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楼读后感100字

《青楼》是一本由刘钧瀚著作,沪百家出版的12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楼》读后感(一):林志玲背后的三陪女

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知其然。

譬如现今大家看到歌星、影星、艳星台上的繁华,很是羡慕不已,甚至孩子都立志要当明星,其实不知道台下的苍凉。

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自古就是色艺一体,色艺双卖的,只不过捆绑销售价格更高而已。虚伪的官方口径贬色捧艺,无非是欺负老实人。

《青楼》读后感(二):人前风光,人后心酸

青楼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青楼给人的印象就是每人、才子、情色。

在古代,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闺中少女就只会懂得《女则》之类的“三从四德”。我很同情那些独守闺房,相公却在外面花天酒地的传统女性。我为她们不公的命运感到可惜。也对那些朝三暮四的男人感到愤怒。但是,说真的,如果我是古代的男子,每天回家对着一个只会啰啰嗦嗦的黄脸婆,我真是去找一个善解人意的又温柔多情又才艺多多的青楼女子算了。青楼女子没有闺中女子那么多束缚,她们很多人都多才多艺,而且没有那种拘束感。

但是她们无论人前多么的风光,多么的耀眼,但背后的辛酸又有谁知道,打落门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她们只能是贱民,除非从良,那是她们一辈子的梦想。

在我看来,她们成也青楼,败也青楼。青楼给了她们学习技艺的机会,开拓她们的视野。可是青楼也困住了她们,残害了她们的身心,多么的可悲可叹。

哎~~到底青楼的出现为了什么,哎~~~我对青楼女子同情,对闺中女子同情。幸好我们已经脱离古代,真好~~~

《青楼》读后感(三):先生说

在香港,激进的女权运动者是要别人称她为“先生”的。有个传统是,将知识涵养深厚的人尊称成“先生”,无论性别。不过不知诸位诸位有否注意到,在近代,妓女也是被称为“先生”的?

在晚清王廷鼎德日记《南浦行云录》中记录沿途听书的:“此技独盛行于苏,业此者多常数人,男女皆有之,而总称之曰说书先生。……所说之处皆在茶室,曰书场。”而在日记的后半部有这么一句:“难后女说书者风行于沪上,实即妓也,亦称先生。女称先生即此。”他说的“难后”是指灭太平天国以后。看来是女说书先生在上海沦为娼妓。

此书对此给出一个说法:书寓,原是说书、弹唱女艺人的住所。书寓中女艺人称先生,雅称词史。但由于上海滩的商业气氛日渐浓厚,文人雅士及单纯欣赏书寓先生歌喉技艺的日益减少,书寓先生在光绪年间也唱京戏侑酒,开始与妓女同流。长三堂子(上海最高等妓女的处所)为自高身价,也纷纷在自家门口钉上“书寓”招牌,混淆了两者区别,最终合二为一。长三的妓女也就跟着称作“先生”;而低级点的,如么二等场所的妓女仍旧称作“小姐”。

还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吴语“先生”读作“西桑”,以前在上海的英美人听了误以为“sing song”;再加上她们在酒席上例必歌唱,“singsong girl”因此得名,并非“歌女”译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