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摘抄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摘抄

《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一本由焦雄屏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一):读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

p11 要记住电影的历史有一百多年了,每一年其实都有很多创新性的作品,尤其是在早期.

p88 戈达尔等人采取布莱希特史诗剧场的疏离方式,不时以疏离及保持美学距离的技巧,使观众更加知性的去理解

.p110 戈达尔缺乏深入阅读的耐心.

p120 电影自身所存在的矛盾.

p179 希区柯克的崇高地位.

p180 <爱的礼赞>的美

p182 戈达尔在最后的出现,刘别谦

p202 四百下里著名的试镜表演

p423 Quentin Tarantino对于A Band Apart的模仿

p436托尔斯泰断言天才们的杰作只是一部分.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二):野花盛开的时代

近年来,对影视颇有兴趣,亦略略参与其中。回到海口,翻阅过往的旧书。有《法国电影新浪潮》(两册,台湾焦雄屏著),对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有翔实之绍介。遥想当年,一大批法国作家及导演,为电影提供了激动人心的另一种风格。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里韦特,侯麦,雷奈等法国知识分子,留下了《断了气》、《四百击》、《美女们》、《圆月映花都》、《巴黎属于我们》、《没有脸的眼睛》、《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特立独行的电影,让后人仰望惊叹。那是一个野花盛开的时代,那是一个抵抗商业电影与好莱坞模式的时代,那是一个永远消逝的时代,后来如我者,只能在泛黄的书册里领略那一代人的光彩。法国新浪潮电影所掀起的影像风暴,不但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观众,对后世的艺术电影亦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我们不难看出后来的导演对新浪潮电影的致敬。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三):摘录

1、印象主义将电影比做诗、画、音乐,排斥剧场、文学。

2、达达主义喜欢用无政府式的混乱状态,以反道德、反美学方式拆穿传统道德,即兴、粗鄙、滑稽、欢乐是他们认同的创作。代表作《幕间》,舞台上芭蕾舞,镜头由下而上,最后出现大胡子男士

3、超现实主义强调意识、梦幻,没有道理与逻辑的内容(布努埃尔、达利)

4、诗意写实电影强调气氛永远比叙事重要。由布景制造情绪主调(如渴望、焦虑),加上音乐、诗歌旁白。如雷内克莱尔的《巴黎屋檐下》

5、新浪潮导演崇尚新写实,排斥片厂风格,排斥品质传统的精致外貌,刻意追求一种粗糙、即兴的自然风格,充满叛逆味道。处理对白完全即兴,要求演员自然而非人工化的演技。排斥完整的剧本,角色塑造常常出现断裂、重复或不合逻辑甚至与剧情无关的处理

6、都市化是新浪潮作品的特色,时髦服装、敞篷跑车等。受到存在主义影响,对人生有一种理想幻灭的虚无感

新浪潮手法

1、跳接

2、省略 精疲力尽中,只有枪响,省略警察被杀过程

3、手持摄影,场面调度灵活

4、主角转头与摄影机、观众对话,布莱希特的间离

5、写实、真实的影像与虚幻、抽象的东西对比,稳定不动的画面不时变换节奏,成为有快递动作的画面

6、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插入镜头打断叙事(如电影海报)

7、不明确告知时间、地点,突兀,增加观众与叙事的距离感

8、特写陌生感应用,使观众不明就里(不知所云)

戈达尔:拍电影就像一本个人的日记,一本笔记和一段个人独白

克里斯马克《美丽的五月》结尾旁白:

只要贫穷尚存,你就不算有钱

只要忧虑尚存,你就不算快乐

只要监狱尚存,你就不算自由

杜拉斯以为文学和电影是分不开的:每一部电影都是记录在影片上的书。她的影片使用大段内心独白、祷文式的叠句,咏叹式的朗诵

新浪潮把电影提升为知性的艺术,培育知识分子观众群,以及将电影脱离文学、戏剧的附庸,建立电影的现代主义特性,成为独立的艺术。尤其吸引了两大思想主流: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四):新浪潮健将群像

