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鲸读后感锦集

白鲸读后感锦集

《白鲸》是一本由麦尔维尔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50,页数:4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读后感(一):姬XX翻译的太差!

一点美式文字风格都没有,竟然读出了国内舔菊文的味道。。 最后惊心动魄的三战,特别像给我军指战员写的赞歌。。你能好好翻译那直白的句子么??

太糟蹋东西了。。。。。。。。。

不过从年份上来说也只能理解。。

《白鲸》读后感(二):A story about Moby Dick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只是每天在下班挤到地铁上时默默掏出电纸书,打开正在阅读的书目:《白鲸》,美国,麦尔维尔著。

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里,我几乎可以忘却身边的环境,抛弃疲惫的身体,全神贯注投入到这个庞大的故事当中去。有时我回到学校吃完饭后,还会带着白鲸,到音乐广场去读。

我坐在那儿,看着里面的数据,想象最庞大的白鲸到底能有多大:90英尺,27米,那样一条鲸会占满整个音乐广场,它的头还会压垮第五街的逸摩咖啡,尾巴则会将后面的来一份和教育超市扫翻在地。连足球场上最激烈的比赛都会中止,最高大勇猛的球员也迫不及待要看见它。所有的宿舍楼里都会探出挤满的脑袋和张望的眼睛。我可以游到它的旁边吗?假装是一只银鱼,在巨浪中跟在白鲸的旁边游上一段距离?

“不要再说了,斯达巴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可你也要明白我的心,有的人死在退潮里,有的人死在浅水滩里,有的人死在洪水里,而我,注定要死在巨浪之中,这就是我的命,早已注定好了的。好了,不要再说了,斯达巴克,握手再见吧,我的朋友。”旅行结束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心跳加快了,却被感动了。为什么每个人都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手掌。亚哈船长虽然被愤怒控制,却三次向他清晰的命运发起冲锋,显然他没有真的失去理智,因为他知道那是他的命运。一个捕鲸人的命运,就是捕鲸;一个因白鲸失去一条腿的骄傲的船长,势必要报仇;一个英雄的事迹,必然会被传颂;而一条被惹怒的最恐怖的白鲸,也势必会带来致命的灾难。诸多可能性中被选中的必然,构成了这部小说。

昨天我坐在鸽子广场的椅子上身心放松地读着亚哈船长的故事,有一对外地来的老夫妻来到我旁边坐下,走了;有年轻人抱着小婴儿在我旁边坐下换尿布,走了;还有带着孩子的零食和衣服包袋,坐下歇脚的,后来也走了;我把帽子也戴上了,等到夜风渐起的时候,也站起身走了。

《白鲸》读后感(三):碰巧看的姬旭升的差评版本

据说这个版本翻译得比较差。所以就简要做些笔记。

作者梅尔维尔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最主要的特点是热情洋溢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讴歌捕鲸事业,因为这个事业有光荣悠久和惊心动魄的历史,因为气势磅薄对真正的男人充满魅力,因为需要一个人有种种的卓越品质和能力;讴歌表现出勇气和能力的水手和船长,甚至讴歌表现出风范的大鲸,说它们泰山般的稳重,帝王般的雍容,绅士般的举止,更甚至还讴歌虽然象征着可怕危险的鲸鱼尾巴,因为这尾巴象征着力量,有巨大的威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推崇追求为人类做贡献,推崇追求荣誉。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情怀的影响,梅尔维尔还带着一种质朴的善良。质朴,就表示这种善良没有夹杂私利——因此,梅尔维尔一边赞美捕鲸事业和捕鲸人,一边还同情鲸鱼;一边讴歌为人类做贡献,一边还谴责人类的残忍、虚伪本性,以及其中的坏人。质朴,还表示这种认识是有限度的——因此,梅尔维尔一边谴责卑躬屈膝的行为,反对地位的贵贱,同时又肯定了船上船员地位的高低贵贱;一边(出于善良)反对残忍,一边又(出于英雄主义)宣扬征服;一边跨越种族歧视(对魁魁格和黑人),一边视美国印第安人于无物(关于哥伦布一段)。

其他几个特点:

1. 本书用第一人称,却讲述了大量“我”由于不在场而不可能知道的他人的言谈和心理,用了上帝视角,出现了明显的自相矛盾,有点怪异。

2. 作者在书中两次带有价值观地提到女性,一次是说雌鲸鱼相互帮助,雄鲸鱼各顾各,这似乎是和人类现实相反;其次是谈到对鲸鱼的(了解)征服。这两处说不上是对女性的歧视,但确实是一种对女性的传统文化观点。也就是说,并非王小波式女权主义者的态度。

3. 梅尔维尔对英雄主义(这种精神和荣誉)的迷恋过于深入,使得他甚至让英雄主义凌驾于善恶和生死之上,比如对哈克船长战斗精神的赞赏,而不顾他妨碍了其他人利益,以及他是对大白鲸的侵略者。

