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笑忘書》的读后感大全

《笑忘書》的读后感大全

《笑忘書》是一本由米蘭·昆德拉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24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笑忘書》读后感(一):布拉格。

我一直很想去布拉格。

一个曾经激荡过风雨的古老城市。

我喜欢它的安详,和昆德拉笔下细碎妖娆的诱惑。

游走在他的文字之间,呼吸都会慢慢的变得舒缓。

只是困惑又慢慢的多了,不自觉的崇敬以及无法抵达的自卑感揉杂在情绪里。

《笑忘書》读后感(二):讀米蘭昆德拉. 就是需要專注沉思!

讀米蘭昆德拉.就是需要專注並陷入沉思...這本書是變奏曲形式的小說.若以音樂性來說.變奏曲看似較交響樂簡單.其實更難懂.這書也有這種味道.相較他另本著名經典.[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較接近交響詩.感覺上.二本書其實有脈絡關係.看完這本更理解另一本..只是主角不同.表達形式不同.但文學深度同樣厚實而令人景仰!...

《笑忘書》读后感(三):遗忘记忆还是记得遗忘

我在强大的文字面前根本不敢做评论

只是像表达对那些2或3颗星的迷惑 到底是怎么把这么一本书评成跟青春小说一样的等级

我只记得 看着书我共鸣着笑了 也共鸣的哭了

哭不是因为难过 是因为原来真的有人能这样用文字刻画万象

哭是因为有时候真的太无奈了 不是悲伤 只是无奈 还有自卑

所以最后只剩下诗歌

看着书我想起来了一些已经忘记的事 却也好像忘记和丢弃了什么

可悲的垂落,看着翻黄的沙滩。。。

《笑忘書》读后感(四):笑,忘的变奏世界

第一次接触这种看起来互相独立但是又有内在联系的结构,在某一章里面看到关于“变奏曲”的表达,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变奏形式,很有意思。音乐和文学果然是相通的。

虽然看得半懂不懂,还是很喜欢。令人惊叹的精巧结构和想象力,让沉重荒诞的历史变为轻飘飘的舞步,左一步,又一步,然后绕着圈儿飘到空中,远去。

当我以为这是一个新故事的时候,忽然又把我拉了回去。就好像以为忘记了过去,一个午夜梦回,又或是不知哪儿吹拂过来的一缕风,又把某段思绪平移到了现在的时空。过去的欢乐,荒诞,悲伤,遗憾就那么活生生地在你眼前,让你猝不及防又怅然若失。把自己从肉体中抽离,透过荒诞又冷漠的泪眼打量过去,无法遗忘,不能遗忘,难怪叫做“笑忘书”。

当然,昆德拉的笑忘书远比这个深刻,毕竟他是来自布拉格的逃亡者。他的记忆来自几百年来布拉格被改写和再改写的历史,就好像那条有着波西米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苏联等不同名字的,同一条的街。也来自消失了的没有名字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工程师。

我不知道这本混合了政治、历史、哲思的小说该如何定义主题,也许就像变奏曲一样,是一个内在的无限世界。嗯是的,是一个内在的无限世界。

《笑忘書》读后感(五):遗忘与背叛

有时候, 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图书馆游荡时,一先一后的找到了两本书:米兰·昆德拉的《笑忘书》,和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作家昆德拉想说遗忘,革命家伏契克却在命不保夕的时候写出这些抗拒遗忘的文字。作家想通过《笑忘录》来诠释个人的遗忘,革命家蘸着自己的血,写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心声和经历——为了大多数情愿牺牲自己。看似南辕北辙,实际上,二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忘却,在纪念。