我系统地认识电影的第一部书便是焦雄屏先生所译的《认识电影》,用了最近一个月的课余时间,读完了他所著的《法国电影新浪潮》(上、下) 这上、下两册读来不同于一般娱乐休闲读物,更像焦雄屏先生的一部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学术著作。引述他人内容处都在书本下标明序号,所引用参考书籍集中列在书本最后的“参考书目”处,外文、中文分列,学术行为端正规范。书中所载之插图皆为焦先生所描绘,形象生动,画功委实不一般,多才多艺。 初次知道法国电影新浪潮是通过06年的一期《看电影》,那篇文章写得很笼统,重点介绍了特吕弗和戈达尔的友谊和后来的分道扬镳、相互谩骂,其他导演则一笔带过。除了电影杂志外,网络上诸多影评人也多有讨论该运动的,着实令我不得不多加关注。而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著作中,焦先生的版本还是备受推崇的。还好,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尚算丰富,能够找得到。 书中,焦先生从法国电影新浪潮之前的法国前卫电影和诗意写实传统讲起。毕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也要讲究继往开来,新浪潮虽影响深远,但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否则,当年的那群毛头小子窝在电影图书馆是鲜有电影看的。 当然,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还是给了该运动的诸健将们,并依美国学者大卫·鲍德威尔和克丽丝·汤普森在《电影史·简介》一书中的分类分为两部分:新潮派和左岸派。 本是抱着了解各个导演的风格、技法的目的去读,可读完之后所记下的甚少,原因可能在于各有千秋和风采。当年的年轻人,尤其是新潮派的五位,出于对电影的嗜好而窝在图书馆里看电影,阅影之多之丰富从特吕弗所著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中特吕弗掌握希区柯克电影资料之详尽可见一斑。嗜好催促行动,限于经费和器材而互帮互助,拍摄短片、长片。然而,随着羽翼渐丰,对电影认识的加深,以及经济力量的增强,1968年五月运动后的分道扬镳也是自然而然了。 新浪潮诸将史无前例地在银幕上彰显意识,他们突破了传统一元化结构,以多元化形式、双线或多线叙事、时空颠倒、声画同步或不同步等方式,扩展了电影的领域。他们用主观镜头、快慢镜头、变焦镜头,将触角伸至人的内心世界,再用跳接、倒叙方式,形象化地展现意识的稍纵即逝和无理性。在电影史上,有突破形式和内容的革命里程碑地位。但也如巴赞所指出,他们重导演轻作品,重风格轻主题,有违电影传统和制度的优越性。对导演在电影中的地位过于推崇和神化,也是有着一定的盲目性。

《法国电影新浪潮》读后感(五):法国新浪潮电影之我见

——叛逆,寻找,重塑。 “喜欢现在的电影,但它就是缺乏诚意,我只是想让他获得进步”。50年代中期法国一批年轻人认为当时的电影之所以陈腐就是因为缺乏创新,所以决定自己去拍创新的电影,这些电影常伴随着La Nouvelle Vague(新浪潮)这个名字。 新浪潮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剪辑。“他们打破常规,进行剪辑,无论书上的教程是如何。他们都不屑一顾”。我们考虑制作电影时,不同的广角镜头,远镜,双人特写镜头,单人特写,这几乎是程序化的表达方法了,这种电影语言很严格,这些规则让剪辑变得毫无痕迹,没有任何痕迹,观众浑然不觉。新浪潮的时代精神是通过新技术和创新制作方法,让观众们感知他们正在欣赏一部作品。不过这也减少了些许电影构成的限制,让电影制作更简易,如果不是新浪潮电影剪辑的需要,现代的蒙太奇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新浪潮电影抛弃完全虚构的电影剧情,导演用实景拍摄实片,创造力也在电影背后涌动,于是另一个新理论出现了——摄影机钢笔论。它的出现让导演像用笔一样,使用摄像机,这个简单的概念改变了电影制作。那时开始,电影的节奏有了极大提升。制作人深谙其道,不把所有画面都呈现给观众,新浪潮电影语言贯彻了”表达但不告诉”的黄金法则。如果在只是同一个地点,弗朗索瓦·特吕弗只用一个场景来表达,转场和镜头就只用拍摄一次,这就有了新浪潮电影的第二个突出特点——镜头转移。 任何一部新浪潮电影都有反传统的精神在里面。两个人在对话,镜头也在移动,拍摄另一个人回答的场景镜头也在动,这项技术成为了主流。 如果剪辑移动镜头不能永久性地改变电影的面貌,那么新浪潮电影另一个有名的特点就是移动到你的正面。比如我们想要向观众强调一件事,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用特写镜头,但是这不像是新浪潮电影的作风。他们不想带入现实感,其方式非常戏谑,不使用特写,改变画面构成,达到了和特写镜头一样的效果,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某一点上。 在画面中上使用多个镜头,起突出作用的另一个著名技术就是使用画幅分割。其实这用特写或者稍慢的伸缩镜头就可以做到,他们还是采用了画面定格,这种技术非常引人注目,仿佛那一瞬间人像机器一样定格不动了。 法国新浪潮电影走在时代的前端,新浪潮电影的制片人给艺术家们留下了可利用的思想财富,看一看现在的电影,然后思考一下,怎样使它们与众不同,如果我们不能有所创见的话,那就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要尽可能的尝试我们的新想法,有些时候打破陈规,我们就建立了新的规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