4. 作者费了很多笔墨写了关于鲸鱼的介绍说明。这从一个方面来看,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激情写的,主要表达的又是一种情怀,最核心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小说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很有限。当然,把本书的译者姬老师激动坏了,几乎晕倒之时,连称此书为划时代的巨作。

《白鲸》读后感(四):碰撞四溅的火星

在未看的《城邦暴力团》里,张大春提到了一个颇为有意思的寻书来读的法子,便是上一本书中提及了某一本书,那么接下来就去读那本书,这样,就好似一场完全由概率和机遇做主的旅行,把自己带向安全又刺激的未知地方。之所以看《白鲸》,也正是因为毛姆在其读书随笔中曾经赞叹过这本书。这个理由已经足够驱动我了。

如果就仅仅指本书而言,我并无太多想要说的话。一个不安分的人在捕鲸船上随着大伙儿于茫茫大海中飘荡碰运气,实则枯燥乏味的生活愣是被作者用各种关于海洋生物航海知识及相关研究的长篇大论给填充起来。虽然我内心有一个小男孩告诉我说“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但真正可以了解这些时,我的眼皮就开始打架,实在不感兴趣。至于白鲸的象征什么的,想要寻找,总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的。找到了,征服了,故事就结束了。平心而论,这次阅读历程并不是很痛快的。嗯,当然,可能跟翻译也有一定关系。

可是啊,这本不吸引我深度阅读的冷冰冰的书,却又在不经意间与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实情况碰撞在一起,迸射出了四溅的火星。有些火星划过虚空,还未来得及捕捉就熄灭了,这种体验是神性而隐秘的,无法言语,也当真只有自己阅读时才可接通。而我现在之所以想说点什么,则是现在突然把几件毫无关系的事情用《白鲸》给凝结到一起了。

DH是我在拉萨认识的一名驴友,匆匆几面,至此之后并未焦急。时隔两年后的某一天,他在网上贴出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内容是他坐在船上在海里航行,作为背景的天空是苍白阴暗的,作为载体的大海风高浪涌,他在照片下面说,“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想念我,也不用担心我,我很好,终于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每天和大海在一起,早上出海钓鱼,下午拿钓来的鱼去市场换酒回来,昨天天气很不好,浪很大,一条很大的金枪已拉到船边却脱钩了,但是我不伤心,一切都是大海给的,至少它还让我活着”。终于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这句话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句子。当后来开始读《白鲸》时,主人公也是如此,仿佛是血管中某个阀门突然被来自海洋的温暖湿润的风给撞开了,然后就开始加强搏动,非要撒野不可。当我把《白鲸》和DH联系到一起时,就不禁在想,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真的就是往海洋深处里寻?

麦尔维尔显然更为冷峻些,他赞美大海,却用的是一种恶毒诅咒的腔调。我想,这与他本身的经历有关。未曾去到草原的人,会幻想在夏夜星空里策马奔腾,实则那时蚊虫叮咬令人烦躁不已,同样的道理,未曾在广袤的海洋中巡游过,又怎么能真正了解它的情绪。即便是麦尔维尔这样具有资深航海履历的作家,怕是也不能保证吧?但至少,他比一般人更看得更透彻些。海洋,如同宇宙一般,无情,无爱,置身于此,便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一切的赞美,实在来自人类的自作多情。这样看来,出海远航的生活,便不是因为那片大海,而是那片大海在自己内心的倒映。

再说说我认识的一个师姐吧。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她跟我说到了她的航海经历。曾经作为一名海洋生态学的学生,师姐也有过几次机会出海考察。因为我也曾坐着渔船出海的经历,所以正好可以与师姐的经历有一个对比。听完她的描述,我发觉对于出海考察的经历是因人而异的。我不愿提及自己的那点体悟,因为师姐一句话让我看出了差距。她说,当我们在海上航行时,便觉得和整个人类社会都脱节了。没有网络,没有通讯,没有除却船之外的现代文明及其衍生物。那种感觉,和置身于一个遥远星球相差何几呢?这样的感觉,在《白鲸》里能找到,在《冬牧场》里也能找到,大概就是一种寂静无声静默如迷的悬空吧。有些人会喜欢这种感觉,有些人会厌恶这种感觉,我不知道我属于哪一种,因为我始终离那样的生活太过遥远。

这些碎碎念,在《白鲸》的锅炉里搅拌碰撞,磕掉内壁的钢铁,翻出新的形状。我知道我为什么这会儿又想写点什么了。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果然是因为天儿暖起来了,内心蠢蠢欲动。这种瘙痒也如一阵一阵的碰撞,火星四溅,烫而绚烂,短暂又持续着。

跟海洋无关,跟结论无关,跟梦想那更是无关,只跟自己有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