关于遗忘

遗忘,是人的天性。《寻找无双》这部政治隐喻小说里,小波说记忆就像一个筛子,把一切不愿意记住的都漏了下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性呢?在普通的凡尘生活的日复一日中,我们一直在追寻所谓快乐,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个人的记忆还是集体的记忆,充斥其中的,总是这人世间的磨人的琐碎;而我们的现时和或未来——将来也总会变成记忆的——也总归由这些可预见的磨人的琐碎填充而成的。那么,为了让这被历史的重担和现实压迫的心灵得到休息——哪怕是因逃避、自造而得来的虚幻的休息,我们有选择的遗忘了那些占回忆大部分的痛苦。就连仅存的那么一点看似美好——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谨慎的为之披上一层橘黄色的浪漫光芒。《笑忘书》里,塔米娜背离祖国,父母摒弃了她,哥哥也与她断绝了关系,丈夫在与她的流离中因病丧命,让这场本来是双人的苦命鸳鸯戏,变成了塔米娜一个人的独角戏。为了生存,塔米娜在酒馆做招待,为了保住自己仅存的那一点记忆,塔米娜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成为了一个彻底的listener,一个人见人爱的listener。在这个每个人都拼命的对别人说:“我·····”的时代,肯默默而专注的做一个诚恳的listener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个合格甚至是超值的倾听者,塔米娜一直在坚持,坚持联想,现实的每一个细节都让她不自主的联想起丈夫,这种联想让她感到安慰,至少表明她还没有完全忘记。她坚持回忆,从每一个细小的事物中忆起,坚持做一个安静的listener,礼貌而又专注的面对酒客们的滔滔。

雨果——遗忘的推手

在雨果眼里,塔米娜是这样一个人:很好的listener,背井离乡的寡妇,拥有她国的不幸经历,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塔米娜的所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雨果。他想占有她,不仅从肉体上,更要在精神上。可是,塔米娜在看他时候的眼神是那么空洞,那眼神像是要越过眼前的一片造成阻碍的森林,以望见森林尽头的自己的爱人一般。这让雨果很痛苦,没有自信。尽管内心如此的虚弱,雨果仍然不能控制在塔米娜面前的滔滔不绝,他讲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计划,自己的琐碎,自己的无助,看到塔米娜在盯着他,他感到安慰,看到塔米娜空洞的眼神,他又想问是不是你根本没有在听我说什么。他感到生气,可是很快他就习惯了这种“对牛弹琴”,他想,至少塔米娜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这就比什么都重要。陪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强大的。在这一点上雨果是聪明的:日复一日的陪伴对于深刻的记忆,作用是毁灭性的。况且,即使雨果不存在,塔米娜总有一天也会遗忘,因为有时间,时间会风化一切。现在,正是这样,塔米娜觉得她的回忆越来越靠不住了,明明与丈夫共同度过了10个蜜月,但是有记忆的,只有8个,剩下2个不翼而飞,就好像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这让塔米娜惊慌。她要把那本日记本拿回来,那上面记录着10个蜜月,完整的细致的,在家里的写字台抽屉里。她请求去布拉格的朋友帮忙带回来,满怀期待,朋友的计划取消了,塔米娜转而失望。雨果自告奋勇要去布拉格取回日记本,前提是,塔米娜不要再用那种空洞的眼神看着自己,可他不知道,如果塔米娜真的可以不用那种空洞的眼神倾听雨果,那她就不需要那个日记本了。

事实上,最后,塔米娜做到了,她永远的把日记本连同日记本上记录的一切,统统忘记了——她成了雨果的情人。

为了忘却的纪念

77年前,鲁迅先生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是小学时候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当时作为孩子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忘却,即便有一个温柔的女老师给我们讲解中心思想。现在醒悟了:先生是用自己的理性强自压抑悲愤之情,“调侃”的语调,正话反说,为倒在屠刀下的左联作家作悼文。先生的初衷,虽然是想通过这文章唤醒人们的对已经牺牲2年的作家的悼念,可先生的这句“调侃”——为了忘却的纪念,不幸一语成箴,多年过去了, 对当初的一切人们早已忘记,先生的这篇文章,真的成了开启记忆闸门那道忘记之锁的钥匙。如果说,鲁迅先生是作为一个革命者在悼念自己牺牲的战友而作《为了忘却的纪念》,那么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则是一个将死之人提前为自己做的悼文:“永远不要让我的名字同悲伤连在一起。……我为欢乐而生,我欢乐而死。”“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然而,所有一切为了大多数人牺牲的,最终也会被那些大多数忘记。作家揭示的问题,其实是革命家身上已经应验的现实。当庸众们在残酷的洗脑训练中练就了筛子思维,总有某些人在夹缝中为革命者塑立思想的雕像。

但是,革命者已经成为雕像(请允许我引用伏契克的“雕像”一词),不朽的雕像不会被遗忘,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压迫、愚昧和反动,他们就会成为旗帜,引导我们用血肉冲破围墙。

该记清的总要记清,即使痛苦,也要记清,因为忘却只能让罪恶更嚣张。

在这个让人不相信的时代里,请相信,总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相信,他们,是这个社会重生的内核,是我们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