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抚摸北京读后感锦集

抚摸北京读后感锦集

《抚摸北京》是一本由邹仲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页数:3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抚摸北京》读后感(一):很早就已抚摸过了

现在对于具体篇目的印象有点模糊了,总体的印象是,这本书的编者,似乎带着很强的个人情感来编辑这样一本·书。除了前几篇,后面大篇幅地都是讲述个人的经历,似乎跟北京城关系不大。

固然那段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场浩劫。但是不至于成为北京城这部史诗般的交响乐中的一段杂音,不是主旋律。总感觉,主观感情很炽热的编者,不是在抚摸北京,而是在抚摸自己内心的一个伤口……,如果他这样抚摸完就不那么疼了,也好。

PS;看完突然惊觉:凯歌君真是好有才好诗意的一个人,建议大家找他的集子来读一读。

《抚摸北京》读后感(二):北京乎

在看《抚摸北京》,满心都是对作家们回忆里的“老北京”的羡慕之情。想赤足踩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感受时光在一块块石头上留下的岁月粗糙的痕迹。想大力大力地呼吸老胡同里盛放的月季是怎样的芬芳。想亲耳听到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唠叨家常或是唱一曲京剧。想逐一拜访心里钦佩的作家教育家的故居。想知道年少时哼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是啥滋味。想知道香山的红叶真的是如此红艳么?想知道故宫里的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房子是什么构造的。想懒散地走在老北京城里,想游荡在这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前往追梦的地方。或是最简单的,想在天安门前留影,然后给爸爸和妈妈看看,嘿,亲爱的们,那是22年前你们新婚蜜月之北京。眨眼,22年。

北京这座城市,正迅速地扩建着。我祈祷,在我还没踏上这片土地前,推土机的脚步,慢点,变化,少点。那么,我可以更容易地比对,我感受到的北京,和与我通过阅读得到的老北京印象,是如何的不同。

《抚摸北京》读后感(三):抚摸之下,扎手

年底了,工作不忙了,抓紧整理读过的书。邹仲之选编,黄苗子题写书名,三联出版的《抚摸北京》,从图书馆借来近4个月了。断断续续的读完也有好长时间,觉得编者的眼光有点杂。但凡与北京扯上瓜葛的名家作品,都选。比如张承志的《饥饿的记忆像根金属线》与地域上的北京根本没关系。我印象深的也就那么几篇。

怎么说呢,北京的土著作家似乎没有取悦读者,尤其是外地读者的意思。满纸辛酸言,大部分在回忆不堪的10年,10年,北京当然是暴风的最剧烈处。也许的书看多了,我反而对单纯的居住体验的文字感触颇深。

“我并不怀念那个旧北京,因为我从未见过那个旧北京,而那些钢筋水泥的新古董,根本无法唤起我回到旧北京的感觉。我只是在回忆北京这个专有名词时,会幽幽的获得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我因此而领会想象的乐趣,我因此思索我的天命所在。”

这段与我共鸣的文字来自西川的《想象我居住的城市》。

喜欢一本书,也许就因为有一两句话划破了你的心;爱一个人,也许就因为有一两点地方,晃亮了你的眼睛。

你接受了,就要在烦躁时,多看看她叫你为之一动的地方。书也如此,《抚摸北京》除了回忆10年就是在反思城市改造的得失。动我神魄的文字,也就是那么几段。

“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城市在夜晚是颤抖的,我不知道是我的眼球在抖还是城市的夜晚的灯光在动。”邱华栋的《颤抖的城市》,讲了四个颤抖的故事。你去读原文吧,我不想把它全部照抄下来。

北京,抚摸之下,扎手。抚摸的手,同样伤痕累累。这是《抚摸北京》的blue基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