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读后感摘抄

《孤独》读后感摘抄

《孤独》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斯托尔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2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读后感(一):深夜的感叹

都市里,大家白班把自己时间填的满满的,只有半夜才会开始伤感,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曾拥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可能孤独是人生常态。就像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节奏,每个人有自己内心最孤独的一面,有时候,有时候,我愿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我大概就是个笨小孩,别人已经交出满意答卷,而我还在对着考题发呆发呆,人生如梦亦如幻!

《孤独》读后感(二):独处很重要

孤独很重要,或者说是独处,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人,能够在独处时靠自身才能的施展得到补充修复,有些人故意放弃了人际关系为了保持独处的时光,能够在独处里尽情发挥想象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无论从哪个方面获得内心价值感都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在人际交往和独处创造中都获得价值感当然是最好的一种平衡,但如果不可以,那么其中一项多少会弥补另一项带来的缺失,如果无法代偿就会出现精神疾患。一种所谓的病症在独处时或许是能够激发潜能的一个好的诱因,当然没有人会因为这个故意去得某种精神疾病或者刻意去诱发。

独处有利于内心对于在外信息进行吸收和整合,重新组织变成自己的东西。

早年亲密关系缺失可能会加重孤独和分裂,迫使人更趋进于在内在去探索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寻找自己的价值。

人的第三阶段,老年阶段更倾向于将内心多种元素达到一种整合和平衡,更无畏人言,更关注自己的内心。

《孤独》读后感(三):听《孤独:回归自我》

这本书让我想到我之前读过的一本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

内向者的福音,内向者的觉醒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尽管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存在着社交障碍,但这并代表,不喜爱社交的人就一定是有病的人。作者斯托尔可以算是佛洛依德的门徒,但是他并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斯托尔在这里还提到了弗洛伊德和他自己的两大门徒荣格与阿德勒的决裂。弗洛伊德认为对外的关系定义了人,阿德勒认为个人向内的探寻定义了自己,而荣格认为,他们两个人分别定义了外向和内向,而外向和内向本身是由性格决定的。孤独不等于寂寞,本身是一种中性的状态,而寂寞是一种负向的情绪。

第二,孤独(独处)是一种能力。这个世上,教人如何社交的书,摞起来可能有一座山峰那么高,但是教人孤独的书却很少。本书算是一本把,

第三,孤独有很多的好处。孤独通常跟想象力有关,很多的艺术家的很多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创作,都是在他孤独的时候产出的;孤独有疗愈心灵的能力,那些受到了伤害的人,所需要的可能并不是亲友的陪伴,而真的是“一个人静静”,因为亲友的陪伴,有时候可能会造成一种假象,使得受伤的人无法真正接受现实。作者在这里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牛顿,康德,甚至弗洛伊德自己。

我自己应该就是一个内向者,这本书至少告诉我,内向没什么问题,孤独也没什么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个理论,“为了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中午一个人吃饭是可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充分利用中午的工作餐时间,进行社交,维系重要的同事关系。但是我发现自己做不到,中午的时候,我宁愿一个人吃饭,利用这难得的独处机会,为自己补充能量。我发现独处的时间,是我自己恢复能量的时间,而跟大家在一起社交的时间,是我在耗损能量的时间。这也许就是内向和外向本来的定义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