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Art of Travel》读后感100字

《The Art of Travel》读后感100字

《The Art of Travel》是一本由Alain De Botton著作,PENGUIN U.K.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NT$ 385,页数:200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Art of Travel》读后感(一):the art of life

Following wangjs's advice reading this book from the last chapter

Chapter Nine:when the author go back to London after travel he's disappoint about the city ,《journey around my bedroom》show us a new way to rediscover the boring daily life:dissociate surrounding from the use we had previously found for them.

Chapter Eight: how we can possess the beauty of places.photograph,carve name,buy thing?Ruskin try to teach us to describe beautiful place through art(drawing or writing).he deplored the blindness and haste of modern tourists.the really precious things are thought and sight ,not pace. we should derive more appropriate pleasure from any one place or ,by extension,from details.

《The Art of Travel》读后感(二):再慢一点儿

到一个地方旅行,似乎看了很多东西,又似乎没见到什么。就算挤牙膏似的写上一篇伪游记,也于事无补。在陌生的地点,面对异域,历史,美,鬼斧神工,我不断提醒自己,要记住啊,要感动啊,就像为了上天玩命拽头发。如此反复,明白一个道理,相对于走到和看到,见到似乎是个难得多的事儿。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见到的书。

在Curiosity一节,Alain讲到了一个现代普通旅行者的困境:这是一个已经被(过度)发现过的世界。他把自己一个在马德里无所事事的沮丧下午,同Humboldt的南美探索之旅比较。Humboldt知道他的每一个记录,每一个发现,都将在欧洲引起轰动。而一个现代旅行者,在满足发朋友圈欲望之余,能感动的只有自己。事实上,这些数量庞大,见多识广的现代人们,斜眼看着又一个教堂,又一个大湖,早已经安之若素,波澜不惊。如果这是一种麻木症的话,好奇心是一味解药。一般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对一座房子生出巨大好奇,所以这种好奇心就只能来自更深层次的疑问:教堂风格有几种?教会的势力有多大?人问什么信教?

比好奇心更猛烈的旅行动机是对异域的向往,可能同时混合着对故土的厌恶,像福楼拜钟情北非那样。这种冲动,没有也罢。

如果打开这本书的目的,是寻找旅行的意义,那第一节很可能让人失望。这一整节都在讲旅行的overhead和意外状况,让现实旅行和期望值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以至于与其旅行不如到博物馆看风景画来得纯粹,保险,让人满足。这个让人翻白眼的论述不无道理。最后一节又变脸成了鸡汤文,表示只要用心,上班路上也不缺少美。似乎矛盾的两节其实都在讲不出远门儿,也能“看见”和发现美的可能。在家门口和博物馆都可以被景色打动的心情,是对旅行绝佳的准备。

“崇高”sublime的自然景色,让游人趋之若鹜。冰川,绝壁,排浪,火山,星空,瀑布....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让人自觉渺小。虽说也有“身登绝顶我为峰”这种话,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敬畏的心情更多一些。为什么被别人比下去就忿恨,被自然比下去就卑微到爽呢?区别是个人的挫败,相对于承担全人类弱小的一部分?灵魂被彻底碾压后的升华?因为另一个维度和级别的伟大,让琐碎的烦恼显得可笑?在美的历史里,崇高和美是不同的概念,大与小,宏伟和细腻,敬畏与亲近。相对于人造艺术,自然的磅礴简单直白,付出体力和时间,就可以获得冲击和满足。

关于艺术,到画家作画的地点去印证画之美和景之美,迷失在因画赏景,还是景美生画之间,进而让眼睛从相同的景色里看到更多的精彩。

只是到那里去是不够的。Ruskin教素人作画的坚持,教导用笔写景,以情映景的用心,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发现美,感受美,充盈生命。虽然他说只有懒人才做不到,其实要做到如此,需要付出的勤快还真是不少。当个看客也不容易啊。

《The Art of Travel》读后感(三):模棱两可的幸福

年前落实了一小截书单,预算中包括一本我以马克.勒维(Marc Levy)最新畅销三分之一市价作为机会成本匀出来的小书:斯旺家那边(Du Côté de chez Swann),是为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七卷之首。我想,每逢勒维出书,一定纸厚字大行距暴发户,愣把口袋本做成大板砖,不若冷处理,待其迷你化、自缩身价再掏腰包不迟。

余绰如何配置,当然有很多选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添上惯常令我畏缩的普鲁斯特--而事实上也证明,几个月来我还在第一页徘徊,这大概只该问咎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是他那本普氏“心灵鸡汤”(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给了我莫名的暖意,我还没厘清,就冲动地投奔普鲁斯特一国了。

