欲望了如指掌:你们就喜欢成名、喜欢漂亮、喜欢有权、喜欢钱、喜欢跑车、喜欢光鲜亮丽,喜欢看到别人比你失败、喜欢看到你可以去掌握别人的所谓生跟死……

5、你在看杂志的时候,所有的影像都在跟你说话,它在跟你说的你也会回答,只是没有讲出声音。它会一直问:“你买了我没有?你买了没有啊?你得到我没有?你up-grade了我没有?真的没有啊?你没钱吗?你旁边的人买了没有?他是不是也买了?那你现在怎么去跟他交代呢?那你什么时候会去买?你不觉得我好吗?你觉得我它比我好吗?你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