此外,我在亚马逊的收藏夹里塞了两本英国学人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论美术、建筑的书,这当然还是拜阿兰的八卦本领所赐,勾搭我对这位普鲁斯特顶礼膜拜的神秘人物小动花痴。我模糊地记得,“心灵鸡汤”里的段落,并非我与鲁斯金第一次见面,手指已经先于酱瓜脑袋移向好几年未碰的阿兰作品:旅行的艺术(Art of Travel)。

翻开一看,果然有鲁斯金,还很靠后,貌似又一次压轴。前两日喘息时顺序读下两章,感觉阿兰潜移默化的鬼斧神工厉害得不得了:原本读完他的一本书,顺藤亲厚相及的人物,这不算什么,可是为什么,我对陌生的暖黄色的指示牌偏偏多一秒注目,每次出行总要收获一两张“票据”类的相片,恰似阿兰放在域外(On the Exotic)一节开首?又为什么,我当日坐在从雅典驰往桑托林岛的小飞机上,会那样在意白云抹在泥褐起伏上的阴影,以及支解陆地的幽蓝水域,我为之敛容凛息忘记揿快门的瞬间,是不是我也曾被阿兰说的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谓的诗意(poésie)所扯动?

我买下这本书的时候,距我初次踏上旧大陆并不遥远,一切闲散或者商旅的路都尚未启程。于是,旅行的艺术之于我,并不太具有紧切的说服力,反而就像是个温吞易处,不思锐进的伴儿。而今,我倒是从各个层面都需要这样的阅读关怀,随着阿兰的笔触,尤其觉得自己很像橙色女孩(The Orange Girl)里十几岁的主人公,热爱宇宙星辰,却浑不知,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着,其实早早发端于已经离世、也基本上被自己忘记的生父。再次打开阿兰的书,便也仿佛被一层隔年的阑珊灯火所宠爱,因之迟来的感动与翩翩的联想生猛得只怕脱缰。

待翻完全书,涌现的思潮必定不堪收复,那是后话。阿兰给我的当下印象,却值得一一记下。在时序上,普氏“心灵鸡汤”靠前,为人熟晓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和旅行的艺术较新,我总是觉得“心灵鸡汤”中的文笔不比后两者。其实现在看来,几本之间似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普鲁斯特那本,囿于传记体制,不方便太自我,即或如此,它与传统做传已然泾渭分明,旨在让普鲁斯特这个看似文弱的形象帮忙读者对抗一些心理软疾。到了哲学的慰藉,阿兰自己的思索细节开始升级,至于旅行的艺术,情绪波澜与追问更加绵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贴心的自省容给写作的自由度更大,读起来更容易也更亲切,是以即使视阿兰为“零售哲思”,我也以为,他自己走过了一段化繁难为平浅的探途;与其讲文笔初初稚嫩,毋宁说想法日臻圆熟,视角益发开朗。

这几种书,一律都围绕着“人如何获得幸福,怎样过得快乐”做推敲,既有旷古的命题,也有前辈与时人包括他自己的挣扎。可见的确是挣扎,否则不会一直一直揣摩并与读者分享各种心得。我不知道他最新的幸福的建筑(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是否仍然在转换角度解答这些问题。不过其实他怎样做答并不重要,甚至他的思索只是读者思索的引子,他那一方的结语也未必宇宙适用。

比如,旅行的艺术中,阿兰认为,艺术商品往往该为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错误估计负一部分责任,因为它们透过艺术家的手笔,浓缩了人文与风景的美好,而当我们实地考察时,眼耳鼻心共举,许多被画册、旅行手册滤去的杂物杂音一一呈现,于是最初曾震撼过我们的美被稀释了(我解为,生活化世俗化),旅行的享乐指数跟着大大挫折。阿兰很聪明地为这种情形附上限制语:there were times,换言之,不是always,读者,比如我自己即有多次的反面经验。

然而重点其实也并非去较量个个的私己体验,而恰恰在于琢磨旅行这种非常态的生活片段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那些伴之而来而散的焦虑、幸福、无味、期盼究竟系于何因缘,有什么意义。

阿兰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总是可以从一些看似宏阔的命题中找到柔软而精准的切入点,填入亦古亦今的详细资料--通常有点小八卦,帮忙读者站高身段,不知不觉中直指核心,即或基本无解,例如“幸福”,然而读书的人总会得到一点中肯的设想和意见,或者至少获得好像桔灯下的书店(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里所谓的“人群中的独处”(along among others)那般淡而暖的慰藉。

再来说一句阿兰的文笔吧,我是看惯了就很喜欢,瘦峭而秀雅,尤其揉着描写情与境,总是优质小说的好底子。那也是他的味道,不怎么高明出挑,也不会十分贴烫,有一点模糊中的清爽,明知无果依然凿凿,关乎人们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